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你很棒-just-do-it-1900
你很棒-just-d
o-it-1900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5
  • 关注人气: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雨季婚宴》看印度社会的权力距离

(2013-09-15 15:26:37)
标签:

大一

文章

校园

分类: 论文

从《雨季婚宴》看印度社会的权力距离

文化差异无处不在,我们在看电影时也可以从影片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特点。印度女导演米拉耐尔的《雨季婚礼》就为我们了解印度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窗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印度社会很高的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指的是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国家社会层级分明,权力距离大;接受程度低的国家和民族,人和人之间比较平等,权力距离小。影片所展现给我们的是印度社会存在很大的权力距离,森严的社会等级,男权主义,父权主义,集体主义。影片背景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将要嫁女儿,父亲想为女儿办一个盛大豪华的婚宴,但却资金不足,处处节约,这让他与婚礼承办人之间存在矛盾;而作为准新娘的Aditi却与一个有妇之夫纠缠不清;家族内部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影片开始,父亲Lalit就显示出了自己在家庭里的主人地位。婚礼承办人在家里布置的装饰花散开了,他就大声嚷嚷着妻子拿电话出来,打电话催促Dubey快来把它们弄好。而妻子拿来电话就问:“还要什么吗?茶?柠檬汁?”回屋之后就马上让女仆去给他煎煎饼,拿茶。然后就又遭到婆婆和另一个亲戚的数落,Lalit要一手包办女儿的婚礼,搞得很紧张,这样对他的身体不好等。可见,在印度男权主义是很浓厚的,一切都要男人来决定,男人来处理一切大事,女人就只是参与商量,不能做决定,只能辅助男人做事。

对于婚姻,Aditi只是听从父母包办婚姻,没有“为爱”结婚,她喜欢的那个已婚男人不能为她离婚,不能给她一个名分,她只能嫁给以前没有见过的从美国归来的工程师。在她答应了父母包办的婚姻后,却还与那个已婚男人纠缠不清,还希望会有所改变。但那个男人并没有因此而对她有什么承诺,还在大雨中把她抛下,这让她彻底打消了和他的念头。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印度女人处于从属地位,没有自己的独立权,没有自己的事业,只能找个男人嫁了。当她后来把自己与那个已婚男人的关系告诉未婚夫时,她又面临着被抛弃,但未婚夫还是很知书达理的,原谅了她。Aditi的经历从婚姻父母包办,到被情夫抛弃,到被未婚夫原谅,都说明了女人较低的地位,男权主义在印度的盛行。

影片中男权主义表现最鲜明的就是那个多年来不为人知的家庭秘密。新娘的表妹Ria性格开朗,懂事,知书达理。由于父母早逝,所以从小与新娘一家关系亲近,甚至将新娘之父看成自己的“父亲”。然而多年以来她心里却始终藏着一个秘密,那就是在她年幼时,曾遭到一个有权势的远房叔叔的猥亵。因为其显著地位,这位叔叔也被邀请来参加婚礼,依然是道貌岸然的样子,受到所有亲戚的尊敬和款待。有一天傍晚,大家围坐着聊天的时候,叔叔走过来,邀请一个小女孩(某个亲戚的孩子)跟他去玩,Ria非常警觉,就跟着过去,当面指出了自己当年曾经遭到的侮辱,并要求他放开女孩。众亲友闻声而来, “父亲”开始时不相信,也没有勇气立刻决定与有权势的亲戚决裂,Ria只能忍住愤怒离开现场。后来,“父亲”还是做出了最后的抉择,要保护侄女,并当众与猥琐亲戚决裂,把他们赶出了婚宴。侄女多年忍受的侮辱还是通过父亲得到了了洗刷,这更显示出了印度社会的男权思想。

