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世上有隔辈亲,我的生活阅历也见证了它的真实存在。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的大儿子出生时,我的父母年龄还不是很大,父亲尚未退休,孩子一岁后,由母亲协助我们照顾孩子。对这个下一代,也就是所谓的隔辈,爱心满满的母亲就不用说了,把孩子管理的干干净净,生活照顾的细心入微。
父亲一生为家庭生活所拖累,话很少,对子女的话就更少,我们几乎就没有见到过他的笑容。但有了孙子后就不一样了,外出回来都要给他买点好吃的,即使再累进门都要抱抱他,有说有笑。孩子也是他爷爷的跟屁虫,走哪儿都想跟着去,为了跟着爷爷,追着爷爷乘坐的长途班车跑。
小儿子出生后,父亲的工作也相对清闲一些,有次下乡回来,在食堂吃饭,没给我母亲打招呼,把孩子领去吃饭,母亲找不见孩子,急的来回跑着找,当时手机还是奢侈品,没办法和父亲联系,只好一个人找,后来碰见一个熟人说,孩子他爷爷领着吃饭去了,母亲一下子坐在地上就起不来了。
大儿子考上大学时,母亲已经离我们远去,小儿子高二时,一个人在远离家几十公里的另一所高中上学,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回来时我们就给他做他爱吃的饭菜,有时也到饭店吃饭,周日下午返校时,父亲都要和我们一起送孩子上车,看到孩子走后,每次他都会流泪,满满的不舍。
大儿子工作后,给爷爷买了一部手机,也买了一些生活用品,每次回家都会从深圳给爷爷带好吃的东西,小儿子在上海上学,暑假回来也会给爷爷带当地的特色食品,儿子给爷爷教怎样使用平板电脑,怎样发微信等,每当看到祖孙同乐的场面,我的心里就暖洋洋的。
父亲病危时,谁也没有告诉他,远在上海的小孙子要赶回来的消息,临终那天,我们一路护送他回老家,到了家里左邻右舍的乡亲、亲朋好友都来看望他,他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平稳的呼吸着,当两个孙子赶回来站到他的床前时,他的呼吸一下子变得急促起来,不一会儿就离开了我们。这一幕看的让我泪流不止,十多年后写到这里,泪水使得我的眼睛都看不见了电脑的屏幕,原来他老人家早就感应到了孙子要回来。
我56岁时,大儿子的儿子出生了,我也升了辈分,当时还在上班,主要由爱人管护,我下班后协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时也会抱着他外出玩,9个月时,孙子回到了儿子的家里,我只能在视频里看看他。11个月后,小儿子也有了儿子,他远在在上海,出生时妻子去了几个月,主要由亲家管护,上幼儿园后,回来了两次,和他见面的主要渠道是视频,虽然见面机会少,但他的饮食起居、学习生活时刻牵挂着我们,一周不视频见面也是想的不行,这就是所谓的亲情吧。
退休后,我到大儿子的家里,和妻子一起管护大孙子近三年,和他朝夕相处,陪着他玩,接送他上幼儿园,带着他上各种培训班,有时给他买些学习用品、玩具及衣物,也算是有了相当的感情。几天不见就想的慌,想抱抱他,听听他的声音,看看他的笑容,想他了,就看看手机上的视频录像,实在扛不住了,就屁颠屁颠的跑去看他,人,有时就是这么贱。
我的经历告诉我,世上哪有什么隔辈亲,这种所谓的隔辈亲,就是人老了,闲下来后,将对子女当年的感情遗憾、不足,移植到孙辈身上而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补偿心理的表现。
所谓的隔辈亲,也是老人的情感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在社会和家庭中都从主要位置退下来,被边缘化,这时候,他们往往会感到孤独和失落,需要寻求新的情感寄托,带孙子孙女,看起来是帮子女照顾孩子,其实也是老年人情感上的需求,孙子孙女成为了他们情感依恋的对象,老人把自己的爱和关注都倾注在孙辈身上,从而产生隔辈亲现象。
隔辈亲,是父母看到新生命的诞生,自己的血脉得以延续,油然而发的疼爱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