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8年夏天,凭借台湾琼瑶剧《还珠格格》一跃成为亚洲最热门的偶像明星的赵薇,15年后摇身一变成为一名电影导演。首次执导处女作《致青春》却创下了16天6亿的票房成绩,一度跃居国内影史票房排行第14名。在这个第一批90后都到了晚婚年纪的时代,一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几乎让所有的70,80后都找回了属于他们的青春。
看完《致青春》很多人开始回忆起那个曾经一起坐图书馆,一起逛公园,一起去食堂打饭的他(她),还有曾经一起踏过的林荫。
有人说这是赵薇真正意义上的一部毕业作品(赵薇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也有人说这是赵薇作为一个70后,为自己的这个群体拍的一部电影。其实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青春电影,亦或是自己的第一部诉说青春和抒发自己青春梦的电影,每个导演也都是由开始的青涩走向成熟,走向万千影迷的心底。赵薇的成功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关于后来者,我们无法去预测下一个导演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但是那些已经逝去青春的先辈导演们,他们的作品,是值得我们去怀念,去珍藏,去思考的。因为我相信,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青春梦,每一部电影都伴随过我们已经或者即将逝去青春,哪怕是一秒钟亦或者一分钟……
九把刀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在我们的锦瑟华年里,在遇到对的他(她)之前,我会相信我们也遇到过错的他(她)。所以,我们会经历不止一次的分分合合。很多恋人在即将分手的一刻,总喜欢说“分开之后仍是朋友”。但真正转身说了再见之后,还有多少人会重新回首。一场青春真的就只能为一个人守候,却无法为一个人继续停留。
在我们已经逝去的青春里,总有一些人,不能走进你的生命里,却能刻入你的记忆里,被你刻入记忆里的人,亦或是深深亦或是浅浅,他们终将伴随你的生命,一起逝去。
在九把刀的处女作中,它教不会你该如何去爱一个人,却可以教会你该如何从记忆里找回那个犹存的身影。
找回青涩的爱情,朦胧的心跳,犹存的身影。九把刀把这种清新,这种单纯,羞涩,这种温情处理得恰当好处。这也许,也正是九把刀对自己那个年代的校园爱情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这也许,也正是我们这些年一起追过的记忆。
蒋雯丽——《我们天上见》
影片的故事很简朴,蒋雯丽说:“这是部自传性的故事,是我和我姥爷的故事,讲一个小女孩和老人的亲情,还有那个时代的生活。”
童年其实就像一个梦,看着阳光的影子从屋子的这边走到那边,听着树叶婆娑的声响,看着雨水从屋檐上倾泻如柱,只此而已。
这是一部很奢侈的电影,逝去的是青春,留住的全是童年的记忆碎片。这里的童年,与我们的童年高度吻合;这里的青春,与我们的青春同样苦涩。
我相信这种潜移默化的爱,会贯穿我们的一生。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会善良。仙去的亲人会令我们倍加怀念和眷恋。逝到无法逝去的那一刻,挥一挥手,我们天上见。
周星驰——《喜剧之王》
说到周星星,相信这个人的名字,逝去了太多人的青春,同样逝去了这个“喜剧大师”太多的青春。
《苏乞儿》、《唐伯虎》里的等经典桥段,至今都历历在目。同样是周星驰的经典之作,《喜剧之王》是我们最珍惜一部作品。因为星爷凭借他的真诚,赋予了这部电影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星爷在戏中演的其实就是他自己,恶搞却不乏自嘲,任何事情都需要去热爱和投入,才能获得最后的真知灼见,哪怕是刚开始时他在黄日华版的《射雕英雄传》里演出路人甲乙丙丁都必须用心,做导演也是一样,热爱了投入了用心了,就算得不到认可,但那也是一种收获。
我始终坚持一句话“人生苦短,何方一试”引用《大话西游》中的一段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如果上天能再给你一次青春,我相信,你不会只对一个女孩儿说一声“我爱你”。如果上天能在给你一次青春,我相信,你不会再毫无节制地去逝去你本该拥有的一切。
如果上天能再给星爷一次青春,我们坚定相信,他的对青春的选择依然如此。
侯孝贤
——《童年往事》
侯导在成为国际大导演之前,也曾用他青春的镜头和他特有的纪实手法,向我们展现他的自传,影片里不但纪录了他的沉重的成长经历,也同时纪录了台湾当时某些角落里的世代交替,《童年往事》虽然是候孝贤的个人记忆,但其意义却已经远远超越了它平静而朴实的影像,成为那个特有时代的一首命运交响诗。