父权主义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儿子在家不学习,只是热衷于音乐舞蹈,父亲就做了把出他送去寄宿学校的决定。儿子反对被送去寄宿学校时,母亲试图安慰说还没决定,但父亲却坚定的说自己已经决定了,一定会把他送去寄宿学校。儿子没有反抗的权利,只有自己生气的跑掉,母亲劝说不住,也只能离去。这是父权主义的典型表现。另外,在对视自己为父亲的Ria受到有权势的远房叔叔猥亵的事上,他也显示出了作为父亲应该有的责任感。他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在婚宴上赶走了那个猥琐亲戚,为Ria,为他的孩子讨个公道,“他们是我的孩子,我会不惜一切保护他们”父亲的话很让人感动,这才是一个父亲应该做的,父亲应该保护自己的孩子。

印度社会的等级观念影片中也有展现。以家庭为背景安排婚姻本身就显示社会等级的重要性:重要的不是个人的成就,而是这个人所属的家庭。这可能是印度社会得以延续种姓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表现等级层面的是使用的语言,英语和印度语。说英语的似乎比说印度语的要高人一等:从澳洲回来的儿子,从美国回来的新郎,甚至间或说几句英语的婚礼承办人,都表现出这一点。最明显的是女侍的行为举止,她深知自己社会地位的低下,所以总是归顺服从,低眉顺眼,从来不奢望得到来自比自己社会阶层高的人的青睐。当她感觉到婚礼承办人对她的感情时,心中充满了喜悦。在新娘找不到自己的头簪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女侍偷了头簪也表现了这一点。婚礼承办人发现自己爱上女侍之后的复杂心态,因为女侍的社会等级比他要低,所以他思想斗争很厉害,这种思想斗争本身反映的就是对社会等级的敏感。

总的来说,电影中的情节都是对印度社会文化的反映,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出印度社会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感受到其很高的权力距离。其实各个文化都存在这权力距离,只不过程度不同。

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的六大价值取向理论

克拉克洪和思乔贝克认为,人类共同面对六大问题,而不同文化中的人群对这六大问题的观念、价值取向和解决方法就能体现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这六大问题是:

1.   对人性的看法;

2.   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

3.   人们对自身与他人之关系的看法;

4.   人的活动导向;

5.   人的空间观念;

6.   人的时间观念。

下面就这六个问题进行解读。

首先是对人性的看法。不同文化对人性的看法有很大差异。就我们中国来说,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说,也有性恶论。这反映在管理方面就是,我们国家制度建设倾向于假设人不会做坏事,因此制度不够健全,漏洞百出,到事故出现了才修补漏洞。美国人对人性的看法较中国人复杂,他们认为人性可善可恶,人是善恶混合体。这反映在管理上,就是美国的制度比较健全,设计制度时尽可能考虑人性恶可能会带来的坏行为。

对于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上,不同文化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作为农业大国,我们的先人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情感,既敬又畏。而我国人的行为也尽量与自然相融,这多表现在建筑方面。美国文化中,自然灾害是可以通过人的行为来减轻危害的,他们认为,人类需要通过科技来抵御灾害。

对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不同文化也有不同的看法。我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我们倾向于把人放入群体里,而不是个体,我们更注重作为群体的人而忽略掉个体的人。美国文化则刚好相反,他们强调个体的作用,突出个性,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

人的活动取向指一个文化中的个体是否倾向于不断行动。在我国,人们倾向于“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我们不会问题一出现就马上解决,而是静观其变,找准时机解决问题。而美国人则倾向于行动,遇到问题会迅速反应。

关于空间的理念,不同文化也有不同的看法。中国人的集体观念决定了我们把空间看成公共的,个人的隐私是很少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则把空间看成个人的,特别注重个人隐私。在中国,父母可以随便拆看孩子的信件,这在西方国家是违法的。而且西方家庭中,每个房间都有锁,有些孩子还在门上贴上“STOP”。

最后,不同文化中的人对时间的看法也相去甚远。对时间的看法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时间的导向,即一个民族是注重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另一层面是针对时间的利用,是一个时间做一件事的线性还是同时做多件事的非线性。

总的来说,这六个问题可以很好的帮我们理解不同文化的人的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