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2013-04-22 20:10:55)
标签:
教育 |
分类: 单元教材分析 |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家庭生活”,全组课文的《识字2》是反映家庭伦理道德的“三字经”;5课《看电视》从看电视这个细节中表现了一家人彼此关怀谦让的温情;6课《胖乎乎的小手》视角独特,以小见大,巧妙夸奖了兰兰从小爱劳动、关心长辈的好品德;7课《棉鞋里的阳光》写了小峰母子俩帮奶奶晒棉被、棉鞋的事;8课《月亮的心愿》以月亮的观察,反映了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而打算放弃十分诱人的郊游的事情;《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的小诗《鞋》,也紧扣单元主题,写了家人回家,鞋也归巢的情境;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提出孩子想做家务事,而家长不允许时“该怎么办”的话题;“展示台”里还要学生展示在家里通过看电视认识的字等等。可见,整个单元都是紧扣单元主题的。这样的安排,为我们思考整体教学的策略提供了便利,也为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供了便利。
教材重难点:
本组教材选择“家庭生活”这一单元主题,要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至爱亲情,同时还要求学生能通过教学大量识字。第一学段四个学期中,本册要求“会认”的量最大,达55O个字(一上400字、二上45O字、二下400字)。显然,识字是本册的“重头戏”。本单元共要求“会认”74个字,占全册13.5%。每课至少要求“会认”13个以上,识字的量确实不小。
本单元教材安排的识字量这么大,我们凭什么可以实现识字目标呢?教材的新栏目“我的发现”和“展示台”给我们的识字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方向。关于“我的发现”栏目,编者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识字的方法,总结识字方法。关于“展示台”栏目,这是一个生活识字的展示平台,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热情,树立识字的信心和成就感。我们的教学注意了这两个新的栏目,善于激发学生的自主识字热情,注重了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本单元主要是在家庭生活中识字),注意了识字方法的梳理和运用,本单元的识字难关是可以突破的。
关于写字,全册共要求“会写”250个字,其中本单元要求“会写”30字,每课都要求“会写”6个,占全册12%。教材的写字编排意图主要体现在课后的四个“田字格”上:第一个格是学生的书写范字,是观察的对象标准;第二个格是描红格,是学生根据红色笔画轨迹,“依瓢画葫芦”,体会字形结构、笔顺、笔画等特点;然后才在第三个格中独立试写,学生写完后,要与范字进行比较,进行适当的矫正再写最后一个字。这样,书写就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个比一个美观。所以说,教材安排四个“田字格”是为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服务的。
学情分析
从已有识字量来看,儿童经过第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会认400字以上,会写100字以上,如果加上程度不等课外识字,应该说,大多数的孩子都会超过教材规定的400字。这400字是学习本单元的重要基础,如一年级上册这《识字(一)》的第2课学过了“竹”字《识字(二)》的第2课中学了“笔”字,认识了“竹字头”,再在18课中学习离“快”字,现在在一年级下册学习家庭生活中常用的“筷”字,学生就十分容易,因为,从字形结构看,每个部分教师学过的,从读音和意义上看,“筷子”是天天用到的,学生早就会发这个音,也知道筷子为何物,当然从“竹字头”很容易联想到“筷子”的意义了。
从识字方法与识字能力看,一年级上册教材没有明确提出要学生主动“发现”什么识字方法,但是,它已经在教材在做了识字方法引导和铺垫,比如一年级上册《语言园地一》的“读读比比”栏目中了“了──子,木──禾,田──苗”等的“读”与“比” ,实际上,教材让儿童初步感觉汉字的神奇有趣的同时,已经渗透了可以加笔画组成新字的方法。《语言园地三》的“读读画画”看似在认读与涂画,但是实质是在引导学生注意所涂画的字都是带“提手旁”“草字头”“足字旁”的字,引导学生注意形旁表义的特点,也是在暗示汉字特点,渗透着一定的识字方法。虽然教材做了铺垫,可是一年级学生受其心理特征所限,往往不会主动注意,也一般不会主动去发现和思考识字方法,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在专门识字方法引导的“我的发现”栏目中加以注意。
教学目标
经过教材和学情的简析,根据《语言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识字作为本单元教学的第一重点,这是没有争议的。本单元 共要求“会认”74个字,要求会写30个字;在识字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识字方法,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培养在家庭中主动识字的愿望,并通过展示台交流识字成果,树立识字信心。
