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灵成长的定律:多一只眼睛,看破关系的迷雾(一)

(2014-11-26 12:04:10)
标签:

情感

心理

正能量

分类: 幸福生活

(文:武志红)

    一个人怎样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你怎样对一个人,反映着你的内心。这叫投射。


  一个人怎样对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你怎样对一个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这叫认同。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是我们的内在的关系模式相互影响的主要途径。


  所以,不必将关系中发生的事情简单地归到自己身上,或他身上。相反,我们应该多一只眼睛,学会从内在关系的角度上审视你和对方。


  心灵成长的前几个定律讲到,我们所谓的人格是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即内在的小孩内在的父母的关系。并且,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基本在6岁前形成。


  那么,第四个定律就是,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就是我们与他人、社会乃至世界相处的基石。简而言之就是,童年时,我们怎么与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么与其他人相处。


  不过,这个相处模式也有变数。某一时刻,在某个关系中,你会以内在的父母自居,而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对方身上,而在另一时刻,你或许以内在的小孩自居,而将内在的父母投射到对方身上。并且,你在将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向外投射的时候,关系的另一方,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这就是人际互动的主要方式。


  这里所说的互动,不只是我们与其他人的言语的互动,还有来自潜意识的信息的互动。相对于意识层面的言语的互动,潜意识的互动更重要。这也不只是我们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人的互动,还包括我们通过书本、网络和电视等媒介与其他人的互动。这也不只是我们与人的互动,还有我们与其他生灵乃至大自然的对话。在这所有的互动中,内在的关系模式都是基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一直恒定不变。相反,与其他人、与社会和与自然的每一个互动都是机会,即促进你的心灵改变的机会。当然,这也常常蕴涵着风险,每一个互动都可能把你的心灵拉进黑暗。


  如果只讨论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可概括为一句话,即,关系并非是两个人的事情,其实是两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的互动。要认识这样的互动,我们就需要多一只眼睛,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跳出来,并从一个近乎旁观的视角审视一下你与他人的互动游戏。


他为什么甘于被同学羞辱


  与人相处时,我们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着的那个人,并非是一个简单一致的人。其实,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关系,即这个人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并且,这个人与你相处时,一定会玩投射的游戏。或者,他会把他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中的内在的父母投射给你。或者,他会把他的内在的小孩投射给你。这几乎是必然的。


  所以,我们应知道,一个人怎样面对自己,其实反映着这个人的内心。他怎样对待你,其实反映着他的内在的父母内在的小孩的相处模式。


  前天,在一家餐馆吃饭时,餐馆的服务员和我聊起天来,她讲到,有两个男孩常来这个餐馆吃饭,男孩A一身名牌,显然家境很好,男孩B有些寒酸,显然家境一般。


  不仅如此,男孩A还帅气、高大,而且学习成绩似乎更出色。总之,他似乎在各个方面都比B显得出色一些。


  女服务员说,也因此,A趾高气扬,总是很无情地对待B,一会儿说,你怎么能用手吃比萨,简直就是原始人吗!一会儿又说,你怎么这么笨,吃饭的样子真是难看。最后,该结账了,A看似豪爽但其实很尖刻地说,我知道你很穷,当然是我结账了。


  “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势利!女服务员感慨道。


  “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势利的家庭。我对她解释说。


  可以推测,A的家庭缺乏平等观念,他的父母和家人不仅瞧不起别人,他们在家中也会彼此制造压力,要是谁在某一方面不够优秀就会瞧不起谁。这就在A心中形成了挑剔的内在的父母常瞧不起不够优秀的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有了这样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后,A就会把它带到任何关系中,B只是被他选中的一个而已。


  他先在家中习惯了被挑剔


  甚至,A看似很在乎优秀不优秀,但其实,他很喜欢和B这样处处不如自己的人打交道,因为只有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他才可以完美地把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出去。因为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他内心中会有许多冲突和不良情绪,必须宣泄出去,他才会感觉好一些。


