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发芽真准时

标签:
教育情感文化育儿 |
为什么要用几年前的种子呢?因为以前是看别人家的丝瓜结的多,以为是自己家的丝瓜品种不好,于是就换了种子。但换来换去我家丝瓜结的还是不多,特别是去年种的那种丝瓜,不但结的瓜不多,而且丝瓜瓤晒干后没有以前的质地结实,用来刷碗没有以前耐用了。去年过年时在农村亲戚家里提起这件事儿,人家一问我后就明白了,告诉我要掐掉最先发出来的没授粉的小丝瓜才能多多结瓜的,和丝瓜种子没关系多。所以决定还用以前自己家的丝瓜种子,但种下后我才开始有点担心了。想想那没用完的干丝瓜瓤就那么放在厨房碗柜的顶上,厨房温度忽冷忽热的变化那么大,那么小的丝瓜籽还能保鲜、存活和发芽吗?老伴儿一直说,没事儿的,千年的古莲都能开花的,咱们这丝瓜籽才放了几年啊。但怎么说我也得看到丝瓜的芽发出来我才能放心的。今天是14号了,我一早起来就先去看看丝瓜发没发芽。结果是失望的,当时真急的想扒开土看看,看看它到底还能不能发芽了。老伴儿说你再等等吧,今年春天挺冷的,可能发芽晚一点的。我想也是,于是还是照常在早饭后拖地板前给丝瓜浇水,然后就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没想到10点多钟的时候,不经意间走到窗前往那面看了一眼,只见黑土间有那么淡绿色的一个小点,赶紧到跟前确认一下,没错!真的是丝瓜发芽了。还是14天发芽,一天不差。忙喊老伴儿过来看,结果老伴儿又发现另一个小芽也冒尖儿了。哈哈,这回我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我今年又能照常看着丝瓜爬藤、开花、结瓜了。而且还要第一次掐掉没授粉的小丝瓜,看看是不是能比往年结出更多更好的丝瓜,真是太高兴了。
唉呀,其实我上面说的担心和高兴都不算什么事儿,我知道现在确实没什么大事了,所以小事儿才能被重视起来的。家里的丝瓜最初是老伴儿种的,我退休前一直忙,没怎么关注过家里的丝瓜的。退休前的忙也不都是工作,主要是一直跟着儿子忙活来的。儿子从上幼儿园起,一直是我们两口子带着的。我们每天上班,儿子主要是我负责接送,我没有时间的话,老伴儿就是接孩子和做饭一起忙了。那时还没有手机,有一天我们俩没联系好,晚上7点我到家时才知道,我们互相都以为对方去幼儿园接儿子了。还是我来吧,赶紧跑到幼儿园,幼儿园只有大门旁的一个房间有灯亮着。我们永远记得大连铁路幼儿园那位“老孔”阿姨的,她还在带着唯一没被接走的孩子在玩儿呢。真是位好阿姨,她说能估计出我们的情况,自己晚点下班不算什么的。再有一次是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们每个周三下午没有课,我都是把他接回来在单位一个空房间里写作业的。有一个周三上午工作真是太忙了,午饭几乎没吃上。饭后是大事完毕的感觉,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一点半时候醒来后才意识到这天是周三,赶紧骑上自行车往儿子的学校赶。路上想着,几次告诉过儿子的,爸爸妈妈不来接你,不准离开学校,更不能跟任何人走的。不知道儿子是不是能做到,做到了话是不是急的要命的。进了学校后,只见操场边上几个小孩子聚在一起,看不清有没有儿子在里边。赶紧过去一看,还好,十几个大孩子在玩玻璃弹子,儿子在旁边津津有味地观看呢。当时我是把心放下了,但现在回想起来一直有点后怕的。后来儿子大了,操心的就不是接送他了,上初中后就开始一直关注他学习成绩的排名变化了,关注度几乎比我自己上学时都紧张。那些年里一站一站的,他中考、高考、考研、出国,一直是他在前台我在后台地忙。哦,儿子出国的时间和我退休大致同步,所以我退休后感觉是卸掉了两副担子,才有时间把原来老伴儿种丝瓜的事儿全盘接手过来的。
