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雨中行
冷风迎面扑来,雨在当头洒下。朱集和王市的宗亲,朱其辉、朱全标、朱新华、朱士起、朱永坤一行五人,乘着两辆三轮车和一辆电瓶车,在朱全标的带领下,踏上寻亲和认亲之途。
上午约十点半钟,我们首先来到朱八庄,见到了14世朱杰昌、十五世朱凤明宗亲。据朱凤明介绍,朱八庄现在隶属于孙庙乡,距王市八里,距孙庙八里,距东城八里,朱八庄因此而得名。当我们问其朱后楼14世朱存超、朱存才先祖从朱八庄迁到朱后楼可听说过吗?,二人均告知世代久远不得而知。
到了朱寨见到了十五世宗亲朱万杰。在李大庄见到了13世宗亲朱令超,他还有个12世的叔叔朱连森,今年八十多岁。经过朱后槽坊、朱药铺、前槽坊、来到老社,前朱庄,西朱庄,下车查看了朱海坡家的六亩地的位置和周边环境。
下午一点钟到达东城后场,见到14世朱连海、18世朱志华、17世朱飞。受到了朱连海宗亲的盛情招待。也受到朱志华、朱飞宗亲的热情接待。
吃过饭,我们冒雨继续前行。来到徐岔路口,见到15世朱登明和16世朱宗杰。据朱宗杰说其父就是五修家谱的15世朱登士,由于自己三个月前腰骨摔伤,一直卧床养伤,当得知我们的来意时,强忍着病痛起床话别送行。
我们经过徐朱,来到朱庄埠。在13世朱仲祥爱人的带领下,实地查看了朱仲英、朱仲祥的老宅。据朱仲祥爱人介绍,密藏家谱的老房是前面四间堂屋,中间有个硬山墙,都是泥土和土坯盖的。家谱就是藏在中间硬墙的墙洞里,现在四间堂屋因年久已毁,堂屋的泥土后墙还在,同时期盖的泥土边房还在。房子西边有个壕,壕边有口吃水井,井口上面铺着断成三块的碑记,上面刻着花纹和字,不知道是什么内容和年代的,据说是七世祖朱梅的墓碑。由于担心小孩玩耍安全,井口用柴草盖着,不能扒开相见。
雨继续下着,我们冒雨继续前行。来到朱菜园见到16世朱长义宗亲。据朱长义介绍,朱菜园有三百来囗人,在外不少,人很难找,工作难度不小。
接着我们又来到朱楼,见到15世朱付阳,他向我们介绍了朱楼的前世今生,昔日的荣耀和辉煌。实地指看了响场的壕与洲,洲上长满了茂盛的竹子。讲述了1958年挖朱楼砖盖王市集戏园子的真实经过,讲述了从朱楼到颍州府不吃外人水的富有历史,让我们听者深感津津乐道。我们也向其介绍港北朱后楼是从朱楼迁过去的,问其可知此事?朱付阳讲没听说过朱后楼,更不知分迁之事。也难怪家谱年久失修,老人不传,今人不走,如何知晓!
据14世朱献辉讲:打响场是过去炫富的表现,在洲的圆圈立上木桩,上面铺上木板,下面系上铃铛,打麦时,牲口拉着石磙在上面跑,铃铛一响,牲口跑得快,打麦的速度快上1--2倍,声音能传好几里地,周围的农户都会过来看,场面甚是壮观。
离开朱楼,我们来到朱新寨,见到了14世朱献祥。
天越阴越重,雨越下越大。下午五点钟我们回到后朱庄,天已渐黑不敢久留。我们三人告别朱伟华、朱全标、朱新华宗亲,继续坐着三轮车,打着雨伞,返回朱集。
回到朱营,天已大黑,脱去湿衣,换掉泥鞋,思绪万千,久久难平。原曾想王市宗亲各庄都分布在王市集周边二三里地范围之内,没曾想居住如此之散,范围如此之广,可以想象王市宗亲续谱登记的工作量,将会比我心中想象的更大。
一天的颠簸,一天的雨淋,一天的劳顿,换来的是不虚此行。对我们三个朱集的宗亲来说,一天之内能走访看遍王市二十多个村庄的宗亲,是史无前例。多少个第一次,多少个第一面,脸笑的为什么那么灿?手握的为什么那么紧?是什么人让我们依依不舍?是什么人让我们留恋忘返?因为我们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因为我们是老家朱集的人,做着同一件事情,肩负着共同的使命——-迁祖坟、续家谱、建祠堂!
【18世朱永坤笔记2018年12月22日冬至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