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恩之心应常有

(2024-12-13 12:18:48)
标签:

杂谈


 

    最近因感冒多次往返于医院和药店,看到医院呼吸科看感冒症状的人那么多,加上听人说,这一段小孩子感冒得更多,好多孩子都上不了学,在回家的路上,我给妻子说,把现在的情况放到我小时候,我的父母把我们都养不大。

    昨天下午与妹妹视频聊天,她们也说起,小时候她们上学时,穿着破旧的棉衣,吃着粗茶淡饭,也绝少见到那位同学因感冒不能上学的事情,不管天气多么寒冷,都是欢天喜地的去上学的。我也提到,那时农村的医疗条件,父母能把我们健康的养大,是真的不容易,这正应了那句话,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子孙,父母的恩情,随着我们年龄的逐渐老去,越来越重,越来越让人不能忘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医疗条件根本不可能和现在相比,没有现在药品的丰富,也没有现在现代化的医疗条件。那时,我们感冒了,家里就用备用的药来应急,我记忆最深的药有:去疼片、安乃近、四环素、土霉素、酵母片,还有柴胡针剂等,为了方便给我们打针,母亲甚至学会了打肌肉针。有时遇到流感,我们都躺到炕上,糊里糊涂的睡着,是母亲给我们做饭,端水递药,炕凉了还要烧炕,要知道,她也病了,一天连一口饭都没有吃,是硬撑着给我们忙活的。那时治疗感冒的秘诀就是,服一片药,躺到热炕上,被子蒙头出一身热汗,就好了。

    那时的农村,虽然医疗条件简陋,但村上的合作医疗站一直配有三名人员,坚持在岗,一名抓药、配药的,两名赤脚医生,基本上能做到,谁家有病人,尤其是不能走动的病人,随叫随到,坚持上门诊治。还有,那时的医疗下乡工作做的扎实认真,基本上能做到长期在村上,很少有找不到人的现象。记得当年一位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在我村蹲点,此人后来任职我县县医院院长,蹲点医生和村上的赤脚医生相互配合,来保证大家的健康。

    有一次,我和妹妹在爬树玩耍时,不小心让树枝将腋窝戳伤了,当时并没有感到疼痛,只是感到腋窝处凉凉的。担心母亲责骂,威胁妹妹不要告知母亲,想抗抗就好了。回家后母亲让我去抱柴禾,我不方便就让妹妹帮我抱,母亲看出不对,问我我说没问题,后严厉拷问妹妹,妹妹这才告知真相。母亲硬拉着我看了伤口,把我带到村上的医疗站,还是驻村医生给我处理的伤口,缝合了4针,50年过去了,痕迹现在还能看到。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平安的活下来,除了有父母的辛勤管护这个主因之外,辅助因素还有:当时农村空气新鲜,没有工业污染,加上人员流动受限,客观上限制了外来病菌流传的速度和力度;再就是吃的东西很是健康,按现在的说法,那时的农产品是真的绿色产品,粮食是自己种的,蔬菜是自家菜园的,鸡蛋是自养的鸡下的,食用油是自种的油菜榨的,大肉是自家养的猪宰杀后留下的,醋是自酿的,可以说,那时人们只有盐需要到村上的代销点买,其余东西都是自产自用,用的放心,吃的更是放心。

    虽然那时的物资没有现在的丰富,种类也没有现在的那么多,但人们用了是放心的。现在我每次回村上,看到村口坐着聊天的老人,八十以上的众多,九十以上的也有5人,这对一个只有不到千人的小村来说,是不少了,他们是否受益于那个无污染的年代,这无法考证,但他们能健康长寿,这一点是值得人们注意的。

    人类之所以能繁衍下来,社会之所以能进步发展,某种程度来说,就是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社会的稳定发展,给我们的生存提供的保障,感恩生命里,别人对自己的每一次帮助,感恩岁月里,每一份温暖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病不小
后一篇:原来是阳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