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行走淮阳——八千年历史看龙都

(2023-09-19 12:51:57)
标签:

转载

小时候听“陈州放粮”的故事,从此“陈州”这个地名就深深烙在我的心中。长大后,通过学习历史才知道,陈州,竟然有着如此重要的位置,绝对是中华文化文化的重地。
陈州,即现在的淮阳,地处豫东南,古称宛丘、陈、陈国、淮阳国等,传说是人祖伏羲建都并长眠的地方,历史文化厚重,名胜古迹齐聚,被人们称为“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相传东夷族部落首领太昊伏羲氏都宛丘,炎帝神农氏继都之,则曰"陈","陈"名自此始。这里古称陈州,历史上曾3次建国,5次建都,有“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阳,八千年看淮阳”之说,享有“一陵一湖一古城,二老三皇享盛名,四冢五墓六公祠,七台八景湖中映”的美名,被誉为“龙都”。[转载]行走淮阳——八千年历史看龙都

[转载]行走淮阳——八千年历史看龙都

淮阳历史悠久,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考证:五亿七千万年前,在中国境内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淮阳古陆。8000年前,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名为宛丘,肇始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5000年前,炎帝神农氏定都于此,易名为陈;3000年前,周武王封舜帝后裔妫满于陈,建陈国,史称陈胡公;战国时曾为楚都,称陈郢。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封子刘友为淮阳王,建淮阳国,淮阳至此得名。汉唐以来,始终是豫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转载]行走淮阳——八千年历史看龙都[转载]行走淮阳——八千年历史看龙都

走进淮阳,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烟波浩渺的龙湖。龙湖因太昊伏羲氏定都宛丘淮阳,以龙纪官,号曰帝师而得名。湖区总面积近1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8000余亩,相当于杭州西湖、郑州龙湖的2倍,俗称万亩龙湖,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淮阳城湖相连,从空中俯瞰,湖区水面碧波荡漾,荷花飘香,湖中有岛,岛上有城,城中有景,整个县城仿佛漂浮在水面上,所以淮阳又被称为漂浮在龙湖上的绝版古城,被誉为“天下第一湖”“北方水城”“中原名珠”。由于生态保护良好,至今仍保持着西周时期原始的自然风貌,2015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龙湖荷花是河南省“五朵金花”品牌之一,龙湖赏荷月和洛阳牡丹节、开封菊花展一起被誉为河南三大花卉节庆。[转载]行走淮阳——八千年历史看龙都

[转载]行走淮阳——八千年历史看龙都

龙湖中有九条大小不等的巨龙,雕塑于1996年。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九是阳数中最大数,湖又叫龙湖,所以蛟龙游龙湖便不难理解。同时湖中塑龙也有其历史和现实意义,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是龙的子孙。史来人祖伏羲,定都宛丘(今淮阳),以龙继官。湖中塑龙,有望龙思祖、望龙思根之意。[转载]行走淮阳——八千年历史看龙都

淮阳有“七台八景”之说,淮阳七台为:画卦台、弦歌台、读书台、梳洗台、五谷台、望鲁台、紫荆台。淮阳八景为:羲陵岳峙、蓍草春荣、蔡池秋月、弦歌夜读、卧阁清风、望台烟雨、苏亭莲舫、柳湖渔唱。走完这“七台八景”,您一定会收获颇丰,一定会由衷赞叹:“果然是一座龙都!”
到了淮阳,一定要看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太昊陵毗邻风景秀丽的万亩龙湖,是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太昊伏羲陵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该陵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2次御祭,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太昊陵庙会以单日82.5万人的游客数量被吉尼斯总部授予“全球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的庙会”。淮阳泥泥狗被称为“真图腾、活化石”。
淮阳文化厚重,被历代帝王称为“开物成务”的风水宝地。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记载有《陈风》10首;春秋时期,孔子曾三次来陈,讲学四年,形成了《论语》的核心思想;北宋包拯陈州放粮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全国独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16处,是龙图腾文化、农耕文化、姓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转载]行走淮阳——八千年历史看龙都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而在河南产生姓氏最多的,是古陈淮阳。相传太昊伏羲氏都陈,在这里始正姓氏,中华姓氏自此肇始。人祖伏羲为万姓之根,古称淮阳是万姓之源,许多中华大姓从古陈淮阳起源,然后播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当今中华姓氏中人数最多的李、王、张、刘、陈五姓之中,陈姓直接在陈地得姓,据统计约占全国人口的4.53%,从陈姓分支出的姓氏达60多个。

0

前一篇:2023年09月18日
后一篇:2023年09月19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