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使用多用电表》说课稿

《练习使用多用电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欧姆表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欧姆表刻度的不均匀。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和量程较大的电流表的原理,下面请同学们画出改装的原理图。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改装的原理图。学生代表到黑板上画。
师生互动:对学生画的改装原理图进行点评。
1.如何把表头改装成电压表?
3.能否把表头改装成直接测量电阻表?
(二)进行新课
1、欧姆表
教师活动:(投影)教材例题1:
【例题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E=1.5 V,内阻r=0.5 Ω,电流表满偏电流Ig=10 mA,电流表电阻7.5 Ω,A、B为接线柱。
(1)用一条导线把A、B直接连起来,此时,应把可变电阻R1调节为多少才能使电流表恰好达到满偏电流?
(2)调至满偏后保持R1的值不变,在A、B间接入一个150 Ω的定值电阻R2,电流表指针指着多少刻度的位置?
(3)如果把任意电阻R接在A、B之间,电流表读数I与R的值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求解,对求解结果进行总结、点评。
解:(1)因电流表电阻Rg的值不能忽略,此时可以把电流表视为一个电阻来计算。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
Ig=Rg+r+R1
从中解出可变电阻R1的值
R1=Ig-Rg-r
=(0.01-7.5-0.5) Ω
=142 Ω
这表示,当两个接线柱直接连到一起,且表头指针恰好满偏时,可变电阻R1的值为142 Ω。
(2)保持可变电阻R1的值不变,把R2=150 Ω接在A、B之间,设这时电流表读数为I2,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I2=Rg+r+R1+R2
=7.5+0.5+142+150
=0.005 A
=5 mA
这表示,接入R2后,电表指在“5 mA”刻度的位置。
(3)把任意电阻R接到A、B之间、设电流表读数为I,则
I=Rg+r+R1+R
代入数值后,得I=150 Ω+R
解出R=I-150 Ω
教师:通过以上计算同学们有何启发?如何将电流表转换成直接测量电阻的仪表?谈谈你的设想。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将电流表的“10mA”刻度线标为“0Ω”,“5mA”刻度线标为“150Ω”,其它电流刻度按的规律转为电阻的标度,这样,电流表就改装成了直接测电阻的仪器。
那么我们能不能研究一下欧姆表表盘刻度究竟是如何来分布的?
计算:当电流表指针指向2mA时,R=?
I=2mA时 R=600Ω
I=6mA时 R=100Ω
I=1mA时 R=1350Ω
I=7mA时 R=64.3Ω
教师(总结):(投影)教材图2.8-2(如图所示)。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欧姆表的电路原理图。实际的欧姆表就是在这个原理的基础上制成的。
投影显示多用电表的刻度
2、多用电表
教师:将电压表、电流表、欧姆表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多用电表。
(投影)教材图2.8-3和2.8-4(如图所示)。
图2.8-3分别表示电流表、欧姆表、电压表的电路示意图。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在图2.8-4的基础上画出最简单得多用电表的电路,并说明转换测量功能。
学生讨论,画电路图。
教师:(投影)教材图2.8-5(如图所示)。
说出那些位置是电流挡、那些位置是电压挡、那些位置是欧姆挡?哪些位置的量程比较大?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师生互动、点评。
教师:教师:(投影)教材图2.8-6和2.8-7(如图所示)。向学生介绍指针式多用电表和数字式多用电表的外形和各部分结构。
七、教学反思
1.从教学设计方面将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方面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线索紧密地练习在一起,设置很多梯度很小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学生在教师问题引导下相互协作、相互探究,和老师一起共同解决问题,能实现预期目的。但鉴于在以上提到的重要性,课下要督促学生加深对多用电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分析思维能力,通过三个探究课题的层层递进,体现逻辑推理的力量,使学生有深度思维的情感体验,配合《多用电表》探究学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整体思路,根据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组织,力争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