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出版一个月以来印刷量已达150万,销量达100万。
100万销量是什么概念呢,须知道,在国内出版业,图书销售册数过10万就算是畅销书,一年中能达到上百万册的也就一两本,以往能达到这个数字的是白岩松、杨澜、易中天等名人,近一两年则是郭敬明和加冕诺贝尔奖的莫言。
出版方还介绍,目前该书已经加印三次,总印数超过150万,出版社也因此获得很好的收益。
作为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为《看见》的成功蓄积了一定规模的粉丝,同时,她本人也很善于积累读者群。她介绍,在做电台的时候,每天比如说用4/5的时间读大家来信。可以说,柴静一直在持续引导、影响追随者、与追随者形成了稳固的关系。
曾有一次柴静去大学做讲座,由于来的人太多,教室的玻璃桌椅都被挤破,讲座被迫取消。柴静追随者的数量庞大及热情度可见一斑。
而其本人的一些八卦也对书籍的促销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网络上还分成了“挺柴”与“劈柴”两大群体,并引发了激烈的辩论。虽然出版方向记者一再强调,这并非出版方行为,纯粹是社会个人行为,柴静对此闭口不谈也引起了受众极大的好奇心,但这也让人看到,名人效应配合专业的营销运作可以让一本图书卖出惊人的销量。
诸如电影产业每部电影上映前都会有一整套成熟宣传运作模式,这个过程是专业的、长期的、持续的,而在国内图书出版业目前运作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宣传模式。
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做诸如深挖柴静本人背后的八卦新闻,只是想提出需要利用现代化媒介手段充分宣传营销。柴静十年的央视生涯,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历、广泛知名度,当然也有不少八卦绯闻,这一切成就了《看见》,同时,也恰好点明了名人出书三要素,丰富内容、知名度、有效营销宣传。
主持人闾丘露薇强调:“柴静是一位成功的电视主持人,这得益于她工作的平台,还有一个为她量身定做的节目、一个以她为中心的工作团队。”
知名主持人董路日前也指出,柴静的成名更多依托于央视平台,与CCTV团队的鼎力烘托密不可分,而柴静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成为一个工具。“一个能把节目做出影响力和收视率的工具。当然,她享受着工具使用者以及代言委托者给自己制造的名利荣耀。”董路在博客中如是称。
如今,名人出书已经是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特别是央视,已经有多位名嘴出书。央视主持人名气大,但是来钱的路子却少,央视有死规定,不能做广告、不能拍电影电视,那剩下的只有出书了,当年赵忠祥一炮打响,随后倪萍、白岩松、水均益都跟着出书,而且最初几本销量都有百万之多,那版税也就都达到7位数,对于央视主持人来说这是笔不菲的收入,这也是促使名嘴们出书的重要动因之一。
柴静【认识的人,了解的事】
这个视频就是柴静著名的五分钟演讲。平静无激情的话语总是那么有力量,让你不得不热血沸腾,不得不思考,或许不得不哭!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怎么坚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只有明明知道不完美还是不断地努力!
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读完了柴静的《看见》,心里的滋味很复杂。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让我看看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阅读这本书时,每一次停顿,我都在思考着自身。
最初知道这本书,是在手机应用one上看到其中的一篇文章《山西山西》。纯美的的开头,让我以为这只是一篇追忆童年的散文。却原来那只不过是引子,引出的是一件让人愤慨痛心的大事----环境污染。而柴静在触目惊心的数据和现状描写中穿插的童年往事,为这篇文章加入了情感,从而拉近了读者与环境污染这件事的距离。环境污染,并不只是书面上的文字,口头上的口号,而是生生吞噬了我们的童年和美梦的近在咫尺的野兽。接着看到柴静的博客《新书的交待》,其中的一段视频深深吸引了我。我想,这段视频吸引我的地方,和《山西山西》吸引我的地方一样,就是一个记者,在用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追寻着一个新闻一个事件的时候,不曾抹去心中的那一点情感。
看完书,再回过头来看那段视频,我才真正懂得视频中的一些话语。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很多她这十年来在央视工作、采访的新闻和事件片段,但是她在写这些片段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更不是在展示过去的荣耀和辉煌,恰相反,她一直在诉说着过去的错误和迷失。换言之,她在写的,是自己这十年中走过的路,她自身的成长。这不是柴静对自己生活工作的记录,而更像是一本凝聚着感悟和思考的“心得”。
在阅读中的我,在《看见》这本书中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影子。并不是我的经历与柴静有何相似之处,但是我想,每一个个体,在成长的道路中,不管经历过什么或者没有经历过什么,总有相似的心路可循。初入职场的青涩和倨傲,迷失了自我的慌乱和惶惑甚至想要放弃自己的“出溜”,压力下的或软弱或尖锐,这些感受我们都曾有过。所不同的是,有些人,在走过了这么多路以后,把自己包裹地越来越深,最终只留下了一个勉强适应社会标准的模糊的影子,糊涂地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而柴静,一次次地放下包袱,越来越走进自己的内心,从而也能够走进更多人的内心。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里一直在重复着两个字——独立。独立地思考,意味着不从众不偏颇。摆脱任何别人的影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更难的,是摆脱“自我”的影响。像“金刚经”里所说的,“念起即觉,觉即不随”。察觉自己的每一个念头,看住他而不是跟随他。在“自我”的影响下,依然保持独立的思考。灵魂是自由的,柴静拥抱采访完的小男孩,说阿姨喜欢你,男孩把柴静抱的更紧,说我也喜欢阿姨。她讲述的时候,说足足抱了好一会,一边说一边笑,她的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对这个孩子的爱,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爱是很抽象的,她是在用心与人交流,彼此流露出来的爱可以产生共鸣。她让我想起了莎利文老师抱着海伦时的场景,浮现眼前,每一颗受伤的心灵,都需要用这样的心来温暖。种下一颗充满爱的种子,一定会开出像海伦那样美丽璀璨的花朵。而且是经久不衰,流芳百世。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的爱。
