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跨文化交际
(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课程性质:大学英语二级起点限选课
课程代码:
总学时(包括学时分配):32
1. 跨文化交际基本理论(5学时)
2. 价值观(5学时)
3. 跨文化交际障碍与培训 (3学时)
3. 语言交际(8学时)
4. 非语言交际(4学时)
5. 性别交际(4学时)
6. 学生案例演示(3学时)
学分:4
适用专业:大学英语二级起点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I,II, III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跨文化交际》是我校英语通识教育系为本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教学对象为大学英语二级起点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使学生基本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原则、内容、案例及技巧等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能够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实践中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从而为其学习生活中的涉及的跨文化交际、将来从事国际商务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保持进行融汇于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译训练;
2. 理解跨文化交际案例,获得跨文化交际意识觉醒;
3. 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吸收跨文化交际知识;
4. 利用跨文化知识应对跨文化情感挑战;
5. 提高跨文化交际技能,减小并解决跨文化冲突。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三大类:
1. 理论部分。主要涉及交流、文化、跨文话交际,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概念,如价值观、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文化偏见等概念。
2. 案例研究。结合理论部分的讲解,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除了使用经典的教材案例外,亦搜集视频案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分析。
3. 学生案例演示。使学生通过实际操练体会跨文化交际,获得比较接近实际的真实体验,加强对英语语言的认知与应用,并进行相应的思考与讨论。
五、教学方法建议
1.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除了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更要多花时间通过听说读写译理解文化,分析案例,通过自我训练,提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文献清单,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
2. 通过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案例分析密切结合,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机会,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组织模拟交际,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交际中。要求学生在交际前进行认真的准备,注意运用交际理论及策略,然后根据所达成的协议再进行具体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4. 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讨论练习以及课后案例分析作业都力求突出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模拟谈判,共同完成案例分析作业,并在课堂上作集体报告等。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形式:考试。考核的方式采取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合计的方式,即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其中平时成绩需综合考虑学生平时的出勤率(10%),期中测试成绩(10%)课堂表现(10%),书面作业(2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的形式。
七、教材
胡超:《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 英文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
八:主要参考资料
1. 窦卫霖主编:《跨文化商务交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3. 许力生, 《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 英文版》,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1版
4. Don Snow:《跨文化交际技巧---如何跟西方人打交道 英文版》(第一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5. Geert Hofstede 《跨文化之重:价值,行为,体制和组织的跨国比较 英文版》, 第二版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