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你有码嘛?”
(2022-07-05 13:07:42)
标签:
杂谈 |
前几天晚上十点多了,小区临时通知做核酸,采样人员还未到位,长长的队伍像蛇一样弯曲在黑暗的夜色中。当时我正在用手机听小说打发时间,突然,一位工作人员来到我的面前,说道:“老师傅,你有码嘛,用身份证做不成”。我知道这是关爱老年人的政策,连忙回复,有码,谢谢。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从这么多人中发现我是一位老人的,作为退休不到一年的我,自认为还不算是一位老人,起码心理还很年轻。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知识、新东西层出不穷,正像唐朝刘禹锡所讲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在这种形势下,不论年龄大小,我们只有拥抱新生事物,接受新生事物,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否则,就会被发展的时代所抛弃。
2000年,那时机关的电脑还是稀罕物,有的单位配有一、两台,把它当宝贝一样,不让别的人碰。机关的材料、文件都是手写稿,单位没有专职打字员的都送到外面的打字部打印。
2002年机构改革后,我们单位和另一个部门合并组建成一个新的机构,配有三、四台老旧的电脑,领导要求,单位每个人都要学会电脑操作,所有材料都不允许到外面打印。这样的规定出台后,我们都很不理解,大院内有十几家单位,都在外面打印材料,我们这样做就是“出风头”。
心里虽然不痛快,但我们还是硬着头皮上机学习。初次接触电脑,鼠标都放不到位置上,开关机都不会。为了练习打字,就放弃休息时间,找一张报纸,选几篇文章,逐字逐句的敲打,开始是“一指禅”,后来慢慢学会了双手打字,十个手指都用上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打字速度、质量都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学会了排版、制表、插图等基本的文稿处理知识。在党校学习时,我们班上学员只有我一个人会电脑操作。后来单位更新了电脑,连接上了网络,当时的QQ聊天很是盛行,我们单位的司机都能熟练的输入文字,打字速度很是了得。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以前,办理存取款业务,我都会到银行营业厅,后来儿子告知我,在手机上就能办理这些业务,他帮助我下载了有关软件,这样存取款、跨行转账、甚至理财都在手机上操作,省了不少事情。
有些新东西,真的能为我们节省时间,减少麻烦,提高生活品质,所以,就算慢半拍,我也强迫自己去跟上时代的节奏。以前出门,钱包、手机、钥匙是必带的三样。现在家里是密码锁,买东西都是手机支付,所以,出门只要拎着手机就一切OK了。以前出门打车,常常等半小时打不到,现在直接网上约车,司机就会等在你家楼下。科技对我们生活的改变超乎想象,现在和以前不一样,去年和今年不一样,甚至昨天和今天都不一样。
这几年,除了网络购物没有尝试过外,其它网络上新出的东西,都会尝试了解和掌握,退休后,有了时间,又玩上了抖音,看到的美景、趣事都会用手机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我的经历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必须勇于接受新事物,尤其是上了年龄的人。勇于接受新事物,让自己领略到更加广阔的世界,能看到不一样的美景;勇于接受新事物,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使自己与时代同步。
新冠疫情肆虐的这几年,各级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运用了一些新技术,这样一些平时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的老人,就遇到了难题,甚至连乘坐公交车都很困难,核酸检测只能用身份证,政府为了关爱这一批人,又出台了一些专门的照顾政策。对此,我认为,老年人只要身体尚可,经济条件允许,也要尽可能的掌握一些新知识、新技能,从年龄的角度分析,大脑经常不用,退化的速度就会加快,思维能力就会下降,记忆力就会锐减,不接受新事物,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我遇到一位83岁的退休老人,上班时就是业界的翘楚,退休后更是一刻不放松学习,思维清晰,头脑很是灵活,抖音、快闪等玩的很是娴熟,像年轻人一样,赶上了“潮流”。
人有路径依赖,一旦做了某种选择,就会习惯性地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轻易不肯回头,这种心理限制了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容易让人变得保守、固执、狭隘。世界的发展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抵制的态度不但没用,还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既然改变已经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早早适应它,好好利用它。
我们现在可能不觉得,但十年后被社会淘汰的,也许就是现在不会用智能手机、不敢在微信绑定银行卡、不知道如何在网上学习课程、不了解行业新科技的人。你一再地拒绝这世界,世界最后可能就抛弃了你。新事物未必都好,我们也不必样样紧追,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必须用开放的心态,对新事物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和接纳度。有一个词很俗,但它永远正确,就是:与时俱进。观念也好,生活方式也好,职业能力也好,真的都要跟着时代一起前进,不断学习了解,不断自我更新。否则你可能不知不觉就成了新时代的“弃儿”。
所以,若想不被这世界抛弃,就必须具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为,很多时候,它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甚至人生高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