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江南学堂2013
江南学堂2013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59
  • 关注人气:1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情、伦理与生命——莫怀戚和龙应台的《散步》对读

(2013-10-09 14:56:48)
标签:

散步

莫怀戚

龙应台

生命伦理

亲情

分类: 课文

http://s14/mw690/bf470e9cgx6DhV6jQrXfd&690


人教版新版的语文教材初一上册第一篇就是莫怀戚的《散步》。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常见分析之外,略作以下补充:

一、文本细读例析:

1、母亲:不愿出来。为什么?真的完全是因为“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吗?还有没有其它原因?(怕打扰我们的三人世界,拖累我们。谁家老人不愿意和儿孙在一起?)

2、我的劝说,是最诚意的邀请。母亲马上出来了,是“走远一点不累”了吗?不是,是她感受到了儿子的体贴与关爱。“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信服”里有着太多的“幸福”了!

3、发生分歧时,“我决定委屈儿子”,这样的决定是最难的。生活中,“爱幼”往往是发自内心的,甚至是不由自主的;“尊老”“敬老”“孝老”就可能有点不那么自愿了。一个三代之家的其乐融融,关键是“尊老”,而不是“爱幼”。“爱幼”是不用说的。

4、“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能对儿子提出这样的要求,这一家的情感交流是和谐融洽的,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5、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必须的,必然的。这就是中年人的责任。

二、主题探讨:

1、家庭的和谐幸福,取决于每一位家庭成员对自己伦理角色的理解和职责的履行。

母亲:慈爱。

我:  孝顺。

妻子:贤惠。

儿子:懂事。

2、我和妻子的角色探讨

我:有原则,有主见。

妻子:有些时候少说话,不说不恰当的话,就是贤惠。哈哈。这就是本文中“妻子”自始至终没有开口的原因。

3、其实,真正的主题是“生命”。

A、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点题了,看到没有。这是作者的明示。)

B、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在母亲那里,生命已经可以看到尽头。)

C、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儿子就是我们的过去,母亲就是我们的将来。生命就是这样轮回。)

D、作者自己说,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 



这一篇不多讲了,下面谈的是龙应台的《散步》。龙应台的《散步》入选了2012年浙江省金华、丽水地区的中考现代文阅读。此大题,当年学生反应很难做,连文章也读不懂。




http://s1/mw690/bf470e9cgx6DhWmexb2a0&690

 

散步  龙应台

    ①回屏东看母亲之前,家萱过边境来访。细致的她照例带了礼物。一个盒子上写着“极品燕窝”,我打开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只认得盛在瓷碗里头加了冰糖的白糊糊又香又甜的燕窝。不过,家萱当然是送给母亲吃的,我不需操心。

  ②她又拿出一个圆筒,像是藏画的。一卷纸拿出来,然后一张一张摊开,她说:“我印得多了,想想也许你妈可以用。”

  ③海报大小的白纸,印着体积很大、油墨很浓的毛笔字,每一张都是两三行,内容大同小异:

  最亲爱的妈妈:

  我们都是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

  我们感念您。

  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

  请您放心。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

  您的孩子:家萱 家齐 家仁

  ④我看着家萱,忍不住笑。上一回,我们在交换“妈妈笔记”时,她说到八十岁的母亲在安养院里如何如何地焦虑自己没钱,怀疑自己被儿女遗弃,而且一转身就忘记儿女刚刚来探视过而老是抱怨孩子们不记得她。我拿出自己“制造”的各种银行证明、抚养保证书,每一个证明都有拳头大的字,红糊糊、官气赫赫的印章,每一张都有一时的“安心”作用。没想到家萱进步神速,已经有了独家的海报!

  ⑤“是啊,”她笑着说,“我用海报把她房间的墙壁贴得满满的。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以一张一张读,每一张我们姐弟都给签了名。”“有效吗?”我问。她点头,“还真有效,她读了就安心。”“你拿回屏东,贴在你妈房里吧。”

  ⑥她的笑容,怎么看都是苦的。我也发现,她的白发不知何时也多了。

  ⑦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摇摇头,“妈妈又过了那个阶段了。她已经忘了字了。我写的银行证明,现在她也看不懂了。”

  ⑧回到屏东,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陪母亲卧床,她却终夜不眠。窗帘拉上,灭了大灯,她的两眼晶亮,瞪着空蒙蒙的黑夜,好像瞪着一个黑色的可以触摸的实体。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见的东西。她呼唤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不要迟到了,便当已经准备好。她说隔壁的张某某不是个东西,欠了钱怎么也不还。她问,怎么你爸爸还没回家,不是说理了发就马上回来吗?

