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研究》中期报告
(2018-10-25 22:23:51)
标签:
转载 |
《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学校发展的需要
汉阴县实验小学建于2010年,是一所新建学校,目前处在向“精致卓越,陕南名校”这一高远目标迈进的征程中,着力于以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构筑人才高地为重点,通过提高质量和强化办学特色提升教育品质。基于学校发展现阶段特征,优化班级文化建设是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2.班级管理的需要
在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是通过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单位——班级进行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有时甚至是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可见,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班级文化建设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班集体往往成了传授知识的地方,单一、陈旧的学习模式和管理方法导致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感召力,缺乏个性、缺乏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缺乏时代性与自主性。因此,现实中我们学生从小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一律,模式单一,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学生成长的需要
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有利于创设一种班级生态环境,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能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良好的班级文化是一个无形的磁场,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为一生成长奠基。
所以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建设特色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就成为了我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改革发展的方向。
综上所述,进行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改变、提升学校班主任的德育理念,造就一支构建班级特色文化、教育能力强的班主任队伍,丰富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本校的教育质量,促使小学生健康成长。
(2)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关注班级,关注集体,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关注自己的思想道德,促使他们在构建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感、心理素养和行为习惯。
三、研究的内容
我们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五内容着手。
1.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
我们考虑以往的班级文化建设大多为散点的、无体系、无持续的,在本课题研究之中,我们特别关注具有整体意识的长程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引领部分班级在建设构想时,设计了六年的长程发展规划;还有与家庭、社区共建共促,形成辐射效应的发展规划。在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班级的核心文化体系,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特色班级。
2.班队活动的建设
我们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班级的发展,增强班级学生之间的情感,打造具有凝聚力的班队集体,我们将改变以往活动的散点问题,形成班级活动长程化、系列化规划,让活动具有年段特点的基础上,保持活动的前沿后续性建设,使学生的精神品质和外显行为在活动中明显进步。
3.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
我们在学生的岗位建设、班规制定、班级活动制度、课堂课余常规、家校形成教育合力等方面展开研究,形成对学生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制度和规范,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4.班级环境文化的建设
重在引导学生在班级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动手创设班级显性文化,让班级弥漫物质文化气息,我们尝试从黑板报、墙面布置、座位排放、班训制定等方面入手,以丰富的环境文化熏陶、感染学生。
四、研究进展情况
自从课题申报以来,全体课题组成员以研究方案为蓝本,认真坚持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在四方面开展了我们的研究。
(一)健全规范细致的管理机制,形成制度文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制度的实施。
让学生民主推选出他们心目中的榜样,并设置多种岗位,健全"队干部"、"班干部"机构的同时,设有"值日班长"、"图书管理员"、"解疑小博士"、"好人好事记录员"等班级管理岗位,“学生人人有岗,学生个个有提高。”这是我们课题组开展岗位教育的不懈追求。“岗位教育”使学生的生活更丰富,学生在多种岗位的锻炼中,规范了自己的行为,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帮助老师管好了班级。
我们各个班级在研究《小学生守则》《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相应规范的基础上,还根据自己的班级特点,创造性地建成和完善了自己的班规。比如有的班级在班规处事篇中要求学生: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齐。琅琅上口的语言使学生易于记忆,也能富有情趣地践行。
我们的班级还在课堂上课、课间活动、主题活动等多方面形成了班级制度。班级制度不是为了管死学生,而是规范学生,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二)建设整洁温馨的班级环境,形成物质文化。
这里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教室环境建设,即教室的自然环境的建设,如教室墙壁布置、标语口号的拟定、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孩子们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也是我们老师授业、育人的重要阵地,是老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温馨小屋。毫无疑问,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治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的同时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
1.搞好墙壁文化
我们的教室除了课桌椅,讲台、柜子之外,四周都是空白的墙壁。因为空白,这些墙壁成了班级文化建设十分重要的空间。怎样让墙壁美化起来呢?我们是这样做的:我把教室墙壁划块分割,分别承包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去完成。有的小组张贴的是工整的书法;有的小组张贴的是优美的图画;有的小组张贴的是自己办的手抄报;有的小组主动承担了一月更换一次的黑板报,他们小组分工协作,劲头很高,办出的黑板报主题鲜明;有的小组提出要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后我们在班会课上集体讨论通过,然后再张贴在墙上;有的小组收集了名人名言,优美诗句张贴在墙上……真是形式多样,五花八门。一时间,教师的墙壁上文化内容丰富。一走进我们教室就有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同学们也一下课就兴致勃勃的欣赏。