看完影片,回望儿时青春的那一卷记忆,在时间中淡淡的成长。有人死,有人依旧按生命亘古不变的节律,发狠地成长。有人乡愁成疾,有人不可回头地认他乡为故乡,乡音渐改,当雨而歌。有人一生重负,有人正姿肆地享受生命中最自由放纵的飞翔,待转头跨过那道联结现在过去、生与死的门槛之后,又满眼苍凉,因为童年已逝,青春已逝。接续前缘,继续父辈伤怀沉重的旧梦。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
很多90后知道姜文是在《让子弹飞》火了之后,但是很多80后、70后却是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走进姜文,影片的价值不在年代,而在于它的真实、感人。在剧中,男主角马小军的成长过程和那一时期许多人的经历都很相似,虽然未有生离死别的伤痛,只是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却以它的真实不断敲打着每一颗年轻的心。电影里他们的青春期像小动物一样生猛,纯真。内心的骚动和彼时政治环境相呼应。姜文和王朔就是想告诉人们,他们那个时代的青春拥有的就是激情,无穷无尽的激情。
贾樟柯 ——《站台》
这是一部在社会变化中反映人物变化的影片。片中人物从富有理想和热情,渐渐落入平凡生活的成熟,在各种变化中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情绪和梦想。这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中,他们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人,影片用充满深情的眼光注视了他们。用一种深沉缓慢的镜头,记录下一群青年人的流浪生活,这是一群在路上的青年,最后回到了他们的故乡,却再也找不回他们已经逝去的青春。影片用极其平缓,冷静的的手法,加上有时客观到令人透不过气的长镜头。向观众描述着山西那群年轻人青春时代的欲望,尴尬,冲动和梦想。
李安——《喜宴》
《喜宴》里的赵文瑄在美国找到了同性爱人,却必须隐瞒华人父亲。在父亲来到美国后,他找临时女友打掩护,最后被父亲拆穿真相,无奈归国。在通过安检门时举起了双手,以及说是妥协不如说无力反驳,李安的叛逆来得如此温柔,他似乎习惯于探讨那些伦理问题,把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面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困惑、无奈以及宽容传递出来。李安用一部同性爱人的电影,表达了那些同性爱人心声,谁规定了青春年少里的爱情只能是男欢女爱,其实同性的爱更需要得到人们的祝福。一部《喜宴》打开了李安的电影之路,也开始了他的青春之旅。
张艺谋
——《我的父亲母亲》
老谋子的青春就是在大西北度过的,而《我的父亲母亲》说的就是一个大西北的故事,其实老谋子就是为了向我们展示大西北的爱情和青春,在那个偏僻的大西北也有那美好的爱情,而且它更加的纯真无邪。相对于他们那热情的西北人性格,青春里的爱情似乎变得委婉和含蓄了,但是电影里表现爱情用的不全是委婉语含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反而是章子怡的那份执着,她抄起自己精心准备的饺子,高一脚低一脚不要心肺的向着那个心爱的男孩子奔跑。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让张艺谋开始逝去青春告别青春,给自己的青春一个交代,然后全力投入电影事业的作品。
岩井俊二 ——《情书》
《情书》为很多人做了青春的墓志铭,这是一种深沉的暗恋故事,是纯爱美学的最高呈现,也算导演写给观众的情书,感动和流泪都是因为我们的心弦被撩动了无痕。这并非是一封简单而寄托着思念的情书,而是一封寄到了每个人心中的情书,在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暗恋与被暗恋的日子,也有无法割舍思念的时光,看完后每个人都会有得到共鸣的喜悦之情,生命中那一分最真挚的情感的来源也许就是初恋时懵懂的你和我;青春时逝去的,也恰如你和我。记得大井早奈对男藤井表白失败后,说的那句话:男生和女生的故事总是重复的。是啊,仿佛年少时表达喜欢的方式总是重复,喜欢的人的样子总是重复。青春不就是这样嘛,一直在重复着别人的脚印,重复着表白,重复着错过,重复着分手...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天
——《放牛班的春天》