不知不觉的,退休已经3年多了,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却无事可做,其实是只要有时间了,总是要找一些事情去做的,至于种丝瓜这点小事占用的时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校对老伴儿和儿子的书稿是很费时间的,那边还有更多待筛选整理的家庭电子影集需要去做的。摆弄文字和照片都是经常性的工作了,还时常有些临时性的事情也要去做的。“五一”前跟老伴儿去听了市作协搞的一个诗人的讲座,我还听出点兴趣来了。讲座结束时主持人通知说半个月后还有讲写小说的讲座,这回是我跟老伴儿说咱们去听听吧,结果前天又去听了一次文学讲座,感觉又是不错。在大小会场里有人做报告的事我是非常熟悉的,甚至可以说是退休前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了。但那时是工作,听讲之后都是有工作任务要去完成的,和是否有兴趣没有什么关系的。现在听这样的讲座就不一样了,完全是出于兴趣,用不着带笔记本记录,只是听着就行了,因为作家们讲的东西还都是很有趣味的。我对自己还有兴趣听课很高兴的,这大概能表明我还不太老的,看样子我会成为“大连市作家森林”讲座的长期听众了。但我和其他听众不太一样,人家都是作家或者是文学爱好者,都是准备或者在文坛上干出点名堂来,不像我只是为了听着好玩儿而已。老伴儿问我说,你不是一直说对文学不不兴趣吗,现在这是怎么啦?老伴儿说的没错,我对文学确实是一点学问都没有的。没学过中学语文,《红楼梦》拿起来几次也没读下去。文学需要的是形象思维,而我好像对抽象思维的兴趣稍微大一些,自己想看的书都是形而上方面的,所以稍微也有点诡辩的能力。我回答老伴儿说,我还一点也不懂芭蕾舞呢,但那并不妨碍我爱看芭蕾舞剧的。我听文学讲座就算是来欣赏文艺节目了,何况还不用买票的。
我才听了两次文学讲座,发现开讲座的人可不单单是文学方面有造诣,而且都是集文史哲思维于自身一体的,讲的都是文学创作的“大道”,而不是文学知识的ABC。两位主讲不约而同地在讲要观察生活和要说真话说实话的道理。这样的道理我真爱听,窃以为我已经是在不自觉地这样做了。我现在不用为谋生而工作了,整天都在观察自己家的生活;而我现在和年轻文学爱好者不同了,基本没有功利性写作动机了;而且坚持在自己的博客里说真话实话,当然只能是今天看丝瓜,明天去照相一类鸡毛蒜皮小事儿的。在我博客里出场最多的还是儿子了,因为我网上交流的好友们都有在国外留学的孩子。儿子总是说不要操心他的事儿,要我们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他不懂的,关注孩子就是我们空巢留学生家长的精神生活,而且有些事儿不操心就是不行。就拿照相的事儿来说吧,我认为照相的意义重大,他小时候的那些照片现在看就非常珍贵!而今他在美国留学,我不能跟着他拍照了,就需要他自己经常留些照片的,将来更是会非常珍贵的,所以我总是提示他要常拍些照片的。知道他现在是最后一学期给本科生上课了,就告诉他在最后一课后和学生们合影留纪念,但他就是不重视,前几天给我发过来一些他在课堂上讲课的照片,真不错的,但是就是没有和同学们的合影照片。我在视频通话时再要求他照合影时,他说同学们已经期末考试结束了,不再有全班的集合了。那可是个一百多名学生的大班啊,照一张合影该多么阔啊,真是太可惜了。儿子见我这样,说还有一点补救办法。还有十几个同学需要补考的,第二天他们来校时可以和他们合影的。前天这张合影已经发过来了,儿子站在一群美国学生中间,同学们都在笑,只有他严肃一些,可能因为他的身份是老师嘛。照片效果还真不错的,我要是不督促就不会有这张照片的。
儿子拍不拍照片还是小事情,因为这样的事儿我们自己能掌控。孩子在外留学,更多的大事完全靠孩子自己的努力和运气了,所以家长们不能完全不操心的。前几天QQ群里又出现一位新群友,但一看他网名信息才知道这位家长非常资深的。他的儿子是1982年出生的,博士毕业后又做了两年博士后,如今刚刚工作稳定下来的。他说现在才有时间和资格考虑一下孩子的婚姻问题了。我当即表示了祝贺,因为在我看来这位家长是大功告成了。我们家的儿子的事业和婚姻的进程很可能也是如此,年龄也正好小人家儿子3岁整。我家儿子的情况普通得很,我可以就像盼着丝瓜发芽、开花、结瓜一样,该收获的东西会准时来临的。
http://s15/mw690/003vlbrAty71Hhwwsz40e&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