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颍州顺河集【紫阳堂】朱氏家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及其建设发展设想。
(2021-01-02 09:12:44)
标签:
历史 |
古颍州顺河集【紫阳堂】朱氏家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及其建设发展设想。
家族文化是相对于家族制度而言的,家族制度是指家族外现的能被感知的具体事项。诸如族谱、祖坟、祠堂、族长、家训、名人录、祭祖等。她包括:报效国家,光宗耀祖;敬宗睦族,尊老爱幼;子孙教育,忠孝交融,等诸多内容。传统家族文化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却有许多内涵被当今社会继承和发展,如朱子家训、包公享堂被列入爱国主义、廉政教育基地。如有国才有家,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从家、国、民族情怀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团结,增进爱国情操,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实现中国梦。可见从古至今兴修家谱,祭奠先祖即是中华文化的保存形式,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具体体现。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文【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目录}的通知】,明确指出:家谱是我国的宝贵遗产,是各学科的重要史料。对做好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统战工作起着重大作用。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假日,这充分说明,续修家谱,立碑祭祖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大力提倡发扬的。
朱集在明正德年间称靳家度,嘉靖年间因渡口而兴集,由于北邻西淝河,取名为顺河集。与王市集、马店集、董家集、张村铺并列为淝河流域五大集市。民国初年,时任八保联保主席的乡村绅士朱蕴玉号召朱氏族人亦农亦商,进集置产经商,朱家族人先后在顺河集置产建房,开设有染坊、酱菜铺、商铺、饭店、行市、渡口等商业,并将顺河集改为朱集。解放后朱集设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朱集因交通不便,地处偏僻,划归汝集镇设朱集行政村。
二、 古颍州顺河集【紫阳堂】朱氏家族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1、家族变迁历史及人口分布。吾族朱氏,源于沛地,世居徽州,分迁山东,明初徙颍。明嘉靖时,辅、宝二始祖遵父命自北京良乡返颍,居顺河遂为家焉。辅、宝二祖修文习武,遂成功名,德泽乡邑。二世祖大先、大朝【居南大山】、大礼三公,重农兴仁,耕读传家。明清之际分迁于王市集、茨河铺。今传二十一世,分居安微、河南、湖北、新疆、海南、广东、江苏、黑龙江、辽宁、台湾、山西、云南、四川、福建、吉林、河北、重庆市、北京市等多省份,移民定居美国、新西兰、韩国等多个国家。约两万余族众。
2、家谱修续与保存情况。吾族家谱首修于乾隆四年,二修于道光元年,三修于同治八年,民国四年四修,民国二十八年五修家谱,目前族人正在进行六修家谱。吾族家谱现仅存世一本,堪称孤本,为13世朱仲英收藏。吾族家谱不仅记载着我族500余年世代繁衍史,也记载着先族不同时期迁移史、更记载着朱氏子孙生活与工作,为家族和不同历史朝代所做的贡献史。是研究本地社会发展的史料宝库。
3、祠堂与神主牌位。吾族祠堂在大清道光元年,由八世朱尧封倡议,族众集资修建,地点在王市集老南街街东。祠堂楹联为:“紫阳世泽长,沛国家声远;紫阳分事业,颍水润书田”。祠堂正厅供奉有始祖灵位和先祖神主牌位,两侧悬挂有“朱子家训”,库房保存有历次所修家谱、顺河朱氏名人录,祖产和地契等。可惜,吾族祠堂在解放前因战乱被焚毁。虽经战乱和动乱,朱氏先祖神主牌位各分支仍有保存,目前发现有;六世祖晟公原配吴氏、九世祖朱华琳、朱华琳原配程氏、十世朱伦元、朱伦元原配任氏、十一世朱文耀、朱文耀配偶夏氏、十一世朱邦彦、朱邦彦原配李氏、十二世朱奉贤等十余枚神主牌位。这些牌位对先祖的生平和生卒年月记载详实,是研究家族文化和本地历史的重要史料。
