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山东枣庄十七中(泥沟中学)(之一)
(2013-08-26 08:53:18)离校三十四年了。回首往事之悠悠,如过眼之云烟;静观日月之漫漫,年复一年。当年在此求学的花样少年,如今全都知了天命,相当一部分已“早生华发”为人爷爷为人奶奶了。当然,又有十余名学生因种种原因过早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有的甚至是在校期间。
谨以此文献给曾在此莘莘求学的校友们:短短时间我们结下了终生友谊。时至今日,我们大多数同学时常往来,枣庄十七中的校友。
中学的同学(高中)时常相聚,欢歌笑语,谈及工作、家庭……。一阵寒暄之后,往往话题最多而又畅所欲言的是学生时代的校园生活及记忆:激情的岁月、紧张的学习、和谐的气氛、浪漫的校园生活。而这话题的关键词往往是——“枣庄十七中”。
枣庄十七中在短短十几年的办学生涯中培养了后来的数名博士、学者及国家级学科带头人;一批国家大、中型企业的决策者;一批卓有成效又有相当规模的私营企业家和占数量最多的一批国家应用型人才。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重要是后者)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做人,树立了信心。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及修身、齐家……最基本的道理,为后来的立足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知识、人文、基本生存的基础。这是当今的现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另一个区域角度讲,在鲁南这块热土上,十七中在当时是一颗奇葩:十七中出来的学子遍布鲁南各行各业。现在该校虽已改为乡镇中学。但是,俗话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况且“母校”不丑,“老家”不贫。如有志同道合者,在你日常的奔忙中,抽出点时间,无论以什么方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朴素的语言,共同为母校“添枝加叶”。
《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对此,我不置可否!但,“性相近,习相远”是有其深刻和科学道理的。关键是这“习”字。
自小学入学至参加工作,前后十三年半的时间,我先后辗转五所学校。
这五所学校各像一坐坐阶梯,伴我知识的学习、积累、提高和对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及时局变化的认识。这阶梯的两旁有时布满习习春风,绿草如茵,而花香扑鼻;有时布满风霜苦雨、荆棘遍地而朴素迷离,甚至你稍微不慎使你一脚踏空让你掉入万丈深渊,一生将万劫不复。
所有这些绝非危言耸听和信口开合。
在此,说实在的,在这五所学校给我知识积累最高,印象最深,最为感激而又终生难忘的是枣庄市第十七中学。尽管我在这就学仅仅一年半的时间,但是这里的校风、学风之纯正,老师教学之严谨,学生学习之刻苦,校园生活之紧张而恬淡活泼,对我终生之影响,令我一世难忘。
感谢您,母校-------枣庄十七中,在这里我度过了四百余个紧张而难忘的日日夜夜。每每想起这些激情而感人的岁月都令我从内心发出一阵阵感慨,荡漾起一簇簇激情的浪花。(后续中,我会将在此学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及感受,以我菲薄的记忆作以详续)(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