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母王夫人对宝玉送花之举感动的两方面原因

(2018-12-02 21:45:39)
标签:

贾宝玉

送花

感动

分类: 红楼文化

曹雪芹在《好了歌》中说过“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然而,孝道作为儒家重要思想,在《红楼梦》中贯穿始终,处处显耀着孝的光芒。

宝玉从小就深受贾母、王夫人宠爱,他也恃宠而骄,在贾母、王夫人的庇佑下,由于专喜在內帷厮混,从不用功读书,因而,被后人称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王夫人说自己的儿子是“混世魔王”,姊妹们都不敢惹他,这是一个母亲心底里表达对自己儿子无比宠爱。

贾母和王夫人对宝玉“痴心”疼爱,可从宝玉挨打一回可见一斑,王夫人哭的声泪俱下,贾母更是气的要回南京老家去。她们对宝玉的这种偏爱,众人自然都是看在眼里的,尤其是赵姨娘等人,自然对受尽宠爱的宝玉恨之入骨,三番五次想要谋害。

然而,贾宝玉在家庭里并非“不肖”,在日常生活中演绎了孝道伦理中的温情,在贾府里还是一个“孝顺子孙”。他每天早晚都要向长辈请安,也就是“晨昏定省”、在家里他能遵守长幼礼节,对父亲虽不能言听计从,但对父亲非常惧怕和敬畏。在经过贾政的书房时,他是一定要下马的。第五十二回写道:宝玉在马上笑道:“周哥、钱哥,咱们从这角门走罢,省了到老爷的门口,又下来。”周瑞侧身笑道:“老爷不在书房里,天天锁着,爷可以不用下来罢了。”宝玉笑道:“虽锁着,也要下来的。”贾宝玉因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被父亲贾政挨打, 可贾宝玉不仅一句埋怨的话不说,而且后来还承认自己见识浅薄:“怪不得老爷说我是‘管窥蠡测’!

在宝玉向黛玉表白时,他是这样说的:“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我也起个誓。”在宝玉心理,首先尊重是祖母,然后是父母,最后才是心中的情人,这也是孝道的体现。

特别让贾母和王夫人感动的就是宝玉送花尽孝这件事。第三十七回,宝玉给贾母和王夫人送花这件事,没有正面文字描写,是通过丫鬟秋纹之口讲述的,探春起诗社一回,袭人准备拿碟子盛东西给湘云送去,引出了宝玉给贾母和王夫人送花一事。我们且看原文:

秋纹笑道:“提起瓶来,我又想起笑话。我们宝二爷说声孝心一动,也孝敬到二十分。因那日见园里桂花,折了两枝,原是自己要插瓶的,忽然想起来说,这是自己园里的才开的新鲜花,不敢自己先顽,巴巴的把那一对瓶拿下来,亲自灌水插好了,叫个人拿着,亲自送一瓶进老太太,又进一瓶与太太。  

这段话说的是宝玉本来要自己折几枝花插瓶的,但忽然一个念头跑出来,他想到这是园子里新开的鲜花,是头一遭,他就想着不能自己“独享”,要跟人分享,没想到这次宝玉没有先送花给黛玉等人,而是插了两瓶鲜花,分别送给了贾母和王夫人。

宝玉送的两支桂花,他自己折花,插花,并盛在联珠瓶里,又亲自带着人送给祖母和母亲,宝玉这个忽然的孝心,一下子就感动了贾母和王夫人。我们来看秋纹是怎么说的:

老太太见了这样,喜的无可无不可,见人就说:‘到底是宝玉孝顺我,连一枝花儿也想的到。别人还只抱怨我疼他。’你们知道,老太太素日不大同我说话的,有些不入他老人家的眼的。那日竟叫人拿几百钱给我,说我可怜见的,生的单柔。  

贾母看到宝玉送花,立马说出的一句话很有意思,她先是夸宝玉孝顺,一枝花都能想到送给她,接着她又说别人抱怨她多疼宝玉之事,由此可知,宝玉的专宠是得到了很多人嫉妒的,嫉妒的人中自然有赵姨娘。

不仅如此,连平时不怎么受贾母待见的秋纹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为抱着花瓶,受到了贾母的另眼相看,且得了赏钱。贾宝玉送花一个寻常之举,居然惹得贾母和王夫人如此高兴,大为感动,细细品味,大概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折桂举动,隐寓佳谶