没有谁天生就该在放牛班,只是没遇见好老师罢了。这样的励志足够普世意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些顽劣学生,只是在某一天被某一个老师改变,才走上今天的道路。其实一说到青春,它总是与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人一听到青春,想到的是校园里的林荫小道,是学校图书馆里书本的翻页声,是学校操场上奔跑时挥洒的汗水。学校就是个青春的大聚会,你可以在那里找到各种关于青春的答案。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天他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学校,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天也用他的青春向我们表达在他的心中的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学校。
格斯·范·桑特——《我私人的爱达荷》
如果说格斯是青春片导演,估计没一个人会反对,他最好的青春片还是《我私人的爱达荷》,见证了一个天才的崛起陨灭,就像电影一样迷幻晕眩。传统的介绍会说这是一部关于两个男人的影片,但事实这是一部并不轻松的电影,尽管导演用轻快的语调去表现。因为它涉及的还是关于同性恋的问题。很多时候即便性别不是爱情的一种障碍,这也不意味着爱人间没有其他的距离,每个人在青春年少时,总会有那么一个人,让你一厢情愿的为他做任何事,即便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你也是笑着面对他。格斯·范·桑特用一部同性电影向青春爱情下了一个定义,即使你们再怎么相爱也好,最后没有在一起,那就是失败的爱情。
易智言
——《蓝色大门》
自行车链条滑润转动的声音,印着师大附中发旧的绿色单肩背包,纯白色沾染小块泥土的棉袜,左胸前有校徽的白色校服衬衫,桂纶镁稀薄飞扬的短发,苍白坚定的笑容,陈柏霖飘起的花衬衫,干净的笑窝。让我宁愿相信,从来,这就只是一个童话,好似蓝色大门只在闭上眼的时候看见。但我也相信,童话真的出现过。易智言就是想给大家一个青春爱情的童话,那既然都说了是童话,那么真假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村上春树说,人都是一瞬间长大变老的。也许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不再需要那份回忆了;也许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不再需要那个布娃娃了;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走过的脚印再也分不清哪个是彼此的了;也许那个时候,我们是真的长大了。《蓝色大门》它是每个人关于青春迷茫的出口。时光总会强大到使我们收敛恬淡下来,如同当年叛逆的朋克女也会摇身变为温良的妻母。就这样,我们不自知的走过,我们懵懂的挥霍,我们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回望,有最平凡的焦灼。
大岛渚
——《青春残酷物语》
《青春残酷物语》故事结构上严谨完整,所有的叙事由女主人公真琴搭便车开始,也由她搭便车结束。故事始于夜晚又结束于夜晚,给全片定下一个灰暗沉闷的基调,也象征着注定失败的结局,这种隐喻在电影中比比皆是。影片的结局,男女主人公就是至死也不知道对方的真正下场。电影开篇4分钟左右就出现了韩国暴乱,学生游行的画面。然而我们的男女主人公却只是在游行的角落自顾自的谈话。他们聊的内容也与游行的队伍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对待反对安保的学生游行态度是冷漠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代表了韩国人的青春,但是我知道很多时候,我们更愿意把青春理解为一种伴随我们多年的情绪,这更是一种私密的空间,大多数时候都无法与人分享,即便是爱人,或许是害怕他们觉得自己怪异,或许是真的无从说起,积压久了,就会产生些愤怒的效应。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五月之后》
导演阿萨亚斯表示《五月之后》不仅仅是一个“法国故事”,而且是关于“70年代的整个世风”,也将是他对于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全面回忆。其实每个导演都有一个怀旧的种子,而浪漫的法国人更是如此。电影故事如同在那散发着光晕的午后树林邂逅,其间的青春也如电影英文名所示,Something
in the air,空气中充满着美丽的东西,它们是Syd
Barrett迷幻的歌曲《TERRAPIN》,是垮掉派的诗歌,是虚无革命口号后的荷尔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唯美气息。阿萨亚斯说他更倾向于将青春看作是故事灵感的源泉,他并不信赖记忆,因为记忆总会美化和歪曲真相,因此,他也不会太把这部充满个人电影怀旧史和大时代背景的新片当作“自传式电影”,这只是一部简单的青春电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