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隐含的曹家史事之一:重要的“作者自云”
(2016-01-27 22:06:34)分类: 红楼文化 |
众所周知,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他自己的家庭历史、舅祖李煦家的家庭历史以及他本人的身世经历为主要创作素材的,因此在《红楼梦》里,就隐含着曹、李两家的家庭史迹。《红楼梦》开头第一回说: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这段文字,是脂砚斋所作《石头记》第一回的回前评,但内容却是作者曹雪芹自己的话,即“作者自云”。这段“作者自云”,实际上是极为重要的,它包涵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提出了“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这句话,单从字面上看,是解释不通的,既然是“梦幻”,则何来“真事”,世人谁没有做过梦,哪有做梦做出真事来的?所以这“梦幻”两字作者是别有所指的,实际上就是说他曾经历过从富贵荣华到败落凄凉的一段经历,仿佛是黄粱一梦一样。所以这里的“梦幻”是指他的身世经历而不是指睡觉时做的梦。所谓“将真事隐去”,也就是说不将他身世经历的真事照原样写出来,而是借“通灵”之说,编撰成《石头记》这个故事。这里的关键是说他所说的“梦幻”,不是真的空无所有的梦幻,只不过是将真事隐蔽起来而已。
第二,是说要将自己的一生经历,编成一集,以告天下之人。这前后两条看上去矛盾,实际上不矛盾,而是在特殊环境下说的隐晦曲折的话。也就是提醒读者,不要把《红楼梦》真当作一场梦来看,而要注意它隐含的从富贵繁华到贫穷凄凉的一段真事。所谓“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就是提醒读者,要注意“梦幻”背后的事实。所谓“亦是此书立意本旨”,也就是说自己要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场“黄粱梦”般的真实事实写出来。所以,上述这段“作者自云”,在全书具有画龙点睛,金针度人的作用!
第三,从“列位看官”起到“出则既明”止。这是全书的一段“引子”,带有“楔子”的性质。这段文字里有几处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文中说:“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段文字,实际上就是开头“梦幻”两字的注释,进一步说明所谓“梦幻”,实际就是人生。
第四,“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这一段文字,分明是再次告诉人们,这是一段真实的故事,是他的“身前身后事”。“身前”是指他的家庭历史,也即是他出生以前的家庭史“身后”是指他出生以后所经历的“离合悲欢,炎凉世态”。
第五,“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这就更进一步强调故事的真实性,甚至到“实录其事”的程度。最后还题了一绝,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满纸荒唐言”当然是指借“通灵”之说的神话故事和后来的“假语村言”;“一把辛酸泪”,是指他所经历的“离合悲欢、炎凉世态”;“都云作者痴”,是说自己怀着一片真情、痴情;“谁解其中味”,是深怕读者被作者的“假语村言”“梦幻通灵”等等的表象所迷惑、所掩盖,而不能解其真意。所以,《红楼梦》开头一片迷离惝恍的梦幻境界,实际上要说的就是“假语村言”是表象,“身前身后事”才是《红楼梦》的真实内涵。
我们既然明白了《红楼梦》里确实包含着作者的家史和他自身所经的“黄粱梦”一样的身世经历,那末我们就可以来作一番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