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期龙文堂名人;安之介造(共箱*古镜盖)『鹿地纹入鉄瓶』双龙铜把老铁壶

标签:
龙文堂安之介龙文堂铁壶铁壶京都龙文 |
分类: 老铁壶可交流 |
http://s15/mw690/003va12Pgy6Mq4Vs0Vw9e&690
http://s6/mw690/003va12Pgy6Mq4UuOkl45&690
http://s3/mw690/003va12Pgy6Mq4UB3VM62&690
http://s11/mw690/003va12Pgy6Mq4UI8gq3a&690
http://s10/mw690/003va12Pgy6Mq4UMPyx29&690
http://s12/mw690/003va12Pgy6Mq4UQD0f8b&690
http://s9/mw690/003va12Pgy6Mq4UVErC08&690
http://s3/mw690/003va12Pgy6Mq4V3jcmc2&690
http://s13/mw690/003va12Pgy6Mq4VdWgI1c&690
http://s5/mw690/003va12Pgy6Mq4Vzfpye4&690
http://s6/mw690/003va12Pgy6Mq4UuOkl45&690
http://s3/mw690/003va12Pgy6Mq4UB3VM62&690
http://s11/mw690/003va12Pgy6Mq4UI8gq3a&690
http://s10/mw690/003va12Pgy6Mq4UMPyx29&690
http://s12/mw690/003va12Pgy6Mq4UQD0f8b&690
http://s9/mw690/003va12Pgy6Mq4UVErC08&690
http://s3/mw690/003va12Pgy6Mq4V3jcmc2&690
http://s13/mw690/003va12Pgy6Mq4VdWgI1c&690
http://s5/mw690/003va12Pgy6Mq4Vzfpye4&690
【尺寸】高24cm(含壶把),高12cm(仅壶身),口径9cm,宽17(含壶嘴)
【品相】壶身“横款龙文堂”款,精炼的壶体透出气势不凡的特征,彰显名家品味。此壶保存良好,是十分难得的龙文堂佳品!
【龙文堂堂主及创始】
初代龙文堂,享保貮十年~宽政十年(1735年~1798年),精通铸铜及书画,于京都创业并采用蜡型铸造铁壶。
二代龙文堂,名波雄,字鼎介,通称为初代安之介。在平安人物志里,对其事迹有相关详细记载。二代龙文堂居住在京都富小路四条通,于天保十二年(1841年)去世。晚年改名为安平,也同时从事陶器的制作。二代安之介因与赖山阳、青木木米有着亲交的关系,所以在铁壶和煎茶器的制造上学习陶器的制作风格,留有安平的铭或龙文堂的铭。
二代龙文堂(初代安之介)1780年~1841年在铁壶的传承上相当重要,在其众多弟子中,最著名的得意弟子有龟文堂创始人:波多野正平和其亲弟:秦藏六。
【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 】
铁壶藏界一直以来的一个困惑,龙文堂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目前支持安之助的资料为《平安人物志》的记载,传世作品的木箱铭记中仅有少部分记载为龙文堂安之助。反之,记载为龙文堂安之介的箱铭和作品刻款为数较多,其中有明确纪年和各代目亲签的文字资料甚多。在日语发音中,安之助和安之介的发音是相同的(Yasunosuke),故对目前众多资料分析,认为平安人物志所指的安之助可能为记录者的笔误,正确的名称应该为——龙文堂安之介。
【安之介铁壶的花押和壶身铭记】
龙文堂是从安之介个人的草创品演变成企业化的知名铁壶制造商的,并在十九世纪初将京都铁壶推上工艺的舞台,且得到了广大茶人的肯定,而安之介代表了此堂号的本家。
安之介作为京铁代表堂号的最高级别的本家作品,绝非泛泛之辈。然而因为年代久远,民间因商业利益将壶身、壶盖等混淆搭配的情况时常可见,这也造成了安之介作品鉴赏的难点和误区。
早期安之介作品和后期作品最明显的分别在于“花押”。
(注:花押也叫作画押,是代替签名的一种签署样式,通常会取姓名中的一至二字采用连笔速写、交错相叠或加入一些符号,因此形状千奇百怪,带有艺术性。)虽然花押是为了方便签署而发明的签署方法,但在正式的签署场合仍为签名而不能用花押。而与中规中矩的签名相比,个性化的花押的优势是较难伪造。
随着初代四方安之介在铁壶铸物界建立名声,龙文堂的作品洛阳纸贵。
在不断扩充壮大下,亦不断有门生投其门下学师,前有介绍过的初代龟文堂波多野正平和初代秦藏六,至明治初期还有许多釜师入龙文堂这块响亮的铸物堂号内,目前熟知的大国、上田、井上、西杉等。在龙文堂产品数量与品种日趋庞大与复杂的情况下,为区别龙文堂安之介最高级别的作品,在壶身铸入龙文堂的字号以区别于一般龙文堂作品。铭和盖铭加上花押款、箱外压印朱红章的系统。从记载分析,此时应为七代目安之介,故目前所见的花押与箱外落印应可推至七代目时期(1900年之后)。
纵观各代目安之介作品,对于其作品的总体评价可用:精工、细腻、内敛、素雅和富含人文气息来形容。相对于正平、藏六、大国等知名釜师以加入大量中国传统图腾纹或参考青铜器的作品相比,安之介作品一派素净并不哗众取宠。取最为耐看的器型之美,注重壶身、壶盖、壶流是、壶把的相应和协调,浑然天成,大巧若拙最为不易。而且,安之介的作品注重使用者的手感,在茶具最重要的出水功能上展现其他铁壶难以媲美的精致壶流,使得出水达到最佳顺畅的状态。
【安之介作品的细节分析 】
安之介作品为龙文堂系统的最高级别作品,传达了龙文堂制器的最高精神。从原材料、纹样、铜件工艺乃至外箱都与一般作品有着极大的差异。
一、壶流
安之介作品的壶流工艺师最能体现其工艺的,各代目安之介的作品最大的共同处就是壶流修工达到极致。最为明显的特征在于制流所用模具痕的精加工,在所有的龙文堂包括其他釜师(上田、井上等)的产品,唯有安之介作品将壶流的模具线加以细部处理,让其在视觉上几乎无法发现模具的痕迹。
二、盖钮
京都铁壶的盖钮在各个时期的流行元素不尽相同。在明治之前的各类作品以铜制盖钮为主,到明治大正期间,则以纯银为盖钮而流行。各代目安之介各个时期的作品也可看出此轨迹,但不论是前期或是后期安之介作品所用的铜质、银质盖钮均与一般作品有着极大的差异。安之介所用的材料、作工和精致度都较一般作品有着精粗之别。
安之介作品的盖钮多为纯手工精制,而一般的其他作品则可见大量生产代加工的痕迹,因此,鉴定安之介作品,仔细鉴别其壶流和盖钮的制作精制程度便能明显区分。
前一篇:龙文堂铁壶历史&龙文堂安之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