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混凝土冷却工艺
标签:
混凝土降温制冰机自动储冰库 |
分类: 弗格森混凝土降温 |
三峡工程混凝土工程量巨大,夏季混凝土出机口温度7℃,混凝土降温分别采用了骨料两次风冷,加冰、加冷水拌和等手段;经实测和验算,拌和、制冷系统合理,运行效果良好,是三峡混凝土浇筑质量的重要保证(作者赵爱珍,总经济师)。 三峡工程生产低温混凝土的时段在每年4月至11月,温 控期长,低温混凝上产量大。2000年温控混凝土即达到295万m3。不管是生产强度还是出机口温度,都是目前世界上低温混凝土的最高水平。对三峡的混凝土冷却工艺进行校核、总结,有着重要的意义。1 三峡二期工程混凝土系统概况 三峡二期工程共布置5个混凝土系统,全部在左岸。其中泄洪坝段两个:79高程系统和90高程系统;厂房坝段两个:82高程系统和120高程系统;临时船闸及永久船闸1个:98.7高程系统。
由于三峡工程混凝土浇筑量巨大,全年混凝土生产安排紧凑,无论从计划浇筑量还是实际完成量来看,往往高温季节仍是浇筑高峰期。以 90系统混凝上生产为例,见表l。
|
表1 2000年三峡 90系统月浇筑量表 |
|||||
|
|
|||||
|
|
|||||
从表1可以看出,在5、6、7、8、9气温最高的五个月里,平均强度达99 390m3,是年平均强度108440m3的91%。通过混凝土冷却工艺的采用,摆脱了高温季节不宜浇筑混凝土的制约,实现了全年均衡生产。
|
2 ▽90系统混凝土冷却工艺 三峡工程各拌和系统冷却工艺基本相同,以▽90系统为例,混凝土预冷工艺如图1示。 从图1可以看出,混凝土材料的冷却手段分别采用风冷骨料、加冰拌和、加冷水等常规手段。由于骨料降温幅度大(30℃),故采用二级风冷,以提高制冷效率。 2.1 骨料冷却 分两次进行冷却,即一次风冷、二次风冷。骨料经二次筛分后,用皮带输入专设的预冷仓进行一次风冷。一次风冷仓共两组,每台拌和楼1组;每组4个预冷仓,每个仓容积240m3,为矩形钢筒仓;分别冷却特大石、大石、中石、小石。预冷仓内设有配风窗、回风道等气流组织设施。预冷仓下没有廊道,冷却后的骨料由此用皮带送人拌和楼料仓进行二次风冷。 |
http://www.chinawater.net.cn/JOURNAL/Three_Gorges/200107/images/7-tu(1).gif 图1 90高程混凝土系统制冷工艺图 |
预冷仓内的气流组织形式为逆流式。骨料通过上料皮带自上而下进入预冷仓;冷风自下而上经冷风机、配风窗、回风口再回到冷风机。
装机容量(Kcal/h)
预冷仓及上楼皮带栈桥用50mm厚EPS隔热夹心板封闭,以减少冷量损失。
二次风冷由附壁式冷风机供应冷风,二次风冷车间的氨压机提供冷源。骨料仓内设有配风装置。
拌和楼料仓外表面采用100mm厚橡塑板保温,附壁式冷风机采用200mm厚岩棉保温。
骨料预冷工艺参数如表2。
|
表 2 |
|||
|
|
|||
|
2.2 加冰及加冷水拌口 ▽90系统两座拌和楼拌制用冷水和冰由一座片冰楼提供,其主要参数如下: 制冰:装机容量 400x104 kcal 产冰量 17.5t/h 冰出库温度 -5℃~-8℃ 制冷水: 冷水温度 l℃~4℃ 片冰楼为钢结构、多层布置。设备布置如图2。 |
http://www.chinawater.net.cn/JOURNAL/Three_Gorges/200107/images/7-tu(2).gif 图2 |
第三层的70t冰库,用气力输冰泵向4x 3.0拌和楼供应片冰;第五层两座双连50t冰库,用胶带机向4x 6.0拌和偻供应片冰。
3 热平衡计算3.1
计算条件材料容量
kg/m3比热
kcal/kg·℃含水率
%空隙率
%导热系数
W/m·℃
粗
骨
料(G1)150~80mm1 4300.229<1442.5(G2)80~40mm1.4300.229<1442.5(G3)40~20mm1 4600.229<1442.5(G4)20~5mm1 4600.229<1442.5砂(s)<5mm1 5300.2296432.5水泥(C)1 3000.184
混凝土
