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满100元减50元”教学中的困惑

(2017-05-19 22:44:43)
标签:

数学教学

教育

文化

杂谈

这篇文字是我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发起的讨论,我在原稿没动的基础上加上了活动中的一些记录。我没有文字功底,写的东西勉强能看,希望看到的朋友能给我一些能给我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满”,盈溢也。这是《说文解字》中,对满字的解释。而在《现代汉语》中,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满月、满员、不满周岁等。按现代汉语解释的话“满100减50元”,就可以理解为:达到100元或超过100元时要减去50元。假如一件商品原价230元,应付230-52=180(元)。而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2页中。对“满100减50元”作了以下诠释:

“满100减50元”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教材例题中,一件原价230元的裙子,是这样计算应付款的:230元里面有2个100元,就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

列式为:230-50×2=130(元)

以前教学中虽然感觉跟字面上的意义理解有冲突,想着专家们编书时肯定不会错的,而生活中的也没经历过满减的购物优惠经历。心里即使有疑问也被搁浅了。

直到今年四月份的一次网购,让我彻底蒙圈了。4月11日——4月13日,淘宝网森马旗舰店搞店庆活动,“满300元减100元”。我为家人精心挑选了几件商品,总价值为968元。就在结账的时候问题出现了,按照小学数学教材上讲的方法,968元的商品总价里有三个300元,应该减去300元,应付款

968-100×3=668元

可是,在我提交订单付款时系统确只减了100元,随后咨询了客服。客服给我的解释是每笔单子达到三百元及三百元以上,减300元。只能减一百元,不论订单总额里面有几个300元,都是按照减100元来计算的。于是,按照客服的建议,我把一个订单拆分成三个订单来完成。虽然也是减300元,但是里面滴曲折也不少。

当我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首想到的是淘宝的系统可能出现问题,不够完善,于是我在京东、唯品会等购物平台上做了提交订单的尝试。

京东手机卖场上“满1000元减20元”的活动,我选了两部单价为1099的某品牌的手机,总价值为2198元,并没有按照教材上所说,2198里面有2个1000,从2198里面减去2个20,2198-20×2=2158。而在我提交订单时系统是按减20元计算的,应付款为2198-20=2178元。

送孩子去补习班的时候,我走访了补习班附近的几家店铺,商铺老板大都说他们搞促销都是采取打折或者送礼品的形式,按照他们的理解如果是“满A元减B元”,只减一个B元的,不会计算总价里面有几个A元就见减几个B元的。就如上面提到的那条230元的裙子,老板们的计算一律是:应付230-50=180元,谁都不会减两个50元,老板的解释是傻了才会那么算。

我们是应该责怪网购系统计算有问题呢,给马云提个建议让他的团队修改一下后台付款计算公式,还是对老板说:“老板,你小学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满减优惠都不会计算”,还是抱怨商家搞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

美籍德国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当我们的教育于社会上的一些认知有冲突的时候,我们是应该怎么办,是坚持书本上的真知灼见还是从了社会上那些小学数学都没有学好的商铺老板!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该怎么办!

在我们学区举行的数学集体备课中进行讨论的时候,大部分老师也遇到过类似事件。荆老师介绍说,在我们当地的一家叫做多美多的超市有一次搞“满400元减50元”的促销活动,她和家人买了941元的商品,超市只给减了50元,并没有按照教材上讲的计算方法减去100元。

有同志说了,你在淘宝上900多的单子能拆分成3个单子,优惠300元,假如说我买了是一件单价为900多的衣服,拆不了,不就只能减100元吗?也有同志建议@马云把系统改改。

说啥的都有,但是同志们大都认为教材肯定不会错,一切都是那些商家在搞文字游戏,刚巧大多数的老百姓又不知道满减促销的时候是可以累积的。

教研活动中,李校长最终给出了总结。他说这跟本不是一个数学问题,而是一个语言文字的理解问题。数学到了高中、大学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只有在小学阶段数学解释具有唯一性。说实话我没上过高中没读过大学,李校长权威性的发言,让我无法反驳。但是,我还是觉得,既然我们的数学教学与社会认知脱节的时候,首先要从教材,从教育本面找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