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章官
(福州海峡会展中心参观数字峰会展览2018年摄)
“展览兴市”,是泉州市提出的颇有新意的口号。近日记者在泉州展览城了解到,继5 月24日至6月1日由民间展销企业采取代理制的做法,在此举办福建食品饮料、服装服饰名优产品博览会,接下去一场场展览会、交易会直排到12 月份,大多不是官办的。这说明,泉州展览的兴旺,更显示了民间展览业的活力。
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展览也越发达。据中国贸促会福建分会副会长潘金全和省国际贸易展览公司总经理李国强对记者介绍,香港举办的展览会,一个摊位 3000多港元,门票一张几十元,办展5天就收回成本,而后赢利。有的国家还有永不闭幕的展览中心。
现在泉州出现民间展销队伍,把企业名优产品代理下来,独办或参加政府和企业组织的各类展览,是传统展览的一个突破,是个创举,是展览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应该鼓励发展。
展览业的兴起,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展览和广告,是产品打开销路的互通立交桥,是产品闯市场的两个翅膀,是企业开拓市场和发展生产的先头部队。只要展览办得上档次上水平,就会吸引各地乃至全国和全世界的客商,不但能提高参展企业及其产品与办展地区的知名度。建议比较发达的地区,不妨像泉州那样,来个“展览兴市”,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
展览能不能办得好,关键在于是不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展览除了促成参展企业进一步打开市场,获得大宗批发交易,反过来带动企业生产外,还要让展览业主本身能获利。这是决定展览业兴衰的两个关键问题。
可是,福建近几年来在省城多次举办的展销会以及一些县(市)开展的水果节、茶叶节等展览展销活动,有的是做亏本买卖。一些参展单位的收入抵不了摊位费。主办单位也赚不了钱甚至倒贴。
这恐怕是由于他们仍沿用计划经济的一套去办展,靠的是行政推力,而不是经济杠杆在起主要作用。有的展览、展销会,是吃一餐的会、发包包的会,不是做生意,刚兴起即消亡。有的展位不是搞批发交易,而是零售便宜货,甚至兜销伪劣商品。
前来光顾的大部分人不是客商,而是提篮小买的大妈们,或是凑热闹的观众,一些人连2元钱的门票都不愿掏钱,最好有人赠送。这样的展览、展销会有多少生机和活力呢?
显然,办展也要“两个转变”,转入市场经济和集约型展销的轨道,找准依靠对象,改善办展方式。
话说回来,泉州虽在展览兴市和发展民间展览业上率先打开局面,但也有不足之处。记者看到,新建的展览城一层因底下是车场,实为二层,不适应每平方米承重量5 吨的机械展览;前后门偏小,地下停车场的门高仅两米,小车能进,大卡车进不了;后门设阶梯,车子无法靠近卸货入室。据了解,福州、厦门等地的展览大厦之门都较小。
前段全国鞋业机械要来福建展览,在福厦漳泉就找不到场所。因此,要发展展览业,其设施建设必须适应各种商品展览需要。
(福建日报1997年6月30日评论,2022年4月21日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