每次当你刻意要去做一样事情,往往不能如愿,就像有时候想要写出多么多么好的文字,心里面也准备很多的句,写出来的东西都是不让人满意的,在你静下心来的时候,反而会有很多灵感,所以从平时的生活中提取材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没有必要抱着太伟大的理想,我要改变世界,这是很难办到的,只能先改变自己,用心去做好每一件小事。可以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是的,柴静是我向往的人,她有追求,有目标,有才华,她不仅人美而且心灵同样美。她追求和平向往自由,她现在就是这样一个自由女神,一个柔弱的女子,有如此强的爆发力,也许这只是看到她的表面,其实她的内心是有韧性的一面。不然她在央视这10是怎么过来的呢?期间必定经历了很多磨难,人,只有活出自我,永远也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总有那么一天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柴静的新书《再见》已经出版,从别人的描述可以了解到,书很厚,然后都是写实,我喜欢真实的,新书《看见》的扉页上,她只用了简单的几个字介绍自己:1976年生,主持过夜色温柔、新青年,现为看见主持人。简简单单,不粘不滞,是新闻人的利落。
柴静说,一个人的生命由无数他人构成。与十年前的《用我一辈子去忘记》相比,她的文风没有多大变化,细腻柔婉,但是笔下的容量却大了许多,是一滴水最终汇入大海的开阔;用字俭省,几乎没有修饰语与形容词,剥开生活表面的装饰,直抵内核的粗粝,击中要害;在这本书中,你几乎看不到当年那个沉浸在自我中的文艺青年的影子,而是人一脚一脚踩在泥地里,慢慢往前挪动的笨拙与进步,接了地气,触及到了真实的生活,从天空坠入大地。她如你我一样,没有多高的起点,是繁茂大树上不起眼的枝桠,从头做起,一步步,没有辗转翻腾的技巧,下的都是笨功夫,不断犯错,不断改正,只是每走一步,她会停下来想一想,看看走过的路,望望前方,想想为什么出发,将要去向何方,不疾不徐,走得再远,她有一股自省在里面,提醒自己不要迷失。
柴静的名字,很遗憾的是,我是前两天才从看书有道里面认识她,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呢?不过现在也不迟,从她书中提到的陈虻,也是第一次听说,在网页上看了很多关于陈虻的故事,他的婚姻,他说的一句话印象很深刻:心怀挚爱的人不计较恩怨得失,多大的付出和牺牲都是幸福。他离开了,但是只要活着的人还在,他就没有离开过,他活着大家的心里面。
我承认这两天睡觉前,脑海里面是他们说话的片段,从他们身上的一些经历也可以让人受益匪浅。人只有不断的给自己的生命注入新的血液,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柴静说是知识造就了现在的自己,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你每看一本书,多多少少会给你带来一些收获,喜欢逛空间,但里面的东西不多,后来有了微博,收听了很多的人,不知道有没有用,但是喜欢里面那些值得深思的文字,当你用心去品读的时候,那些路过心间的字,让人回味无穷,大部分都分享了,在这里心灵可以得到满足,这些应该都是别人切身体会,其实就相当于请了很多的老师一样,何乐不为呢?每天都会花一点时间在微博上面,有人觉得没必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分享出来,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你不是别人的内裤,放屁都要接着。自己的路有多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幸福如饮水,冷暖自知。
很多东西当你经历了,你就会明白。伤的越深,越痛苦,到后面你回忆时你脸上是笑容,那也是幸福的。只有你的心会陪你到最后,所以好好的对待它。懂得爱自己,爱生活的人,才能懂得怎样爱身边的人。有时候看到妈妈,那么辛苦的工作,心里确实很难受,想让她生活过的舒坦一点。但是我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为她分担很少的一部分,喜欢让她开心,喜欢看到她笑的样子。其实幸福就是如此简单,它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只要你用心去慢慢体会。一辈子不长,珍惜身边的人,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因为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那个先到。
喜欢自由,不受束缚,在做你喜欢的事时,身心都可以得到释放,现在起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做每件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出发点,柴静说,陈虻去世之后,我开始写这本书,但这本书并非为了追悼亡者------那不是他想要的。他说过,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他所期望的,是我能继续他曾做过的事-------就象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十年已至,如他所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她用了3年的时间,完成这本书。有兴趣的你们可以看看!今天订了,期待早点能看到,看完整本书应该可以对她有更深的认识。她的用风格我喜欢,相信可以有很多的收获。
好吧!
这就告一段落吧!愿看了这篇日志的亲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快乐与你同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