2.制定特色班训
班训既然是对学生的要求,何不让他们自己来设计呢?开学半个月之后,我们就试着让学生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或者与同伴的合作下开动脑筋,针对班级目标和自身目标每人写出一两句言简意赅的班训。有了家长的参与,大家的智慧碰撞,呈现出的标语不仅简洁,而且寓意深刻。如三(3)班就在班委会议上,大家通过投票确定了“我学习,我快乐”这一条作为他们的班训,这几个字提示着学生要快乐学习,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的。
3.美化黑板有特色
(1)“每日一句”,由每个学生轮流每天在前黑板左上角书写一句格言警句;“日积月累”每天请值日班长在黑板右上角为同学们提供成语、谚语、经典古诗词等。
(2)后黑板是教室里非常重要的墙壁。为面向全体学生,可把学生分成5、6个人一小组。每组定组长、美编、采集等,努力做到期期板报都图文并茂,贴近儿童生活,增长学生知识,并有照片记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形成班队文化。
学生是班级活动的主人,班级活动还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使他们在交往中培养起健康的、丰富的感情,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班级活动还有助于学生主创精神的培养,有的班级活动需要由他们自己来设计、组织、管理,即便是以班主任为主组织、领导的班级活动,同样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设计、管理,这些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都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我们课题组一年多来的研究探索,我们可以开展以下形式的班队活动:
(1)系列性主题班队会
在一个年段,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多次不同内容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关注学生活动能力的提升。比如三年级的“童谣乐园”系列活动就分成了五个不同的内容,分别为听爷爷奶奶念童谣、和父母一起读童、与老师游童谣乐园、与同伴模仿创童谣、分组设计展示童谣;再如六年级的“轻叩诗歌的大门”系列活动也分为这四个小活动:诗歌大搜寻、诗歌对对碰、诗歌大创编、诗歌展示大比拼。
为一个班级,在多年的长程发展中,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多次不同层次要求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关注班级行为文化的积淀传承。比如根据我们学校书香校园建设设计的品牌活动“我是快乐的读书娃”,们根据队员的年龄特点和队员的成长需求,将开展下列分层活动:一年级的“畅游童话世界
(2)节日性班级活动
一年有好多节日,这样好的教育时机是不能错过的。比如:新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教师节、五一、十一、母亲节、父亲节……3月8日是妇女节,为了让孩子们在十岁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重温往事,感恩母亲,激发孩子们的爱心、责任心和感恩的心,使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洗礼,开展节日性活动可以使学生同时接受学校、家庭、社会的三重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知、情、意、行各心理要素的全面发展。节日是重复出现的,但是我们的活动不能重复,要不落俗套,年年翻新,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3)及时性班级活动
及时性班级活动是指活动计划没有安排,但是又偏偏遇上了好的教育机会。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挖掘及时性教育的魅力。有一段时间,我发现班级里的“流行风”是越刮越盛,尤其是男生,不管事情是对是错,只要有人带头,马上就盲目随从。先是买事件,二十五位男生一个个不甘落后,都买之而快之。于是,课间,教室就忙成一片,一个个不亦乐乎。我得知后立即没收,溜溜球从此不见踪影。可不久教室里又流行起了“阿衰风”。几乎是每个学生人手一本阿衰书,这种书字很小,内容为了搞笑吸引人,一点都不积极向上,学生长期看还伤眼睛。在本该是学习的时间里偷偷的看阿衰书。我意识到不能老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去放“马后炮”了,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真正明白不能盲目“流行”的问题。于是我先组织同学们开展了“漫画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认识漫画,爱上真正的漫画。紧接着,我又组织了一次“我们该流行些什么?”的主题班会,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观点。一系列活动下来,学生行为有了很大的改观。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开题阶段(2014年7月——9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5月)
(三)成果总结和展示阶段(2015年6月)
六、反思研究困惑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了一定的心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许多班级的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班级的显性文化特点明显,精神文化也已逐步在学生教师身上得到了彰显,但不够明显。我们思考,主要的原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理念可能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停留于成人的设想,缺乏学生的立场;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创新了诸多的活动形式,但这些活动还缺乏有效的制度引领,我们的制度文化还要不断地调整、形成,要及时地更新;我们关注了班级文化的建设,是不是有些教师会一味沉浸于自己的班级建设之内,而忽视了与学校整体文化核心的契合?如何实现班级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双向滋养?
七、后续研究设想
针对以上问题和我们的课题研究内容,我们设想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
1.注重长程整体发展规划,形成班级特色文化。一个班级的建设和发展,除了有体现学校特色、年段特点的一些共性的东西,还需要一些具有自己班级特点和需要的特质。在我们看来,这不是散点的、无体系的,而应为可持续发展,具有凝聚力的东西,是一个班级具有标识性的东西,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我们的特色文化建设,就要给一个班级注入“灵魂”。
2.处理好两大关系。(1)注意环境文化、制度建设、活动建设和评价机制的内在联系,使这几方面能融合贯通,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2)如何实现班级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双向滋养?
3.开展各种活动的同时,相应产生的制度要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完善,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们课题组成员将重新剖析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使其更合理,培育起一棵以书香校园建设为树干,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为枝干,共同为每一个学生成为最美的叶子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