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细说王市

(2022-03-21 16:41:25)
标签:

历史

细说王市

 

王市,1965年利辛建县之前为阜阳县所辖,距阜阳涡阳蒙城各45公里,历来为区乡镇政府所在地,312省道048县道穿境而过,解放前,是古颍州至涡阳濉溪必经之地,集镇分老街和新街两部分,目前集市主要在新街。

 

据传,古时候有一王氏老妪在西淝河西侧路口搭摊卖茶,供过往的客人歇息、喝茶吃饭,久之商贩聚集,形成许多店铺,即成街市,路人称王氏集。唐朝官府改称王家市,北宋时期已为古汝阴县(颍州)十大集镇之一,大明朝以后又改称王市集。清朝以前,因王市集紧靠西淝河,北部又有老母猪港,水运便利,官府在王市集北部母猪港南边建官仓一座,后因地势低洼容易积水渐废(今马仓庄附近)。清朝颍州卫在王市集设有兵营,同时在集东边建养马场一座。王市老街有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南北街长于东西街,老街上居民以朱、马俩姓为主,朱家居南街,马氏住北街,朱马俩家在南北街建有各自祠堂,其他姓氏多为经商或者投亲而来。

 

王市乃千年古镇,历经无数天灾人祸,为了规避连年灾荒、兵匪流民抢劫骚扰,故在集镇四周挖沟濠 筑土墙建寨门 ,以作安全保障,立东西南北四个寨门。

 

一 南寨门,又称火神阁,寨门上有阁楼,楼上有火神像,寨门外是寨濠,门外有一石条桥,上铺设五条丈许石条为路,桥名火石桥,桥石坚硬如铁,虽经几百年大车(车轮有铁边包裹)碾压,石头无车辙沟印,可见石头之钢硬!后重修桥时、五根石条弃于南场沟边。南门外东西一条路,东拐南到金营子渡口、渡肥河经刘土楼去阎集道、过董家集东去蒙城凤台境;西去西南门经松树林过小李集(今永兴集)插花庙到颍州府(阜阳老城区)。古时,从王市集南北老街经马楼北淝河大石桥,过孙家集、江家集直达涡阳,大石桥在当时是西淝河上唯一交通桥。据传,桥是河北岸陈庄陈善人所修建,建桥还有一段趣事:陈善人是陈庄大财主,乐施好善,顷其所有,欲在淝河建一通途,建桥石头刻有“大石桥”字样,所有建桥石料由东南顺河而下,运抵后收银便再去运输。桥原准备建成大小九孔,建至五孔时,陈善人去桥上视察,时天欲雨,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咔嚓一个雷闪,击中桥上,陈善人当即绝气而亡。往来船只见主建人已亡,纷纷散去,运有“大石桥石块”船只刚运抵展沟即把石料卸下离去,所以马楼北肥河大石桥只建五孔,王市一带人们唏嘘不已。到了民国二十七年后,日本鬼子大举进攻中国内地,攻陷涡阳后,欲占阜阳,王市人惧怕日本鬼子祸害,派了一批壮年,掘掉石桥上石条,弃石于河内水下,至此桥毁,日本鬼子来至淝河北岸,见桥毁,河不宽水不深,坦克车来到河边欲过,陷进淤泥差点埋没,赶快退出,改道马店子东小鲵沟去阜阳。王市只过日本兵一排人,扛着枪穿街而过,免去日本大部队烧杀之苦。后来王市集上有陈子龙倡议重建王市大石桥,然复建耗资巨大,政府不设项,民间无投资,终成遗憾。

 

二西寨门 西门原本就建在西街北邵家及南聂家西边一点,骑街而建,时集镇上人称西门为哈德门,哈德门原本是京都九门之一,王市人戏称哈德门是自我抬高之意,小小寨门岂能与北京哈德重门相提并论?

