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颍州,故汝阴地也。淮甸龙飞,混一六合,始建中都,移临濠府,治于皇城东。再改凤阳府,统州四,颍其一也。自汉魏来,汝阴大镇。在宋,王畿上郡。入元,隶汝宁。国初,以地连钟离,改入畿内,辖颍上、太和、亳三县。又以地交南北,故置颍川卫于州城,而以兵籍属之河南焉,所谓犬牙相制是也。
建制沿革
按,颍州本《禹贡》豫州之域,天文心房分野。春秋时为胡子国。战国属楚。秦为颍川郡地。汉为汝阴县,属汝南郡。魏置汝阴郡。晋改信州。后魏置颍州,取颍水为名。齐罢州置郡。隋初废,大业初复为颍州。唐初又置信州,寻改颍州。天宝初,改汝阴郡。乾元初,复为颍州。五代相袭。宋置顺昌军。政和中,改顺昌府,治汝阴县。金复为颍州。元仍其旧。国朝因之。
城池
南土城一座,高一丈五尺,上有砖甃雉堞,周围五里四十四步,古有四门。今北向连亘砖城,惟东西南三面有门,外亦有月城环护。南从左东右西,左各置偏门,以达正门。城外隍池深与广侔,有桥跨隍以济,往来惟东差小耳。
考《一统志》,州城西北二里有胡子国城,以今地里计之,州城西北绝无城基,且逼近西胡矣。按,春秋鲁定公十五年二月辛丑,楚灭胡,其后楚灵王自淮河开通商渠直抵城下,则当时城宜有分封矣。更秦入汉不二百年,建置治所岂应遽舍,见在之城而改筑与东南之二里哉,此其南城为胡子国城无疑矣。
北砖城一座,高一丈八尺,周围仅四里,北临颍水,就河为隍池,门近河,十步许外为月城,开二偏门以达正门,其南西多连,南城东面无门,建角楼曰金鸡楼,俗传开此门城中蜈蚣长七八寸,杀人。洪武九年,颍川卫指挥佥事李胜督修东西隍池与南城隍池通颍,水落则池中引城西南之水入河,河水泛则逆灌池中。间有横流自小西门外土城下水关涌注,南城浸淫低街,军营民舍或见墊溺,而北城无虞,意筑城时封土高故也。
里至
东至正阳,界淮河二百里。州地界夷陵铺东,沟六十五里。
西至鲖阳城西尽州境二百四十里
南至固始朱皋镇,界淮河一百二十里
北至亳县北营廓集,界三百五十里。州地界肥河一百二十里。
东到颍上县一百二十里。
东南抵藿丘二百里。
南到固始县二百里。
西南抵汝宁府三百里。
西到新蔡县一百八十里。
西北抵陈州三百里。
北到亳县二百八十里。
东北抵蒙城一百九十五里。
郡望
寢丘
楚名。
颍川
秦名。
汝阴
汉置。
细阳
汉置。
顺昌
宋置,宣和中又改颍昌。
形势
襟带长淮,控扼陈蔡。《风土记》
东连三吴,南引荆汝。晋《正淮论》
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陶弘景《信州记》
淮海内屏,东南枢辖。唐李岵《德政碑》
汝阴西湖天下胜绝。欧公《寄韩魏公书》
风俗
性质音声本风气,好恶习尚系政教,古云:百里风,千里俗。后世水土变移,况于人乎!
性率真直,贱商务农;《寰宇记》
尚气安愚;《风土记》
不事末作,男勤耕桑,女勤织纫。人备文武全才,风俗清丽。俱宋《地理志》
里巷敦扶持之义,男女别饮食之筵。元《志》
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欧公《思颍诗后序》
质而不华,直而不绞。《爱木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