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学习的感受和心得
(2016-03-06 10:47:26)
标签:
成都学习的感受和心得 |
分类: 其他文章 |
成都学习的感受和心得
2015年11月由重庆教育委员会组织,西南大学牵头主办,重庆市第二届高中学术技术带头人培训学员到成都SD中学学习,通过为期一周的跟岗学习,感受良多,收获颇丰。下面我谈谈我的感受和收获。
一、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
重庆高中学科带头人培训学员一行第一天来到成都SD中学,成都SD中学教科处郭主任给我做了精彩报告“SD中学“卓越人生”教育学校课程建设”,从“创新教育思想,实施“卓越人生”教育”“实施差异取向的分层分类校本课程建设”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彰显学校特色”的等角度讲述成都SD中学的办学理念,确实给人高大上的震撼。郭主任批评一些二流中学只会抓高考,搞应试,豪情万丈地说:“我们SD中学绝不作应试的奴隶,要作素质教育的排头兵\领头羊”。当学员拿到SD中学各年级的课表时,又给我们第二次震撼,课表中有“挑战课堂”“发展课堂”,还发现有的课堂一节课有2个教师,一节课排2门课程。看到这些,内心暗自赞叹,“这就是名校!” “这就是特色!”当天下午我和张小平校长急匆匆的去听课,想看看这些特色课程究竟有绚丽?我们从几位老师的口中了解到,所谓的“挑战课程”就是竞赛课,所谓的“发展课堂”就是培优补差的分层教学。一节课排两个教师,就是把一个班的学生按学科成绩高低分为两组,一个教师上优生组,一个教师上学困组,这种分层教学早在苏联就搞过,国内很多学校也这样搞,有的叫“分层教学”“有的叫走班制”,至于一节排两门课程,通常都是上半堂上美术,下半堂上心理学,都是用非高考学科的玩花样,所有高考学科没有这样排课。我们化了半天时间就明白了,SD中学玩的花架子,只是玩文字游戏,把竞赛课改为挑战课堂,名字好听,也许可以忽悠一些没教过书的领导,“换个马甲”一线教师还是能认识你。我们还了解到他们的竞赛课很假,都是请大学教师来上课,自己学校的老师没有上课,没有锻炼自己的队伍,没有给本学校教师展业发展的机会,所以,成都SD德中学的学科竞赛不理想。从这些现象看出,事业是干出来的,需要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不是写几篇论文来吹嘘,也不是作几个报告来宣传。无论你吹得多欢,只是自欺欺人,骗不了别人。
二、素质教育是个梦,要走出应试的困境很难
我们通过为期一周的听课学习,我听过物理、数学、语文三门学科10多个教师的课,这些课堂很一般,没有特色,没有亮点。有老师私下说:“讲得巨孬,害得我点评都不知道怎么发言”,高三的课堂都是满堂灌,没有小组探究,没有交流互动,没有教师制作PPT上课(有个别老师用教学辅导书赠送的PPT上课),没有人制作为微视频,没有人搞翻转课堂。课堂提问很少,课堂气氛沉闷。学校虽然也搞校本选修课程,开设了10几门课程,我们到教务处和教科处了解到,远近闻名的SD中学,竟然没有一本独立编写的校本选修课教材,每个教师都是盯住高考搞应试,整个学校的课堂看不见素质教育的影子。素质教育在中国已经倡导了20多年,创新教育、新课标等都是耳熟能详的热点名词。但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巴渝名校竟如此而已,其他中学的情况不难想象。素质教育在中国只是一个梦,要走出应试的困境很难。
三、成都的接待工作不尽人意,我们要引以为戒
到成都学习前,我在网上搜索了成都SD中学数学学科几位特级名师,我想:我们是学科带头人学员,我们学员中很多是特级教师和中学研究员,很多学员有自己的工作室,很多学员是有论文、有课题、有专著。我想:按斗地主的规矩,我们出4个2,对方一定会出双王;猜想:SD中学一定会派一些特级教师作我们的指导教师。但是,完全颠覆我们的想象,我们三个数学老师都是49岁的老教师,有特级教师,有教授级教师,有322人才,都是论著篇篇。SD中学没有派数学特级教师来指导我们,也没有派数学老师教师指导我们,而是派一个年近40岁的中年化学教师来指导我们,开始以为学校弄错了,我们到教科处询问: “我们是数学教师,不是化学教师,我们希望学校派一位数学教师来指导”他们回答说:没有弄错,我们不可能每个学科都排一个人,数学和化学两个学科派1个化学老师来指导。我们的学习是由重庆教育委员会组织,西南大学主办,政府拨款开展的高级别培训学习。成都竟然如此轻率接待,给我们留下负面印象,这也告诫我们,搞接待工作要认真细致,不管你看不看得起对方,拿了别人的钱,就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这是作教师的原则,也是做人的原则。
四、名师不是想象中那么高大,个别名师徒有虚名
事先了解到成都SD中学有五位数学特级名师,第二天我和云阳张小平校长专门去听一位特级老师的课,我们早早来到他的教室前,在课期时间们把凳子放在教室里,出于礼貌,我们站在教室门口等待这位名师,上课前几分钟他终于来了,我们上前主动打招呼,说了很多客套话:“某某老师,久仰大名,在网上得知,您是成都响当当的名师,今天我们特地向您学习取经,请您多多指教”,这位特级说:“高三复习课没意思,没什么听头”,我说:“高三复习课很重要,要上好复习课不容易,复习课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我想您肯定有自己的独家秘方” 这位特级说:“今天我生病了,人不舒服”,我说:“没关系,关键看气质,我们主要想学习您的教学思想和主张,我们凳子已经放在教室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极不情愿的让我们听了一节课。他用教辅书后边赠送的PPT讲了一节立体几何复习课,很一般,没什么亮点。下课后,我们和他交流,处于学习者的身份,我们高度赞美:“这节课不错,朴实,厚重,平淡中蕴藏功力,无声中激活思维”。我们又说:“您有一个名师工作室,引领青年教师成长,我想,你们肯定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比如课题,论文,赛课等”我们问:“你的工作室挂了牌吗?”他说:“恩”,我们问:“你的工作室在学校有固定的一个办公室吧” 他说:“恩”,我们说:“我们想到您工作室参观一下,想学点经验带回去”,他立即说:“我很忙,我要改作业”然后就跑了。第三天,永川的盘老师又去听他的课,无论说多少好话,就是不让他听,盘老师只得放弃。
