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产电影好时光还是岔路口 第一季度突破50亿元

(2013-04-25 14:00:02)
标签:

中国电影票房

黑马

贺岁档

喜剧当道

屌丝逆袭

娱乐

分类: 票房追踪
2部过12亿电影、12部过亿电影、单月25亿票房、累计观影人次接近2亿、88天收入达62亿元,与2009年全年的产出相抵——刚刚结束的2012至2013年贺岁档,交出的成绩单令人惊叹。如果以季度为单位计算,中国电影票房第一季度已经突破50亿元,远超去年同期。
 

http://upload.cccnews.com.cn/2013/0420/1366425974666.jpg第一季度突破50亿元" />

 

○ 刚刚结束的贺岁档,交出了一份远超出预期的好成绩,中国电影产业是否由此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 黑马闪亮登场的频率越来越高,个中奥妙何在?究竟是什么博得了观众的好感?

○ 今天是中国电影新的里程碑还是仅仅昙花一现?

 

2部过12亿电影、12部过亿电影、单月25亿票房、累计观影人次接近2亿、88天收入达62亿元,与2009年全年的产出相抵——刚刚结束的2012至2013年贺岁档,交出的成绩单令人惊叹。如果以季度为单位计算,中国电影票房第一季度已经突破50亿元,远超去年同期。

 

票房的大爆炸,展示了市场巨大的容量和深度。业内人士预言:今年的中国电影,如果影片供给正常的话,全年票房肯定能过200亿元,一个属于国产电影的“大有可为”、“大有可选”的好时光即将到来。

 

去年12月,影坛黑马《人再囧途之泰囧》成为首部迈入10亿元大关的华语电影。此举也使中成本国产片超越“阿凡达”,一举造就了2012年中国电影界的最大事件。

 

这只是奇迹的开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上映的《西游·降魔篇》上映后创下“2天破亿、4天破3亿、6天破5亿、15天破10亿……”等多项最快破亿纪录,最后收官在12.45亿元上。之后是《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强势上线,自3月21日开映至今,票房已突破4亿元,以其3000万元的投资而言,可谓一次票房大丰收。紧随其后的喜剧《厨子戏子痞子》,上映一周收获的2亿票房,保证了管虎商业化道路的第一次成功。

 

回头想想,不过2年前的贺岁档,《金陵十三钗》与《龙门飞甲》还拼着谁能过6亿元;不过1年前的清明档,《匹夫》、《杀生》与《黄金大劫案》还发出这样的宣传口号:“让我们团结抵抗好莱坞的坚船利炮。”今天,华语中小成本影片已经迈上了票房的新台阶。《边境风云》导演程耳在采访中就开玩笑说,“最近这几个月,作为导演来说,如果票房没有过亿,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没有高投入,没有大导演,没有一线明星加盟,从传统的卖点上看,这些中小成本影片似乎难与商业大片抗衡。黑马何以成为黑马?《泰囧》的制作人头脑清醒地表示,这些催生市场的电影并非神话或者经典佳作,“它就是按照纯粹的戏剧类型电影的创作手法讲了一个好故事”。简而言之,它们是成熟的商业类型片。

 

类型片并不是电影界的新事物。在好莱坞,每年都会出品这样一批中小成本影片:投资不高、故事简单、不求深度,但是流畅圆熟、有高潮、接地气、展现社会与普通人,并且大多欢喜、健康、积极向上。不仅如此,这些影片大多无奖项理想,只为票房收入和取悦观众。商业类型片一直是国内电影市场的稀缺品。从《非诚勿扰》、《泰囧》、《失恋33天》、《北京遇上西雅图》等作品的受宠来看,接地气的类型喜剧是最为电影观众喜闻乐见的,且往往能够以小博大。导演李少红表示,这样的电影题材受宠反映出观众希望生活轻松、释放压力的愿望,“现在大家把电影当娱乐项目来消费,同10年前完全不一样了。大家要轻松快乐,生活中烦心的事儿太多了,看电影时就不想再找麻烦了”。

 

如今的中国电影不再执著在第五代导演掌镜下的深宅大院、古早农村中,也不再局限于第六代带来的艺术实验和理想抒发,而是更大众、更国民、更有服务性,也更成熟了。对此,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认为,电影本身作为主要面向年轻人的大众文化产品,在电影创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找好角度,找到契合当下人心理特征的东西,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喜剧当道、屌丝逆袭”,可谓当前电影市场的形象写照。从网络蔓延到现实生活,电影中的屌丝文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社会氛围的再现。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解释说,在冯小刚的电影中,葛优虽然也是喜剧人物,甚至是一个底层小人物,但他在精神上一直是不败的,都在嘲笑这个社会嘲笑别人。《泰囧》的喜剧不是因为他对别人不容,而是别人对他不容,他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然后一直在困境中挣扎。所有的都是困境你摆脱不了,最后结局的解决都是放弃,回到你自己,放低欲望,减少欲望。“这种用自轻自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无力感、来创造与社会的共鸣,应该说是这些作品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很重要的原因。”尹鸿分析说。

 

贺岁档结束后,就有业内人士预言:2012年的票房大爆炸会促使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出现,多元化、类型化、商业化、市场化——欣欣向荣的机制、现象和作品都在此时此刻冒头和出现。

 

好时候来了!不少人认为,像韩国电影在1997年至2000年时一样,一个本土片崛起、市场大热、全民看电影的时代来了,全国的银幕数随之增加,电影市场的宽容度也在扩大,如《毒战》、《圣诞玫瑰》这类直指毒品和性侵等社会题材的电影也统统走上院线。台湾资深电影人焦雄屏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中国电影市场10年浓缩了美国电影100年的经验。现在是中国电影的盛世,绝对的黄金时代。美国9000人拥有一个电影院,中国22万人拥有一个电影院,增长空间大得不得了”。

 

当然,与急速发展相伴的,往往还有投机与忧患。韩国电影进入新千年后迅速衰败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首先,热门题材类型片会否引发无意义的跟风,导致形式大于内容,以《我的野蛮女友》曾火遍亚洲为例,之后的几年,韩国电影人不停出产“野蛮系”电影,导致民众审美疲劳,而当时的热门话题如“南北问题”,也被电影重复利用到再无价值可榨取。

 

中国电影要防止上述情形发生,如今国产大片的商业化并不稳定。《一九四二》、《王的盛宴》、《一代宗师》等电影在艺术性和票房之间出现了清晰的分裂,也给严肃题材电影的前路投下了不小的阴影。另外,中小成本电影虽步步走向成熟,但依然不乏投机之作、被埋没之作。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国产故事片数量达到745部,其中近三分之二未上院线。在影院上映的电影中,也有不少影片因为缺少商业元素而被迫提早下线,如影迷评价上佳的《万箭穿心》,在影院“几日游”后便遭遇冷落,无声无息地下线。

 

说到底,电影业的发展,一直是在多次试错的过程中寻找最接近逻辑的因果关联。长期以来,华语电影一直尝试回到产业环节,通过引进好莱坞商业大片来实现娱乐圈更多可操作、可预知的趋势。但到今天,中国电影终于发现了自己的路:回到普通人的层面,那些引发关注的,大多是对普通人的描摹、理解和爱。在华语电影的好时代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的影响、人的偏好,而这段好时光是否能延续,也全由每一个普通观众决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