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随着身心的发展,思维的有意性增强了,儿童对周围的生活更熟悉了,他们总是不停的看、听、摸、动、见到了新奇的东西,总爱伸手去拿、去摸,他们会积极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外界的干扰也有所减弱,从事某种活动的时间也较以前延长,还常常喜欢寻根问底。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得创造能力。对于同一种材料,当他们多次操作后便不再满足于常规的玩法,而是尝试着提出在即的想法。并能积极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不断的变换方法进行实验和探索。
因此,我们在给中班幼儿提供材料时要注意物品的操作性,提供些低结构材料让孩子们听、摸、动,通过积极动手参与活动,探索材料中所含的教育因素,初步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中班可以为幼儿提供中小型建够材料,幼儿在选择和利用建构材料,运用组合、拼插、排序、对称等结构技能及平衡、配色等结构知识进行建构,同时也发展了孩子的空间概念、认识了几何形体、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孩子在和同伴一起共同建造某一主题“建筑”时相互间还会激发灵感,因此会玩得更认真,对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也有好处。
游戏材料是幼儿区角活动中开展学习的主要载体,不同的材料对幼儿能力的发展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丰富的、有效的材料可以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必须具备如下特点:
1、投放的游戏材料要参照主题活动内容。
投放材料时,教师要考虑材料与主题活动目标的关系。不同的主题要以相应的材料来加以支撑,这样才能够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感知,来加深对主题内容的理解。比如:在《妙妙屋》这个主题中我们就要给孩子投放一些房子、高楼、桌、椅、花草、树木等。孩子可以用这些辅助材料进行花园小区的搭建。我们所投放的这些材料的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因此,在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2.材料投放随游戏情节的发展适时调整
材料是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有了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但游戏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工作,教师要在幼儿游戏中,认真进行观察和指导,并随游戏情节的发展适时增加和调整材料投放,以保证幼儿长时间的游戏兴趣。在工作中我们采取以下两种措施:(1)、观察记录幼儿操作材料的情况、记录游戏内容。(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最后,把观察的结果作为游戏材料投放的依据。
当建构区游戏进行一段时间以后,幼儿已经能熟练地运用积木搭建出某些物体的主要特征,游戏的目的性也逐渐增强了,但会出现幼儿经常重复搭建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材料进行添加或调整。如:在停车场的几次重复搭建以后,我们发现幼儿搭建的停车位没有创新,停车场主要是围绕给修建停车位,而没有更多的情节扩展。于是我们适当地增加了大的纸盒围墙、玩具汽车、轨道、树木、标志牌、废旧的饮料瓶等辅助材料。我们在游戏中认真观察幼儿对材料的使用频率和操作时间,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并以角色身份启发幼儿搭建停车场周围的设施,此时,教师的启发就如同为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插上了翅膀。停车场外还建起了高架立交桥,桥上跑起了汽车,路两旁还有标志牌……幼儿之间有了更多的合作,分工更细化了,每个幼儿都玩得非常投入。随着游戏情节的不断深入,幼儿利用各种材料又搭建出休息室、休闲区等场所。为了突出主题的特点,我们又投放了幼儿自制的汽车、交通标志等辅助材料。有了这些游戏材料,幼儿在游戏搭建的过程中就很自然地发展了游戏主题的情节了。
材料投放要注意提供多样化的材料。
如果区角中提供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幼儿就无法与操作材料产生互动,也无法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建构区中不仅有多样性积木(实心木质,空心、原色,彩色等),塑料拼插玩具也成为了这个区角的新成员。除了普通积木和特殊积木以及插塑之外,建构区也需要配备其他一些辅助材料,如能代表家庭成员的人物手偶、指偶玩具,家养和动物园的动物玩具,交通工具和建筑工具玩具,大张的纸质或木质薄板(用作房顶或墙壁),花草和树木点缀玩具等。
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了平铺、连接、架空、围封等搭建技能,在游戏中也有一定的分工合作。因此,多层次、多递进性的多样化的材料才能够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求。如主题活动《轮子滚滚》,我们给幼儿投放的基本材料有中型实心积木,塑料彩色积塑和一些树、汽车、动物等辅助材料。刚开始游戏时,幼儿在建构区游戏的主题不是很明确,只是幼儿自己想搭什么就搭什么,没有分工也没有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认为这样幼儿虽然也有提高,但是蕴涵的教育价值不大。于是,我们通过与主题的结合设计搭建内容,教会孩子学会寻找其它材料充当替代物来完善搭建内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