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书法要旨张文德
(2022-04-30 17:36:45)
标签:
文化 |
名家书法要旨
张文德
张文德先生,字仁山,1911年生于汉中,知名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中国书法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西安于右任书法学会名誉理事,汉中地区书法学会常务理事,汉中褒斜石门研究会会员,市政协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汉中联络组长。
张老自幼酷爱书法。深习欧、赵书体,遍临诸家碑帖,融会贯通,自成风格。近年来,潜心精研《汉魏石门铭颂》,创<</FONT>三门>新体,笔力遒劲,俊拔飞逸,结构天成。深受书法家好评。所书‘虎’字尤显气势磅礴。书于右任《正气歌》,神韵叫绝。作品在国内书画报刊上,多有发表。在国际级“炎黄子孙与各国友好书画展”获书法一等奖;国内其它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入集。墨迹曾在黄河碑林、五丈原、华山、汉中诸葛祠等名胜地刻石和碑匾楹联。有二百多幅作品已交流到日本、台湾、港澳、澳大利亚等地。在台湾嘉义市展出的书法作品已入集成册。
张老热心书法教育,为培养下一代书法人才,孜孜不倦。早年在家中首创青少年书法自学小组,又在民革多期书法培训班任主任教学,撰写教材30多万字,培养书法学生两千多人,其中佼佼者不乏其人,堪称“桃李满门”。
青年时代就读于西安中山大学。后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九期骑科毕业。1945年青年军616团代副团长,蒋经国先生任营长,两人交往结谊。记者采访张老与蒋相处的文章曾发表于《导报》海外版和香港《文汇报》。张老原部属、同学千余人现居台湾等地,回乡探亲,多登门拜访,赠书180余幅留念,以作联谊的纽带,增进了海峡两岸的情谊。
由于张老成绩卓越《中国书画报》以“化作春泥更护花”为标题,《汉中日报》以“饱蘸激情书团聚,一颗红心联统一”为题,均在头版头条对其事迹作了专题报导给予了较好的评价。近年列入《中国现代书画篆刻界名人录》和《山西省名人词典》。
一
二 执笔
三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FONT
face=宋体>元>赵孟頫《定武兰亭跋》)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汉>蔡邕引自<元>郑杓《衍极》)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清>刘熙载《艺概·书概》)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FONT
face=宋体>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FONT
face=宋体>唐>欧阳询《传授诀》)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FONT
face=宋体>晋>卫夫人《笔阵图》)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相背,毫发死生。(<<FONT
face=宋体>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凡字每落笔,皆从点起。点定则四面皆圆,笔有主宰,不致偏枯草率。(<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每作一画,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于主锋,外界出于副毫。锋要始、中、终俱实,毫要上下左右皆齐。(<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起笔欲斗峻,住笔欲峭拔,行笔欲充实;转笔则兼乎住、起、行者也。(<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四
五
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纸内。<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上》)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FONT face=宋体>清>朱和羹《临池心解》)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清>笪重光《书筏》)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宋>姜夔《续书谱》用墨》)
六
七
八
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