这就是特级,这就是名师,怕别人听他的课,不让别人参观他的工作室。用装病、逃跑的方式来回避。如此狭小的胸襟如何培养出胸怀宽广的学生,云阳张校长无比失望地说:“我教一辈子书,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老师”。
五、成都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学术风气值得学习,主题教研是亮点
我们发现成都SD中学很多教师以校为家,中午没有回家,有的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有的找学生谈心。如此敬业,堪为楷模。成都的教研活动落在实处,值得充分肯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主题教研,我曾在我们学校按学科组搞了名为“学科讲座”的教研活动,有老师抵触,认为我是装怪,找些虱子来爬。成都的主题教研按学科组间周1次,如果是成都市组织的主题教研活动,其他学校会来交流学习,属于科研项目,政府给一定补贴;如果是学校自己组织的主题教研,没有补贴。不管有无补贴,成都人都做得津津有味,主讲人作PPT,听者作笔记,大家热情洋溢,积极发言,讨论热烈,学术味很浓。通过这些学习,我暗下决心,不管有多少教师抵触,一定要坚持把我校的“学科讲座”搞下去。
六、成都七中数学组的热情好客,未来云课堂震撼人心
由于在成都SD中学的学习深感失望,我私下托老朋友方廷刚联系,到成都七中去参观学习,成都七中数学组热情好客,经过方廷刚老师引荐,我们拜访了教科处主任和教务处主任,全面了解了成都七中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给我印象最深是成都七中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和教科研工作,用磨课来锻炼青年教师,用交流课来促进教学经验分享,用主题教研来促进教学思想碰撞。值得一提的是:我见一位40多岁的女教师正在讲台上准备上课,没有人介绍,我自己到教室请求听她一节课,她豪爽地说:“欢迎指导,欢迎指导”,后来得知她就是成都七中的杜晓雯老师,她高超的教学技艺震撼人心。杜老师课前制作微视频,准备用翻转课堂的理念教学,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繁忙,回家没有看微视频,根本不了解微课中的问题,杜老师机智地转变思路,走传统路子,提出问题,引领学生用平板电脑现场探究,杜老师用电脑监控40个学生的探究情况,学生用话筒争先进行探究回答,在40分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学内容高于教材,超越高考,跳出了应试的困境,特别是杜老师对现代技术的熟练操作,大胆运用,我不知道这是什么课堂,我私下认为这就是未来的云课堂。我们参加了他们的教研活动,在许勇组长领导下,组内教师畅所欲言,踊跃发言,许勇老师邀请我发言,我很激动,高度评价了杜老师的教学技艺。我觉得:是不是名师不是看她有几个红本本,也是不是看他有多少光环,关键是看他肚子里有没有“硬货”,比如专业功力和教学技艺。
七、学员中个别教师高昂的学习热情令人惊叹
这次学习,给我印象最深是重庆一中的地理教师付申珍,听课多,听讲座多,作笔记多,提问多,看书多。从成都七中听课回来,我们在SD中学图书馆看书,我提到成都七中杜老师的课堂,她很感兴趣,要我把杜老师的课堂复述一遍,她听得津津有味,还要求我把听课笔记给她,她一字不漏的抄写一遍。我笑她:“你是地理教师,这样专研数学教学,你要抢我们的饭碗吗?”另外,成都七中石峰主任和SD中学郭主任送给我的专著,我没来得及阅读,就被付申珍老师抢去先睹为快,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巾帼楷模,女中丈夫。
八、两位教科主任有思想、有追求,值得学习
这次学习,SD中学郭子其主任和成都七中石峰主任给我印象很深,虽然接待时郭子其主任把他们学校吹上天,那是他的工作,教科研本身就是吹。但是,郭子其自己的学识和水平确实高,他在学科级刊物上发表几篇论文,是实实在在的重要级,读了他的专著,确实高大上,他研究的高度,值得我学习。成都七中石峰主任的论文我没读过,他编写的书对实践意义大,如果说郭子其是理论巨人,那么石峰就是实践先行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石峰主任对目前课题的看法与我完全相同,他不仅否定教育科研课题,甚至有点深恶痛绝之。尽管他们学校也申报课题,只是处于教科研岗位不得已而为之。石峰主任虽然不是教育界大家,但他对教育的认识超越很多“知名”专家,应该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和石峰主任一番交流,受益良多,我愿与他同行,作一个默默无闻的思想者,绝不会跟随那些“混社会的专家”呻吟。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对如何搞教育,如何搞教研,如果作教师,如何解读名师,有了新的认识,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