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金石翰墨 读书养气悟道——记青年书法、篆刻家张英涛先生

分类: 赤峰书法名家 |
http://s7/mw690/003vdMoIgy6EdHSw49886&690
沉浸金石翰墨
http://s4/mw690/003vdMoIgy6E6FPR3Oj23&690
传统书法、篆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充满了中国文化独特之处,记载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化踪迹。也凝聚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奥秘。这里含藏着无穷的魅力,令爱好者痴迷,痴迷得以至于像钟繇借韦诞《蔡邕笔法》不得,竟气得捶胸顿足,口吐鲜血。欧阳询悟索靖草书妙处竟在索靖墓碑旁呆了三天三夜。书法篆刻吸引着一代代的爱好者,其中潜藏着不尽的快乐,令后人们不懈地追求。
张英涛就是个书法和篆刻快乐的追求者。他在书法篆刻的研习创作中不但赢得了快乐而且带来丰厚的收获,实现了其艺术的梦想和人生的价值。2011年他成为内蒙古书坛瞩目一匹黑马,名不见经传的他,在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上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展。内蒙古书坛才恍然识得张英涛是何许人也,一个偏居塞外小城宁城的他才被人了解,他的书法篆刻作品才被书界认识。
张英涛执教于宁城县一所高中,任美术教师。他的书法作品入展全国十届书法篆刻展绝不是偶然,不是小试牛刀就名扬天下,他在书法篆刻这各领域学习研悟日久,对传统法帖下过苦功临习。从小在祖父身边长大,受过私塾教育的祖父擅长毛笔字闻名乡里。在祖父的熏陶下喜欢上书法。一个农村孩子的学习书法条件哪里比得了城市。然而,从心底里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美的单纯的挚爱,那种下笔挥洒毛笔在纸上运动的美好感觉,那种文人墨客儒墨丹青的儒雅,写成端庄秀气间架结构汉字的成就感,深深地吸引着他。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毛笔字,一支普通的羊毫中楷毛笔还是母亲去集市卖了家里的鸡蛋买的。买一本字帖要到上供销社书店,上高中时他参加了学校的书法班,农村平房教室冬天里很冷,练字时手都冻僵了,只有他坚持下来了。上大学是他爱好的书法使其成为学校的板报员,在大学获了多次奖,这里得到了荣誉、自信和快乐。也开启了他走上正规的书法学习之路。
张英涛书法初学唐代欧阳询,后又学赵孟頫、米芾等书家。近些年来对二王下功较深,尤为喜欢王羲之诸法帖,对《丧乱帖》情有独衷,对孙过庭《书谱》也十分喜欢。英涛书法是传统一路的二王妍美风格。他的晋人笔法较为纯正,写得干净,笔笔交代清楚,圆转,方折,牵丝过度笔笔到位。王派书风的精致,流美,跳荡尽显笔端。英涛的创作方法别具一格。他说“努力把握范本精华适度地修改重组”。这是经验之谈。什么是适度修改重组?就是不满足于原帖的字法、章法融进自己审美意识。也就是二次创作。这一点需要对原帖熟练和精准的把握,然后才能把它拆散打乱重组。而且要形成合理的,不离原帖时代风格的构成。这比亦步亦趋的学要主动,更能从中把握住古人的精华,更能激发起创作的主动性。英涛的书法章法构成明显受到王铎虚实对比、行气摇摆,大开大合章法特点的启示。现代书法的大尺幅,讲究视觉冲击的展厅效果,仅仅限于帖派尺牍的小制作远远不能满足形式需求。英涛的作品融入了这些东西,形成了他以王派风格为主体表达方式的洒脱萧散劲健粗犷的自家风格。英涛的创作有:事先设计的理性创作和纯任性情的两种形式。理性的多合于法,也有做作之嫌;自由挥洒,贴近性情,是无意于佳乃佳的。也就是书法表达的抒情性,所呈现的自然状态。入展全国十届书法篆刻展的作品即是此类作品。
英涛的篆刻最初明清流派印中黄牧甫印,黄牧甫线条简洁,妍美,寓险于平,峭拔雄深。英涛于此得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在学习篆刻中获得快乐。而后进一步学习汉印。英涛于用功最深。在创作中意识到识篆、刀法、章法、的重要。在一个阶段对先秦大篆,毛公鼎、散氏盘、石鼓文,秦小篆用功临习。刀法,冲切并用。章法力求在印中追求简穆、凝重的效果。
张英涛对于当下书法、篆刻创作有他自己思考,对于展览体制下形成的扭曲之身审美思想追逐时风的创作深感疲惫。常常自警沉下心来,读书,临帖按照自己的审美方向深入地创作。他深感书法篆刻创作文化修养的重要,他非常赞同张旭光先生提出的
“读书、临贴、悟道、创作”理念。如果一味地为展览搞创作,必将沦为浅薄的抄书匠。对古典文学、哲学、历史深入的研读和领悟,证明了他从容淡定的心态,也已经开启了他深入的书法、篆刻创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