桂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是一种有着吉祥象征的花,而贾宝玉折桂花送贾母和王夫人的举动其实也是一种吉祥。宝玉因那日折的是大观园凸碧山庄新开的两枝桂花。怎么偏是桂花,而不是菊花、桃花、海棠花?宝玉折桂花尽孝之举,与第七十五回“赏中秋新词得佳谶”高度一致。两枝桂花亦是佳谶,一枝桂花隐寓宝玉出家前曾“蟾宫折桂”,乡试中了举人;一枝桂花隐寓宝玉出家时留下遗腹子贾桂。

贾母和王夫人虽然溺爱贾宝玉,但从心底里还是希望贾宝玉发愤读书,将来有所作为的,进而成为贾氏宗族新一代领军人物的。尤其是王夫人,她的一生都指望在这个儿子身上了。因此,贾宝玉的乖巧的“折桂”行为,真正做到了两位长辈的心坎上了。所以令贾母、王夫人感动之余,赏秋纹财物。这是贾母王夫人对宝玉折桂送花首要原因。

其二,送花尽孝,意外惊喜

“孝”是封建道德和封建伦理秩序的基石,在《红楼梦》中儒家思想的孝道贯穿始终。第十六回,赵嬷嬷提说“省亲”是“到底是怎么个原故?”贾琏道就有“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论断,也体现出作者“人之行莫大于孝”的思想。

当今社会,人们给亲朋好友送一束鲜花,是一件极平常的事。可是在三百多年的封建社会,宝玉给贾母王夫人送两支桂花尽孝心,是一件极其难能可贵的事。因为,在他们看 来,宝玉只是在女人堆里“厮混”“混事魔王”,他又是“无能”,又“痴玩”,做了一件亘古未有的事,因而博得贾母和王夫人的欢心。一直深受贾母宠爱的宝玉,这次突然送花,对贾母来说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因而把把送花小事,故意弄出如此大的动静,目的很明显,就是要赌上众人之口,言下之意就是她没有白疼宝玉,我宠爱他,是因为他懂事孝顺。

不仅贾母,作为母亲的王夫人,看到儿子送来的花,就更是感动的不行了,而且王熙凤此时就在身边,又帮着说了许多宝玉孝顺的话,王夫人这么注重体面的贵族妇人,就更是觉得没疼错宝玉,果然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知道给自己的母亲长脸。我们看秋纹怎么说:

及至到了太太那里,太太正和二奶奶、赵姨奶奶、周姨奶奶好些人翻箱子,找太太当日年轻的颜色衣裳,不知给那一个。一见了,连衣裳也不找了,且看花儿。又有二奶奶在旁边凑趣儿,夸宝玉又是怎么孝敬,又是怎样知好歹,有的没的说了两车话。当着众人,太太自为又增了光,堵了众人的嘴。太太越发喜欢了,现成的衣裳就赏了我两件。  

宝玉送完贾母,又去王夫人房里送花,碰巧王熙凤、赵姨娘、周姨娘等人都在,本来王夫人还在翻箱倒柜,但看到儿子亲自带着人来送花给她,当着众人的面,王夫人自然脸上倍有光彩。

王夫人的心理活动跟贾母如出一辙,她们的感动不仅仅是宝玉送花这个忽然产生的孝心举动,更重要的是,她们觉得自己没疼错人,她们的宠爱终于有了回报。更关键的是,因为她们对宝玉的偏爱,早已引起赵姨娘等人的不满,而恰好此时宝玉送花来了,这是宝玉孝心的表现,也是贾母、王夫人当众夸宝玉,堵众人之口的好时机。就是在赵姨娘等人眼中,看到宝玉这个举动,自然无话可说。

现实生活中,很多母亲或长辈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她们其实从不求孩子拿什么孝敬自己,而很多子女可能也从未想过送什么礼物给母亲或长辈。其实不需要多贵重,这一生你忽然“良心发现”一次,就那么一次孝顺父母孝敬长辈,他们就会在别人跟前炫耀一辈子,逢人便说:这是我儿子给我买的,这是我孙子孝敬我的……

这就是长辈,这就是父母,他们总是那么容易满足。宝玉送花之举,很好地诠释了世间子女对父母长辈的孝敬,而贾母、王夫人的反应,也是世间所有父母正常的情感反应,子女一辈子有这一次孝心,他们就知足了。有这一次孝心,他们就会原谅和容忍你过去和今后的所有错误。这就是贾母和王夫人如此感动的又一重要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