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园暴力何时了?

(2013-05-27 10:09:18)
标签:

德育教育

师生关系

育儿

分类: 教育随笔

    2013年5月23日上午,陕西省渭南下吉中学张某等数名学生因没有及时完成化学作业,被化学教师罚站。这几名学生站在教室外走道上说说笑笑,态度不认真,被检查纪律的王老师发现,对他们说:“你们不好好上课,还不如到操场上跑几圈锻炼好身体。”他们当场表示不愿意。随后,王老师便叫以上同学到办公室谈话。午饭间,张某表示要收拾王老师。随后发生了刺伤教师、学生自杀事件。像这样老师体罚学生、学生伤害老师的事件屡有发生,很多人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老师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一、压力大于泰山。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学生已经没有什么快乐可言了。的确如此,学生减负真是越减越“富”,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来自家长老师和社会的三重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体会不到学习有什么乐趣。老师除了为了保存“面子”,自身加压以外,还有来自学校给老师排名、划分等级的压力,还有来自家长和社会的无形压力。而这些压力,最终似乎都集中由老师来给学生施加。老师就成了这些加压着的集中体现者。所以大多数老师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成绩,成绩怎么才能上得去?不论学习哪种教学法和教学模式,都是为了体现成绩。如果平时的班级管理也是靠“压”和“逼”,就会造成学生厌学情绪加重,心理压力加大。一些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为什么会采取一些过激措施,是在心理不能承受之重的情况下的突然爆发。反过来,整个的压和逼的环境,让学生也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老师就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因为,无论谁在逼,最后逼学生的,是老师。可学生不会想那么多,于是,老师就成了学生发泄的目标。所以,我们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自制。

     二、迷失的德育教育。一谈到德育教育,很多人马上会想到这主要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实则不然,家庭和社会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大多数性格、品质和习惯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法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地球的手。而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在有些学校,德育就是为成绩保驾护航的。成绩上去了,德育也就抓好了,成绩上不去,德育工作就是零。尽管有很多老师在对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产生着正面的影响,平时所做的思想教育也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全和性格培养带来一生的受益。可是,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是潜在的,看不见的,也是容易被忽视的。虽然很多教育者都知道,德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的发展和未来。可是,很多人都默默接受了“一卷遮百丑”的思想,在这种成绩至上的教育环境下,老师不可能从容地去开展这样的教育。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是互动性的,老师要教的好,必须要有学生认真的学。而要保证这一点,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与学生融为一体,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气氛,师生之间应是朋友。可现实生活中,多数老师喜欢师道尊严。教师乐于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管得多,爱得少,这样就疏远了师生关系。案中的张某是和继父一起生活,平时少言寡语,内向而又冲动。类似案件中的许多学生,主要可分两类,单亲家庭和过度溺爱。他们分别生活在过度自卑和过分赞美之中。他们往往性格脆弱敏感偏激,当不能承受批评或挫折时,就会做出超乎寻常的举动。对这类学生老师要认真研究、个别对待。教育是“长善而救其失”的过程,惩罚和诫勉是一个人铭记过失、纠正错误的必要手段,但惩罚须讲究方式方法,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且与激励相结合。如果老师能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不同的学生心理,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先与学生谈心再与家长沟通,而不是简单地甚至是粗暴的对待学生,或许能避免一些案件的发生。

    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是。老师是施教者,学生是被教育者,两者在活动中出现抵触和矛盾是必然的。但是老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好好运用自己的主导权威,努力寻找两者的契合点,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