语言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从整体思路上考虑,我们的教学目标当然不应该只是识字。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家庭生活中的和谐美好,树立敬老爱老,关心家人的好品德,同时注意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
另外,当前语言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加强“听说”能力训练很有必要。就本单元的教材来说,家是爱的聚集地,是爱的归巢,学生拥有家的温暖,是进行口语交际、进行语言听说综合训练的良好情境,因此,我们应该从总体上把听说能力纳入识字学文的目标系统中。
课时安排
识字2
《看电视》
《胖乎乎的小手》
《棉鞋里的阳光》
语文园地二
(2)《看电视》:搜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各栏目片头,当地电视台少儿节目的知名品牌片头,教学时热播的电视剧的片头,然后剪辑有片头汉字的片断制作成课件。
反思手记
一、强化备课设计的整体意识
模块备课设计,与以前的单课设计不同在于,以前的单课就是一个整体,往往力量聚焦在独立的一课上,这课上完了,再考虑下一课的教学。至于联系如何,有没有重复,可不可以照应,一般懒于思考。这样,形成了教学各课的单打独斗,效率不高。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提出模块设计的思想。要落实好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增强“整体意识”。把一个单元当成一个整体来思考,从教材钻研,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课时的安排等都从一个单元的整体来思考。就教材钻研,我们分析了结构,发现主题相同,虽然有的是说家中之礼,有的说的家中人,有的说的家中事,家中情,但都以“家”字来关联,我们设计可以分配出各个板块的时间和教学侧重点;就教学目标,我们以整体来思考,注意在工具性目标方面落实识字写字目标,注意识字方法,注意自主尝试认读记忆的过程,通过展示台等来激发识字信心和欲望。家庭识字资源非常丰富,说家庭是识字矿藏,一点没有夸张的意味,只要善于挖掘,你会发现家庭的识字资源无处不在,因此我们整体设计应该充分注意挖掘和利用。同时,我们重视人文性目标的落实,歌颂家庭和谐互爱;就教学内容来说,也要以整体的思路来贯穿全组教材的教学,如识字部分,就要注意前后汉字之间的联系,识字方法的彼此借用,前课与后课内容的联系,学《看电视》开篇让学生看熟悉的片头荟粹,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话锋一转,要学生交流会认的字,体现家中看电视也是可以识字的。学完了《看电视》又布置收集在电视中识的字,将课内课外识字有机整合在了一起,而且还与单元最后的“展示台”的安排相照应。这样,本单元整合起来安排教学,达成了整体的优势,实现了整体的效益。
二、正确处理好整体模块设计与教学细节之间的关系
树立整体观念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教学毕竟是由一个一个的教学细节构成的,因此,我们不要被整体的意识遮住了眼睛。我们设计教学应该以整体的思路来考虑,但不能完全“整块地”撒大网,如果这样,可能使教学走入新的误区。我们要在整体思路建构中,落实每一个细节,预设各环节学生可能的学情,然后设计出应对策略。如前面的举例,我们在《看电视》教学设计的“熟读课文,了解文意”环节,就设计了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预设一“还没有(读懂)”;预设二“读懂了(课文)”,并准备了两种情况的应对措施。在第三环节“读句子,学生字”的“玩游戏”中,我们也预设了学生可能会拆分哪些字,会对哪些字“加两笔”“减两笔”的细节,使教学的生成能从预设中找到更多的基础支撑。
三、处理好整体模块设计与课文单课教学的关系
整体模块设计为我们提供了改进传统教学的有益思路。我们备课,一个单元多少课时,往往划分到单课中,限得很死。现在我们可以不固定单课课时,打乱结构重组新的板块,在新的组织结构中来实现多元教学目标。比如原两个单课分别需2课时,现在重组后可以减缩为3个课时,节约一个课时另行安排。如前所例,我们可以把5课《看电视》和后面的《语文园地二》的“展示台”“读读背背”栏目的《鞋》组成一个新的组织结构板块,把最后的内容提前与5课对接构成一个小的结构板块,进行新的教学。同样的道理,《语文园地二》的口语交际可以和“家中事,家中情”的板块组合成一个新板块。如此一来,语文园地的一些教学课时就可以分担到其它课文学习中,增强了整合的效益。由于有了整体考虑,我们原来固定了的每课重复的步骤可以减缩,内容相同的可以详略取舍,无需课课重复某些环节。一句话,它可以根据整体目标,整体设计教学模块。但是,我们要注意实事求是。如果内容并不适合,我们不能生拉硬扯组成不和谐的组织单元。在没有更优化的整体模块的前提下,我们还是应立足于每课要落实整体目标。
整体模块教学设计的提出,为我们改变当前备课与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不妨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