4、始祖坟墓与先祖墓碑、牌坊。吾族始祖坟墓葬于黄家营朱家园子,共有坟墓八座。由于黄家营村村通修公路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始祖坟墓被迫迁移。原想八座坟墓分别迁葬,需要建八座墓地,刻制八块墓碑,占地面积较大,不仅族人难以承担,政府也难以同意,后改为合葬一块墓地,刻制一块墓碑,以节约费用和占地面积,供族人祭拜。并于2018年农历五月初十迁至朱家老宅之东,圆我朱氏尊祖敬祖之梦。在迁移始祖墓时,发现始祖墓为砖裹棺墓,历经近500年完好无损。墓制对于研究我县明代后期居民生活水平以及葬俗有重大意义。除始祖坟墓出土文物外,我族还保存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墓碑、香炉、功德碑、牌坊多块。一大清乾隆年间贡生朱梅(儒学正堂)墓碑以及香炉,现保存在王市集朱庄户。二是清二品副将朱玉春{朱大人}母亲金氏墓碑(清诰封夫人金氏墓碑),保存在王市集南场。三是民国八年朱澜亭{朱仰贤}墓碑(前清恩进士朱兰亭之墓),保存在朱集朱营子。四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时任八保联保主席乡绅的朱蕴玉立“公正廉明”德誉碑,现保存于朱集朱营子。五、道光二十八年所立的(皇清待赠李氏孺人之墓),王市集还保存有两块贞节牌坊碑。我们目前正在积极寻找二品副将朱玉春的墓碑。
5、朱氏名人。吾族朱氏,自始祖朱辅、朱宝二公嘉靖年间返颍居顺河以来,历经五百余年,朱氏子孙为家为国,在明清两朝和各个历史时期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了不少名人。其中道光九年阜阳县志和民国版阜阳县志记载:清嘉庆二十一年贡生朱庭木,光绪年间恩贡朱兰亭,县志节孝篇记载:贡生朱梅妻宁氏,朱惠柏妻韩氏,生员朱芳春妻刁氏等十余人。明清两朝武举、贡生九人【其中武举一人,恩贡一人、附贡一人】,武举是四世祖朱遇明;贡生是:始祖朱辅、七世朱梅{官任儒学正堂}、八世朱敦行、九世朱庭木、十世朱杏元、十世朱华春、十二世朱仰贤{朱澜亭}六县魁首恩贡、十二世朱奉贤{附贡};二品将军七人;九世朱敬{诰封安武将军}、十世朱朝栋{诰封镖旗将军}、十世朱朝名{诰封镖旗将军}、十世朱朝先{诰封明远将军}、十一世朱金奇{诰封奋威将军}、十二世朱玉春{钦加二品衔,升用总兵,补通永协镇都督府,追封建威将军}、十二世朱玉堂{协任镇都督府,从二品副将};守备二人,二世祖朱大礼、十一世朱文炳;黑龙江调查员一人,十一世朱邦杰;省署检查委员一人,十三世朱振国;县丞一人,十三世朱焕章;涡阳县第六区团部书记一人,十二世朱鸿相;五品蓝翎、五品军功、千总、把总若干人。
6、文化遗址。{1}、王市集“朱楼响场”。据传在大清乾隆年间,王市集朱楼富甲一方,拥有良田千顷,快马数匹,楼房数座,银两无数。是颍州府一大户,就连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路过颍州,曾私下向朱楼庄主借银二斗用作盘缠。在朱楼西南角有“响场遗址”一处。“打响场”是过去炫富的表现。在洲的圆圈立上木桩,上面铺上木板,下面有铃铛和岗,打麦时,牲口拉着石磙在上面跑,铃铛一响,牲口跑得快,打麦的速度快上1--2倍,声音能传好几里地,周围的农户听到响声,都会过来围观,场面甚是壮观。至今在朱楼庄里,“打响场”的壕与洲子还在,围壕碧水荡漾,洲子翠竹茂盛。朱楼的围墙遗址和楼址还在,据15世朱付阳讲,一九五八年王市集盖戏园子,没有砖,都是扒朱楼的围墙遗址和楼址砖盖的。{2}、靳家度口。位于朱集北,西淝河南岸,始于明朝正德年间,数百年来,由于古时交通不便,只能靠西淝河水路运送货物,靠摆渡方便两岸居民往来。由于修朱集闸,西淝河改道,原河道及渡口废弃。
三、对古颍州顺河集[紫阳堂]朱氏家族文化建设发展的设想。
家族文化建设与发展要与政府的文旅发展规划相融合,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与西淝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相融合,形成王市集、朱楼、伍奢冢庙、朱集、西淝河湿地公园文化旅游带。对家族文化,要按照先保护,边利用边开发的原则,积极鼓励家族文化自筹资金发展,让其做大做强。具体建议为;
1、对古颍州顺河集[紫阳堂]朱氏始祖墓及其出土物、明、清、民国时期的朱氏名人墓碑、贞节牌坊碑、功德碑、朱氏神主牌位、朱楼响场、朱集靳家度口遗址及出土物、伍奢冢庙主持朱仓如[法号醒斋]所用经书厢、案桌等,要积极收藏加以保护,以免继续损坏和遗失。我族现存的古碑和明清墓葬以及【朱氏家谱】对研究利辛县肥河流域明清时期的居民生活水平和风俗习惯有重大参考价值,是利辛县难得的历史文化遗存,应该加以保护和发展。
2、在朱氏家族居住地范围内,择地建设“朱氏祠堂”。在祠堂里开设家族文化展示厅,集中展示朱氏历代名人神主牌位、石碑、使用物、出土物等物品;开设农耕文化展示厅,将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运输工具、生活用具等进行展示;开设朱氏名人展示厅,展示[朱子家训]、朱熹、朱元璋、朱德、朱镕基等中国历朝历代朱氏名人、历史典故、教育子孙后代,打造成我县社会主义文旅教育基地。
3、希望政府给予政策等各方面大力支持,正确看待家族文化,充分认识家族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从全国来看,凡是文化旅游发展好的地方,都离不开家族文化。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要靠政府打造、人民培育、历史沉淀、不是生来就有的。因此政府要有钱出钱,没钱出政策,鼓励民间自筹资金发展家族文化,使之成为我县文旅教育基地。 【十八世朱永坤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