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2018-10-12 08:27:48)
标签:

转载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课标解读】

地表形态的变化,重心应放在“变化”而非地表形态本身。要认识变化必须考虑其力量来源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通过内力作用理解区域大地构造,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结合实例分析体现了课标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面对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应列举典型的地形地貌加以分析,从中学会地形成因分析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湘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3课时)的第2课时内容。它既承接第1课时关于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内容,深入学习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地壳运动对于地表形态的影响,又与第3课时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对比。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材介绍了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着重说明了这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对于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材采用“活动”的形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对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达到教学目标。对于断层,教材简要介绍成因后,展示示意图和景观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形的影响及断层带的地形表现,随后又介绍两条断层之间不同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3.初步学会野外地质、地形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地表形态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

3.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以及部分图片和模型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质构造的类型;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的关系;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背斜与向斜;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法指导

1、案例探究法:本课强调使用案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鼓励学生运用相应理论解决对应案例中的问题,如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中各案例。

2、对比分析法:本课内容层次性很强,地质构造分类褶皱和断层,褶皱又分为背斜与向斜,断层又分为地垒与地堑,充分运用对比分析法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异同,归纳总结。

3、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协作互助精神,综合分析题的解决能充分展示该方法中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整体性。

4、直观演示法:课堂上利用适量的实例图片,多媒体的模型动画演示等手段,营造浓厚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力争将抽象的地质构造等内容变得具体、形象、生动。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知识

复习

(2分钟)

教师提问:

1.地质作用包括哪两类作用?

2.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各有哪些表现形式?

学生思考并集体回答。

温故知新

 情景

 导入

(1分钟)

课件展示1:四幅野外考察地质构造图片。

切入主题:“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就是地质构造。

板书:2.2.2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内容概要:地质构造主要分为褶皱和断层。

学生欣赏观察,思考成因。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营造课堂氛围。

 

 

 

 

 

 

知识

模块

一、 褶皱

(9分钟)

 

 

 

 

板书:一、褶皱

课件展示2:褶皱形成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指出褶皱分为背斜、向斜两大类型。

[转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教师边演示边解释背斜、向斜、褶皱的概念:拿一叠纸(面向学生的一侧涂上一层层颜色,表示不同的岩层)双手挤压,使其弯曲变形)

板书:(一)背斜与向斜的判定方法

课件展示3:1.“岩层形态”判定法

[转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4:2.“岩层新老关系”判定法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岩层新老关系一般规律。

 

板书:(二)背斜与向斜对地形的影响

课件展示5:背斜与向斜的一般地形图

教师提示一般地形的形成只受内力作用。

[转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学生回答: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课件展示6:背斜与向斜的特殊地形图

问题:背斜山,向斜谷又如何形成?

[转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教师提示特殊地形的形成要考虑外力作用。

(学生讨论后,请一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提出修正方案,最后教师予以总结。)

 

 

1.学生分析“褶皱形成示意图”,理解褶皱概念。

 

 

 

2.学生分析“岩层形态”判定图,完成导学案探究1。

 

 

3. 学生运用“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规律”,完成导学案探究2。

 

 

4.学生分析“背斜与向斜一般地形图”,完成导学案

探究3。

 

 

 

 

5.学生分析课本P39活动,完成导学案探究4。

 

充分运用图片,便于学生直观观察、理解、分析。

 

难点

突破1

(1分钟)

背斜与向斜的判定规律:

背斜无论是山岭、谷地,岩层都向上拱。

向斜无论是谷地、山岭,岩层都向下凹。

6.学生结合图形归纳。

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系统结构。

小结1

(1分钟)

课件展示7:褶皱小结表

[转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7.学生结合背斜、向斜的一般地形与特殊地形图,归纳得出背斜与向斜的对比表。

 

 

 

 

使用比较法,便于对比分析背斜与向斜的区别。

知识

模块

二、 断层

(6分钟)

 

板书:二、断层

课件展示8:断层形成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指出断层分为地垒、地堑两大类型。

板书:(一)地垒与地堑的比较

课件展示9:地垒构造图与地堑构造图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用两个粉笔盒做演示,播放断层形成演示视频)

[转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板书:(二)典型地区比较

课件展示10:中国庐山、东非大裂谷形成图

[转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转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转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7. 学生分析“断层形成示意图”,理解断层概念。

 

8. 学生分析“地垒构造图与地堑构造图”,对比理解两者的区别。

 

 

 

 

10.学生读图,加深对地垒、地堑构造的理解。

 

1.充分运用图片,便于学生直观观察、理解、分析。

2.举例能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与奥秘的兴趣。

 

  小结2

(1分钟)

课件展示11:断层小结表

[转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11.学生结合地垒、地堑构造图,归纳得出对比小结表。

 

 

使用比较法,便于对比分析地垒与地堑的区别。

  难点

 突破2

(1分钟)

褶皱与断层的岩层形态区别:

褶皱使岩层弯曲变形,不破坏岩层连续性。

断层使岩层发生断裂,会破坏岩层连续性。

12.学生结合图形归纳。

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系统结构。

知识模块三、地质

构造的

实践意义

(10分钟)

 

板书:三、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课件展示12:探究6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将选择在A地还是B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

[转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教师单独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解析参考答案。

课件展示13:探究7

  读储油、储气构造示意图,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请解决如下问题:

  (1)你选择在A还是B处开采石油或天然气?为什么?

  (2)你选择在AB处开采地下水?为什么?

教师单独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解析参考答案。

课件展示14:探究8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大型工程能否建在断层处?为什么?

[转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转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转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教师单独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解析参考答案。

 

13.学生利用褶皱原理,完成导学案探究6。

 

 

 

 

 

 

 

 

 

14.学生利用褶皱原理,完成导学案探究7。

 

 

 

 

 

 

 

 

15.学生利用断层原理,完成导学案探究8。

 

 

 

 

 

 

 

 

 

 

 

 

 

讲练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成功感。

小结3

(1分钟)

 

课件展示15:地质构造实践意义小结表。

[转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16.学生结合褶皱、断层理论与生产实践,理解地质构造实践意义小结表。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课堂检测

(5分钟)

 

课件展示16:探究9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转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1)A、B、C、D各属哪类地质构造?

(2)C处为何成山?D处为何成谷?

(3)适合在何处勘探石油?

何处是较好的储水构造?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点评学生答案并适当点拨。

 

 

17.学生前后4人小组,展开讨论确定答案,分小组汇报成果。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互学的协作精神。

课堂总结

(2分钟)

课件展示17:课堂总结表

[转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18.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复习。

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2.2.2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褶皱

(一)背斜与向斜的判定方法

1、岩层形态法

2、岩层新老关系法

(二)背斜与向斜对地形的影响

1、一般地形

2、特殊地形(原因)

二、断层

(一)地垒

(二)地堑

三、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材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高。教学中充分以教材为资源,并对教材做了相应的处理。教学方法上精心创设情景、和案例,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及动画演示,将抽象的地理现象和规律力求生动地再现出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时效性;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课堂上采用多媒体和实际例子渗透到教学中,加强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在师生互动方面,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及时归纳总结。

    存在的不足: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生自评等方面还需不断摸索和提高。

 

0

前一篇:100
后一篇:新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