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7日
(2025-08-07 18:58:54)萱堂有慈母,淑德可为师。
教育家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
很多时候,一个孩子的好命运,就藏在妈妈身上。
母亲的格局,就是孩子的眼界;母亲的性情,就是家庭的温度。
世上从来没有“完美妈妈”,但有着最厉害的妈妈,不声不响,却撑起孩子一生的底气。
1
母亲情绪稳定,乐观且坚韧
《格言联璧》中言:“怒如火,不遏则燎原。”
母亲的情绪,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天气”。
若她遇事易怒,孩子会本能学会察言观色;若她常陷焦虑,孩子心里便总悬着不安。
心态温和的母亲,是孩子的精神世界最可靠的支撑。
在莫言的记忆里,母亲的一生都在和苦日子较劲。
家里穷,父亲又遭人诬陷,全家的担子都落在她一人身上,但母亲从没说过一句“我撑不下去了”。
白天,她在地里干活,回家还要做饭、照顾孩子。
夜里,孩子睡了,她就坐在油灯下想办法,怎么把欠下的债还上,怎么让孩子吃饱饭。
家里出事后,母亲反倒更镇定,她安慰吓得直哭的孩子:“天塌不下来。”
自己四处奔走,找能帮忙的人,能借的钱,把苦往肚子里咽。
慢慢地,再遇上难事,母亲总能想出办法,把生活过得精彩。
董卿说:
“母亲是一个家的灵魂,用博大的心胸承载了整个家,用爱和陪伴温暖着每一位成员。”
情绪稳的妈妈,是家庭最好的治愈师。
孩子是天生的“情绪感应器”,母亲的焦虑、怒气、疲惫,都能让他一秒失衡。
而你若平静、稳定,孩子的内心也会学会自持、懂得温和。
一个懂得自我调节情绪的母亲,赋予了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也守住了家庭的安宁。
2
母亲做好榜样,少责多示范
宋代诗人王十朋有诗云:“萱堂有慈母,淑德可为师。”
孩子最初的学校,是父母的行为。
从你的生活方式中学习规则,从你的待人接物中习得秩序。
怎么走路,孩子就怎么迈步;如何待人,孩子就怎么处世。
母亲身上榜样的力量,正是孩子最深的福气源头。
陶侃从小没了父亲,和母亲湛氏过穷日子。
湛氏靠纺线织布,供儿子读书,还教他做人的道理。
一天下大雪,陶侃的朋友范逵来做客。
家里啥都没有,陶侃急得没办法。湛氏没犹豫,剪下自己的长发去换酒菜,砍了几根屋柱当柴烧,又抱出垫床的干草喂马。
范逵知道后直说:“陶侃能有出息,全靠这样的母亲。”
陶侃记住了母亲的做法,直至他做了官,不管是谁来,都好好招待。
有人问他为何如此待人,他说:“母亲当年为了待客连头发都舍得了,我更不能慢待别人。”
湛氏没给陶侃留下钱财,却用行动教会他真诚待人。
这份做人的道理,陶侃记了一辈子。
《中华谚海》中讲:“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真正厉害的妈妈,是孩子这一生最大的贵人。
母亲的言行,是孩子的“教材”;
母亲的方式,是孩子未来处理世界的“剧本”。
她守时、守信、有界限、知进退,不用说一字,孩子便在她的身影中学会责任。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格局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
3
母亲拎清边界,知止而后放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
"分离个体化",说的是父母要学会和孩子 "心理断奶"。
就像老鹰推幼鸟离巢,不是残忍,是让它学会飞翔。
过度介入只会变成伤害,看似铺好了路,却让孩子丢了自主选择的能力。
毕竟,没有边界的爱太沉了,只会让人喘不过气,在拉扯中耗尽亲情。
俞敏洪在书里提过母亲:
他创办新东方后,母亲在校区旁开了家小饭馆,说是照顾他饮食,却强制要求所有员工都去吃饭。
谁要是不去,她就当街大骂。
从饭菜口味到员工往来,母亲事无巨细地插手,逼得俞敏洪最后只能下跪求她离开。
这种 "以爱为名"
的操控,藏着父母不肯放手的焦虑。
一位诗人曾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很多妈妈总想为孩子挡风遮雨,却忘了孩子的人生,迟早得自己走。
而母亲最伟大的爱,不是包办一切,而是让孩子学会自己面对一切。
你能做的,是在旁边不打扰,你相信他,他才会信自己,你愿意放手,他才敢试错,敢闯荡。
世界终究要他自己去走,你做不了永远的导航,却能做他内心永远的港湾。
在合适的时刻放手,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活,才是父母最该修的功课。
给孩子一个拥有命运主权的机会,当孩子带着你的祝福出发,他的人生也会走得更稳、更远。
很认同《母亲的影响力》的一句话: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犹如一股永不间断的力量,将持续孩子的一生。”
母亲,是一家的精神中轴。
她的起伏,决定了家庭的气场,也影响了孩子一生的走向。
情绪稳定的妈妈,教会孩子如何面对风浪;以身作则的妈妈,让孩子在人群中自带光芒;懂得放手的妈妈,给予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与自由。
唯有母亲修好了自己,也就修出了孩子一生的福气。
点亮文末“爱心”,愿天下妈妈,都能在柔中见刚,在静中生力,做孩子此生最安心的依靠。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爪间墨
来源:国学生
前一篇:[转载]吉水“小南京”
后一篇:[转载]妙趣横生之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