标号水灰比水片冰水泥粉煤灰砂粗骨料(mm)
G1
150-80G2
80-40G3
40-20G4
20-5
200#0.6120
|
表3 各种物料物理、热学性能参数 |
||||||
|
|
||||||
片冰潜热利用率:90%;混凝土拌和机械热:1 500kcal/m3
3.2 计算用混凝土典型级配
采用200#四级配和三级配作为制冷系统汁算的典型级配。其配合比如表4
|
表4 |
(单位:kg/m3) |
|
|||||||||
|
|
|||||||||||
3.3 热平衡计算
材料计算温度取自表4,预冷温度取上限,无预冷的材料取7月份多年平均温度。根据经验,对于典型级配,加冰量一般不大于50kg/m3,否则混凝土的塌落度将难以保证。因此,以此为必要条件来考核制冷系统;也就是只要混凝土出机口温度为7℃时,加冰量不大于50kg,系统即满足要求。
|
T0=ΣTiGiCi-80ηGc+Q/ΣGiCi |
(1) |
To---- 混凝土出机口温度,7℃;
Ti ----第i种材料的平均进料温度,℃,见表4;
Gi ----第i种材料的重量,kg,见表4;
Ci ----第i种材料的比热,kcal/kg·℃,见表3;
Gc ----每m3混凝土加冰量,kg;
η----- 冰的冷量利用率,0.9;
Q------每m3混凝土拌制产生的机械热,1 500kcal/m3;
80-----冰的融化潜热,kcal/kg;
根据(1)式计算200#四级配的加冰量(Gc):
7=1633×0×0.299+566×26.7×0.229+4GW+(160+40)×45×0.184-33×0.5Gc-80×0.9Gc+1500/(1633+566)×0.229+GW+(160+40)×0.184+Gc
7=4GW-75Gc+6617/GW×Gc+540.37
因为 GW+Gc=120
Gw=120-Gc 代入上式得
Gc=31.93kg
加冰31.3 kg即可达到7℃的出机口温度。上式未考虑骨料含水率,如果按砂含水6%、粗骨料含水1%考虑,总含水量49kg/m3,计算同上式,加冰量为:
Gc=40.3kg
200#三级配加冰量:
计算同上。当不考虑骨料含水率时,加冰量:
Gc=36.5kg
当考虑骨料含水率1%、砂含水率6%时,加冰量:
Gc=46.4kg
骨料不含水情况实际不存在,因此,混凝土材料预冷温度为设计上限时,要使出机口温度保持7℃,需加冰约40~46kg。
实际运行时,非典型级配影响较大。当标号提高、级配降低,混凝土含热量大大增加,再考虑其他不确定因素,比如气温高于多年平均气温等,势必大大增加加冰量。要减少加冰量,有两条途径;第一是控制好骨料含水率,减少骨料含水,可减少混凝土总热量。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极限状态可减少加冰8~10kg。第二是加强制冷系统运行管理,使预冷材料的温度接近系统设计的下限。
骨料温度每下降1℃,增加的冷量为:
200#四级配: R=1633x0.229:374 keal
200#三级配: R=1564X0.229=358 kcal
冰和水每下降l℃,增加的冷量为:
200#四级配: R=120kcal
200#三级配: R=113 kcal
从式(1)的计算中可知,混凝土单位热量为:
200#四级配 660keal/m3·℃
200#三级配 650kcal/m3·℃
由此可算出,骨料温度每下降1℃,混凝土温度下降0.55℃,冰和水每下降1℃,混凝土温度下降0.18~℃要说明的是,冰温达到0℃,即冰水混合状态,冰的潜热损失很大,也即冷量损失很大,是不允许的。冰必须保持下燥状态。
我们抽查了2000年7月90系统的配料单,样本51个,实际加冰情况如下:
平均每m3加冰量 46kg
最大每m3加冰量 6l kg
最小每m3加冰量 3l kg
实际生产中,加冰量与计算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最大加冰量为6lkg,发生在250#三级配,原因是水泥用量增加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