  ⑨我到厨房拿热牛奶给她喝。她不喝。我抚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个婴儿,但是她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躁动。我不断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窝里,她又固执地将我推开。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乱世界。

  ⑩大年初三,二○○八年的深夜,若是从外宇宙看过来,这间房里的灯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时,我下了床,光脚踩在冰冷的地板上,说:“妈,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出去散步吧。”帮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围上围巾,然后牵着她的手,出了门。

  ⑾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⑿路底有一家灯火通明的永和豆浆店,我对她说:“走吧,我带你去吃你家乡浙江淳安的豆浆。”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选自龙应台《目送》,有删改)

   

  《散步》阅读题目:

  1、“我”和家萱对因年迈而失智的母亲的照顾,有什么相似的做法?阅读②~⑦节,概括回答。(3分)

  2、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甲句在表达上的好处。(3分)

   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

   我把这些海报一张张拾起,一张张叠好,卷起,然后塞回圆筒。

  3、第⑾节作者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声”有什么用意?(3分)

  4、文章接近结束才写到散步的内容,却以“散步”为题,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5、参考下面材料,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材料一 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以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视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龙应台)

  材料二 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莫怀戚)

《散步》阅读答案:

  1、(3分)“我”和家萱都制作了让自己母亲“安心”的各种证明。

  2、(3分)甲句“一张一张.小心地”这些词,使描写更细腻,更能表达“我”的理解、无奈等复杂心理。(大意写出即可)

  3、(3分)烘托散步特殊的环境气氛以及衬托“我”当时难以言喻的痛处。(大意写出即可)

  4、(3分)“散步”这一细节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前面大量的篇幅都是为这一细节作铺垫,以“散步”为题,文章构思显得更巧妙。 (大意写出即可)

  5、(3分)示例:本文看似浅显,却蕴含深意,不仅表达了人们感同身受的对至亲的爱,也有作者对母亲的生命逐渐走向衰老引发的思考。


   “育儿经”铺天盖地,“抚老经”呢?

    对于老人,我们往往只强调物质上的“养”和精神上的“敬”与“孝”。其实,当老人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都还不够,还要像对待婴儿一样的“抚”,“抚”不仅仅是“养”,也不仅仅是“敬”与“孝”;而是像抚育一个孩子一样,物质和精神全方位的照顾与关爱,这里有“无原则”的理解,有“无回报”的温暖体贴。所不同的是,抚育孩子,看到的是一个生命的成长与完善;抚养老人,陪侍的一个生命的衰老与终结。

    明白这一点,才可以读懂本文。

    1、高级滋补品,对于老人的意义在哪里?

        身体的滋补,延缓衰老,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孩子送的高级滋补品,这里面有老     人对自己孩子取得的成就与能力的欣慰,有对孩子孝顺的自得与喜悦。大家看看这一类的广告     是怎么做的就知道了。

     2、无休无止的各种证明与海报。

        安慰老人。老人是另一种意义的孩子。需要反复的安慰。不厌其烦地对待孩子容易,不厌      其烦地对待老人难。我们总嫌老人不懂事,麻烦,啰嗦。你只要知道,老人是另一种意义上      的孩子,你就可以理解了。

     3、陪母亲睡觉、散步。

          生命弱小的时候,需要有人陪在旁边。小孩希望和父母睡的道理就在这里。老人的生命       在衰弱的时候,他们也有一种恐惧与不安,也需要有人陪侍。

          半夜,陪母亲散步,似乎很不可思议;但你小时候夜哭,母亲不是不抱着你在房间里转       过圈?

      小结:

     人生就是一场散步,当幼儿还不会走的时候,需要父母扶着走,拉着手。当老人一点一点地 走向生命的尽头,走向那个令人恐怖的尽头的时候,他们也需要自己已经长大的强壮的孩子陪着。文中孩子们所作的一切,就是陪着父母走完生命的最后的一程,这是生命的散步的最后一程。

         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      生了我的女人。 

   龙应台说,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以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视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

     龙应台的深刻就在这里。


     陪着母亲走在大街上——陪着母亲走向生命的衰老和终结——母亲独自走向生命的尽头

     “实体的”散步———— 生命的散步————————————母亲孤独的生命之旅

                                                            (儿女的无奈与痛楚)


      空荡荡的大街,只有我,和那个生了我的女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