  同样,还可以看出,B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也大有问题。女服务员说,尽管不断遭受A的羞辱,但B一直笑嘻嘻的,好像没有什么不满。这可以推测,B的内在的关系模式,是赞同优秀者有资格羞辱不优秀者的。极可能,B的父母或家人经常拿B和别的孩子做比较,并且会斥责甚至羞辱达不到他们理想要求的B。这导致BA一样,内心中也有一个挑剔的内在的父母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于是,当外在条件都胜自己一筹的A不断羞辱自己时,有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的B认为这是合理的,自己该被羞辱。


  此外,还可以更进一步推测,当A遇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的羞辱时,他可能也会安之若素。至于B,他也会去羞辱不如自己的人。


  然而,假若B的内在关系模式是另外一回事,讲究相互尊重和平等,那么他就会不吃A那一套,会对A的羞辱加以还击。


  用心理学的术语讲,A羞辱B,是投射,即将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强加在B的头上。B接受了A的羞辱,是认同,更准确地说,这叫做投射性认同。但假若B不接受A的羞辱,这就叫做投射不认同。


投射与认同,这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


  名词解释:投射与认同
  我们常说,一个人怎么对待别人,其实是这个人的内心的反映。这个道理,套用一个心理学术语,就是投射。更细致的解释是,一个人的外部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他的内心关系向外的展现。


  譬如,假若一个人的内在的关系模式是挑剔的内在的父母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那么,这个人的现实的人际关系,要么是他瞧不起别人,要么是他甘于被别人瞧不起。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就要明白,他挑剔你,其实并非是你的错,而是他自己的问题。他是把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你身上了。不过,接不接受他的投射,就是你的问题了。


  在一个心理学论坛上,23的女孩阿娜写道:很多人都摆出一副长者的姿态来教训我这个没事找事、顽固不化、不懂事的小孩子。这些摆出长者姿态的人来教训她,可以理解为,他们正在向她投射他们的一些东西。一般而言,他们投射给她的,就是他们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因为这些教训,阿娜很容易受到影响。别说教训了,甚至一旦别人有一点表示出不满,我就有天塌下来的感觉。也就是说,这些人对她的投射,都成功了,都严重影响到了她。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就是她认同了这些人投射给她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


  那些人向她投射,是他们的事,而她认同这些投射,就是她自己的事。她为什么这么容易认同这些投射,这么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呢?原来,她的父母一直就是这样对她的,他们几乎从来不夸她,而只是一味地挑剔她指责她甚至羞辱她。由此,她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就是挑剔的内在的父母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别人之所以那么容易把他们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她的头上,是因为她的内心中首先有了一个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


  这种互动模式令阿娜非常痛苦,她渴望摆脱这种痛苦。那么,她可以给自己的心灵多一双眼睛,当别人再次动辄指责她时,她可以告诉自己,这些人其实是把他们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投射过来了。这不是她的问题,而是他们的问题。


  譬如,就在这个心理论坛上,一个经常以专家口吻训斥别人的网友辱骂阿娜说:没出息的臭丫头,要是你找我做心理咨询,我会骂死你。


  在别人看来,这个网友显然不是什么咨询师。如果真是,那么也是一个应该被开除的心理咨询师。然而,即便这么明显无理的话,也严重影响了阿娜,她怯生生地问这个网友:为什么?


  显然,这个网友的投射获得了成功。


  其实,阿娜只要做一个简单的工作,就可以摆出这个网友的投射了。我对她说,这个网友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中,有一个内在的中毒父母和一个内在的受伤小孩。现在,她这样训斥阿娜,其实就是以内在的中毒父母自居,而将内在的受伤小孩投射给阿娜了。这个道理很简单,阿娜明白这一点后,立即就可以笑对这个网友的无理攻击了。


  这就是投射不认同。你有投射的自由,而我有不认同的自由。这样一来,我就不再为你的投射所影响。假若阿娜很生气,并要求这个网友收回她的投射,那么就仍然是在受她的影响,投射与认同的游戏还是会进行下去。现在,阿娜的心灵好像多了一双眼睛,可以跳出来,旁观地看这个网友的独自表演,于是投射就成了那个网友的一个人的游戏,她自然就玩不下去了。

 

http://image.xinli001.com//20141126/111111/74246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