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宜轩;
此画作是老父亲十年前的作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古代建筑大体分为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轩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
我喜欢北京的园林,紫竹院的竹文化竹韵和园林的建造格外的景致,我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亭一轩,每天在紫竹院散步,一个一个景点细致的欣赏,让我有了写写紫竹院景观的冲动,在准备素材的时候,我查找了许多资料。在进一步要了解什么是“轩”的时侯,在《辞海》里是这样介绍的;“有窗廊或小室为轩”。现今有柱粱顶而没有墙窗门框的敞开结构的建筑也往往称为轩。公园里的轩多是游人小憩,休息的场所。紫竹院有许多的景观,筠石苑,青莲岛,友贤山馆,明月岛,绿云轩,八宜轩等。八宜轩是这些著名景点的点睛之笔。
八宜轩是紫竹院中具有南北特色的园林建筑,它建于园内的青莲岛上,进园南门穿过紫竹渠向北遇荷溏往前行十多米向西过莲桥进入曲径通幽的竹阴夹道,前面一幢卷棚歇山小轩豁然开朗处,便到了八宜轩。
八宜轩为现代的仿古建筑,坐北朝南,上悬书法家柳倩所书“八宜轩”, 轩前面是一池荷塘,后背是一片翠竹。轩的东面有青竹簇拥的三块六米多高的沉积岩笋石。剑指云天。轩前有一棵古柳伴着俗称"大青"的高大的槭树,树盖巨大,阴遮半轩。
轩的面积我用步子丈量是内进深五步,长八步,八个明柱及横梁架起卷棚歇山的瓦顶,古朴庄重。门柱上有楹联一幅,上书“雨雪风霜竹益翠,诗书画印景宜人”轩后墙壁有过世的现代书法大家王遐举书写的唐人张佖的咏竹诗“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轩西侧有巨石数块,上镌刻有画竹四幅,古籀印四方,诗两首。这四幅画,为当代写意画家张立辰所作,分别是“风”“霜”“雨”“雪”四竹,形态生动,气象万千。有诗有画,精美绝伦其中一块卧石上有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画家朱乃正先生所撰一篇赋文《八宜轩记》,“八宜”两个字写的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精准绝妙,气象缤纷,我多次驻足在这块石刻前欣赏品读,我把它抄录下来供由此爱好的朋友欣赏!
《八宜轩记》;京西偶有紫竹院焉,纳百竹之盛,邻市处静,院有一岛,上筑敞轩,卷棚歇山,山翠环簇,幽静可通南邻莲池碧叶接天,轩前东侧剑石突兀与亭亭秀篁扶持相伴,轩名八宜,盖四时八节风霜雨雪,少长友贤,诗书画印咸宜也。风拂则婆娑起舞,发天籁和爽之音。霜染则绫翼轻掩,生薄雾飘逸之态。雨沐则绿黛润透,得清丽超尘之韵。雪拥则银雕玉砌,有高洁绝世之致。故院主雅设楹联,刻石以吟,以颂,以写,以铭。况复晨昏寒暑阴晴圆缺,凭轩徘徊之际当应目会心,而自入佳境也。八方君子盍兴乎来。
甲戊 中秋,
朱乃正撰并书。
出了八宜轩,南眺有青白石刻莲座两处,以六曲步桥相连,昂首远观,接天碧叶无穷尽,俯首可见,睡莲卧波鱼浅翔的意境。八宜轩是紫竹院诸多园林景点中文化内涵最深,古之幽情最浓的一处景观,它用诗书画印向我们讲述了四时八节,风霜雨雪。文人骚客的书卷气,一年四季自然风情的变化莫测,人在画中点景,景中有你在欣赏美丽的风景,无论何时到此都有看不尽的风韵,赏不够的风景!
闲暇时候,一个人,一卷书,一瓶水,轩里或者轩外静静的,坐下来似读非读,似看非看,享受着浓郁的文化品位,站起来,驻足在石刻前的字,诗,书,画,印前,细细品读!欣赏前人大家的诗句,字迹!感受生活多么的美好是多么惬意的啊!
附上老父特地为我这篇文章所写的《八宜轩谣》;
青莲岛上有名轩,梅莲二桥紧相连,
幽竹夹径寻路去,八宜轩匾呈眼前,
轩前笋石指晴空,轩侧卧石镌名篇,
儿童嬉戏阳光下,耄老枫阴享晚年,
壮士练功八段锦,清风送氧润心田,
春夏秋冬时变幻,少长咸集唤友贤,
雨雪风霜宜欣赏,诗书画印有渊源,
轩号八宜好精彩,文化氛围多内函,
赏荷静听霓裳曲,观雁苇塘见野烟,
鲤戏青萍碧水静,凫飞击破水中天!
(平时闲时自娱自乐写游记,随笔,散文得心应手,写八宜轩的时候就不这样了。八宜轩的文化内涵厚重,轩内的诗,句,画,印,《八宜轩记》,一个个的书法绘画大家,篆刻上的字的辨认,很多都是我不能及的,感谢此时老爸对我的指点,多日来陪我游走在紫竹院的各个景点,为我解读一个个在此留下印记的书法绘画大家,历史掌故,解惑答疑,我多想在此说一句;老爸,我爱你!愿你健康!愿你长寿!)
通往八宜轩的竹林小径;
八宜轩的全景;
八宜轩匾额;
著名书法家王遐举墨宝;唐人张佖的《咏竹词》;
清华大学教授朱乃正拟文的墨宝“八宜轩记”
咏竹;
青石莲花观景台;
简石似箭直指云天;
大青树
老父亲十年前抄录的《八宜轩记》草稿;
多年前父亲游紫竹院兴未尽,即兴书宋人诗词赞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