 

三北寨门,北门在王市镇小学校址东旁。解放初,王市小学称王市完小,完小之意即完全小学,既有初级班(一至四年级),也有高级班(五至六年级)在王市辖区内,也就这一所完全小学校。因那时经济落后,师资校舍缺乏,一般小学只能办起初级班,高级班只能办在人口较多的大集镇上。王市小学旁是王市区公所,王市区委员会就在那里,区公所前一大片空地是区里放电影用地。北门内东原有一座真武大帝庙,同时供奉武圣关羽,号曰忠义祠,门前有一近几百年皂角树,几人合抱,绿树成荫,解放后扩建为粮油站,为建王市粮油站,便把南门火 神阁扒倒,砖头拉去建筑仓库,实则毁坏文物,得不偿失。

 

四东门,东门在老街十字路口往东,东寨沟那里.。东门内北边有一庙曰华佗庙,庙内到1950年还有一老和尚,人们称之为大和尚,华佗庙因有和尚主持,香火不断,还有庙地,几间瓦房,所以解放后改建成王市区水文站,后迁至东李河沿。

 

王市已有东南西北四座寨门,为什么又有西南门之说呢? 大概到了清朝后期,王市西门往外扩建,自西南边重挖濠筑墙,自朱庆昌房子西边朝北,沿戏院子西朝北,至程家老大(炸头炮)、朱行兰家西朝北,至王市小学朝东拐。这样,王市就又多了个西街。西街空地开辟为牲口交易场所,西街的小门口相对老街来说,成为西南门。1948年,王市是涡阳共产党龙山部队开辟新区,建有中共王市区委,区委武装小分队就是马继勋游击队,南方马店子是国民党辖区,地方武装是马子达游击队,国共在这地面形成拉锯,凡王市去马店赶集,被马子达的人逮住,如有诬告是嫌疑奸细,便就地活埋,龙山部队为了打击敌人嚣张气焰,出动大队人马几乎全歼马子达一伙并将其逮住,第二天召开群众大会,公审后拉出西南门,将马枪毙于西南门外松树林旁,那个马子达,面不该色,甩着东洋头,唱着二皇(京剧)赴死,当地人私说:只可惜一条好汉,投错门庭,只落得在文化大革命时他的家人小婆又遭游街批斗。在1958年之前,没有王市戏院子,那里是一片空地,每到逢集,那里就拉绠作牛行,天黑之后,一片空旷,漆黑一片。清朝时处决一盗匪,刽子手用大刀砍头,地点就在那个牛行,盗匪说,:哥哥,你行刑时大刀磨快点,下手利索点,我少受点罪。可在行刑时手软了,头砍偏了点,没掉下,那盗匪还骂刽子手:“你可是砍人的做的?”1958年,大跃进时,王市公社由马景明乡长主持,在辖区内一凭二调,征集砖头、木料、柴草(流传拔了朱楼,建了戏园子),盖起了可容纳二三百人的大戏院子,这在当时群众文艺生活极度贫乏的情况下,很得人民拥护的。每逢到农闲时,头一天就贴出海报,预告是放电影还是演戏,那可热闹了!当时王市区有自己的电影队,又有自己的文工团,请了阜阳或河南豫剧团教师教授许多剧目,不重复的演出。

 

界首古有骡马大会,非常热闹,蒙城一带的客商西去界首,经闫集,刘土楼过河,或经大石桥,绕不开王市集,可见南来北往,王市那时是交通要道。当时王市街面商铺林立,不到天黑上灯,便已住满客人,所以饭店一直开到马楼,有些客商刚下了大石桥就在马楼被截去住下打尖。官府在集镇上设有盐卡(税收机关)、局子(集镇警察机关),这样土匪不敢在集上抢劫骚扰。民国时期,王市还住过馮玉祥兵,在王市南沟沿农民犁地时挖出地锅灰,另有黑黄土块,即军营灶台遗留(另一说为清兵部侍郎周天爵带兵剿捻驻扎王市集留下的,现仍有大营地和小营地)。集东一大塘名曰饮马池,也就是军营饮马之地(王市集在明清时期有颍州兵营的马场和材料场)

 

王市集老街西南有一土堆、俗称杨山,传土堆下埋的是杨姑娘,杨姑娘显灵,人们有灾有难,到杨山焚香跪拜许愿,很是灵验,杨山旁有一大塘、称谷堆洼,池内水可以下药,喝下病人病情见轻。其实这都是迷信,以前百姓多数因文化低下,愚昧无知。(杨山实为一大谷堆,以前地表留有许多破砖烂瓦,前几年被人盗挖,有不少带花纹的大砖被挖出,应为古墓)。【十四世朱献辉根据王市旧闻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