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学生那里学教书》有感
(2015-04-02 08:44:53)
标签:
情感 |
分类: 读书体会 |
其实,当书拿到手时,我就诧异了,“都说: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基。身为教师的我们,为什么要从学生那里学教书?我们应该学些什么?要知道我们的可都是可是满脸稚气的孩子啊”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翻开书慢慢品味其中的道理。书中说:教师不懂学生,他的教学也常常难以被学生看懂。
“从学生那里学教书”的研究价值在于:首先是“教启于学”——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进而是“教改于学”——根据学生实践调整教学;最终是“教成于学”——根据学生实绩评价教学。教师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都要基于学生的可持续
发展。虚心从学生角度反思自己的知识信息、思维方式,细心观察学生学习的反应,从中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教好书。读了书的第一篇后,我认为:作为教师,一名基本合格的教师,一定要有
“心” ,我们不但要有爱心、耐心、平常心,还要细心,更要有责任心。
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平时的教学。同时任教一年级七个班,二年级的三个班,虽说班与班的孩子存在个体差异,但作为老师我是否细心地观察过每一个学生?分析过每一个学生?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否都是相同的爱心、耐心?仔细想想,似乎做得并不尽善尽美。还总为自己找一些貌似合理的解释:人多,不可能一一了解观察,在孩子面前,教师应该“蹲下身子”
,去和学生作平等的交流;更要拥有和保持一颗童心,用“我”之童心,和孩子们的童心去作自由的交流和碰撞。李镇西说:
“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是的,教师能否让学生感受真诚,取决于教师是否拥有一颗童心;教师能否让学生充满生气,取决于教师是否怀有一份童真;教师能否让学生焕发活力,取决于教师是否洒下一路童趣。黑格尔说:
“火是一样烫手的,但是大人与小孩的忍受都各不相同。
”它告诉我们,教师唯有成为孩子,才能真切感受学生的真实感受。
《从学生那里学教书》旁征博引地引领我们如何与学生一起成长并细心体会学生成长中的感受等点点滴滴,从而总结教学互动规律。
读了本书使我重新认识到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为顺利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供了先决条件,是顺利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它必将会把基础教育的改革带 入一个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