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中的音乐文化

(2015-11-16 20:41:13)
分类: 红楼文化

      对《红楼梦》中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挖掘是近现代红学研究的主流,为此许多学者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中,向来强调“礼乐教化”,儒家更是把推行“礼乐教化”当作自己最根本的责任。《乐记》里讲“乐以治心”,“礼以治躬”。意思是说“礼”是治身的,而“乐”则是治心的。如果说“礼”能培养你的身体,“乐”则能平和你的心态。这样才能达到内和而外顺。所以从古至今音乐活动在上至宫廷王室,下至民间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对《红楼梦》中的音乐现象进行了研究。2007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孟凡玉先生著的《音乐家眼中的红楼梦》,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以《红楼梦》中的音乐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红学专著。

      在本节中我们以孟凡玉先生的研究成果为基调,以此来展示《红楼梦》中的音乐文化。

(一)《红楼梦》中人的音乐审美观

      从人的音乐欣赏心理特征来讲,人们喜欢的音乐类型与其出身阅历、文化环境、知识修养、文化层次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红楼梦》中人的音乐审美观也各有不同。

     ①贾母的音乐审美观

     贾母听音乐讲究“乐随自然和谐搭配”的原则。例如第四十回,四十一回贾母赏乐:

     贾母道:“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

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

      再如第七十六回“中秋品乐”。集中展现了贾母的音乐审美观:

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于是遂又斟上暖酒来。贾母笑道:“果然可听么?”众人笑道:“实在可听。我们也想不到这样,须得老太太带领着,我们也得开些心胸。”贾母道:“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 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看出贾母秉承的是典型中国式音乐审美观。

中国音乐历来有重视“神韵”的特点,要求音乐要具有“中和”“淡和”之美,要具有“清微淡远”的高雅气质。要求音乐和自然景观相联系起来,这是源于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音乐观认为“人”“乐”“自然”是高度和谐的统一体。音乐和自然界的“物”是密不可分的。贾母让家宴摆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水音”在“风清气爽之时”欣赏那“穿林渡水”的乐声,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趣味的一种体现。

     ②林黛玉的音乐审美方式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集中展现了林黛玉的音乐审美方式:

   (林黛玉)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在整个音乐审美过程中,林黛玉的内心感受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当听到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时感到——心情愉悦;二是借音乐想象;三是心动神摇,心灵开始有所感悟;四是如痴如醉,音乐触动伤心处,于是眼中落泪……这整个过程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细爵滋味”。

      孟凡玉先生认为:“细爵滋味”体现了中国音乐独特的欣赏方式。“滋味”是蕴含、隐藏在音乐之后的需要仔细品评、“细爵”才能体尝到的那种韵味,或者说是意境。“有味”是中国音乐欣赏非常重要的审美范畴。中国的书法、绘画、园林、建筑也都把“气韵生动”作为追求的目标,讲究“虚实相生”、“境生像外”、“得意忘言”,这些都具有写意的特点。“韵外之致”是中国艺术共同的追求,司空图曾说过:“近而不浮,远而不近,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韵外之致”是一种超乎形貌之外的“韵味”。它甚至成了衡量艺术优劣的重要准则,所谓“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由于中国音乐所特有的审美特点,欣赏中国音乐需要“细爵滋味”。

      ③妙玉的音乐修养

      妙玉在《红楼梦》中一直是一位很神秘的人物。对于她的音乐修养前八十回并没有太多的提及,只在第76回说她听得“好笛”声“顺脚走到这里”(凹晶馆)……而在八十回后的第87回,她与宝玉一起在萧湘馆外听琴却显露出她扑朔迷离、高深莫测的音乐修养。

    (妙玉、宝玉)二人别了惜春,离了蓼风轩,弯弯曲曲,走近潇湘馆,忽听得叮咚之声。妙玉道:“那里的琴声?”宝玉道:“想必是林妹妹那里抚琴呢。”妙玉道:“原来他也会这个,怎么素日不听见提起?”宝玉悉把黛玉的事述了一遍,因说:“咱们去看他。”妙玉道:“从古只有听琴,再没有‘看琴’的。”宝玉笑道:“我原说我是个俗人。”说着,二人走至潇湘馆外,在山子石坐着静听,甚觉音调清切。只听得低吟道:

      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

      歇了一回,听得又吟道:

      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又歇了一歇。妙玉道:“刚才‘侵’字韵是第一叠,如今‘阳’字韵是第二叠了。咱们再听。”里边又吟道:

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妙玉道:“这又是一拍。何忧思之深也!”宝玉道:“我虽不懂得,但听他音调,也觉得过悲了。”里头又调了一回弦。妙玉道:“君弦太高了,与无射律只怕不配呢。”里边又吟道: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知,素心如何天上月。”妙玉听了,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道:“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正议论时,听得君弦蹦的一声断了。妙玉站起来连忙就走。宝玉道:“怎么样?”妙玉道:“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竟自走了。

从妙玉的分析和讲解中我们能听到很多冷僻的专业术语。如“浸字韵”、“阳字韵”、“一叠”、“二叠”、“变徵之声”、“无射律”……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高深的音乐修养是很难做到对专业术语的信手拈来。特别是“无射律”,孟凡玉先生指出这是涉及到高深律学理论的艰深学问。律学在音乐学界被称为“绝学”,从事律学研究的人很少,律学是真正的曲高和寡、少有知音。简单地说,这里的“无射律”是指“无射”一音的律高,因为妙玉是在说古琴君弦的定弦高度问题。我国古代的音名用十二律吕来表示,它们依次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每个音为一律。其中单数的六个音称“六律”,属阳;双数的六个音称“六吕”,属阴。和称“十二律吕”,也称“十二律”。十二律的音高虽然历代有所不同,但基本是比较固定的。像令妙玉“呀然失色”的“变徵之声”更是音乐学界聚众纷纭的一件事情。

(二)《红楼梦》中的乐器

     《红楼梦》中所涉及的乐器是中国器乐文化长期积淀的体现。据孟凡玉先生统计:《红楼梦》中明确写出来的乐器总计28种,出现209次,吹、拉、弹、打俱全。其中击凑乐器13种,出现95次;吹凑乐器8种,出现50次;弹拨乐器5种,出现62次;拉弦乐器2种,出现2次。

依据出现次数和出现的先后排序,孟凡玉先生将乐器罗列如下:

      鼓54次,琴53次,笛21次,箫10次,管9次,钟9次,铃8次,笙6次,锣6次,梆子6次,板、磬、瑟、琵琶各3次,筝2次,云版、铙、竽、木鱼、弦索、律管、镛、弦子、提琴、胡笳、敔、铁马、号筒各1次。

      从上述可见,《红楼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乐器就是鼓、琴、笛、箫。《红楼梦》中出现的乐器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例如“鼓”,在书中以各种游艺形式出现,其次数最多。如第五十四回“击鼓传梅”:

(贾母)便命响鼓。那女先儿们皆是惯的,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惊马之乱驰,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其鼓声慢,传梅亦慢,鼓声疾,传梅亦疾。

      这段描写可谓展示了“鼓”的多种乐韵——“残漏之滴”令人轻松惬意;“惊马之乱驰”让人深感气势磅礴;“如疾电之光而忽暗”展示了鼓的音色变化多端。

      中国的鼓有着悠久的历史,鼓被尊为八音领袖,无论在征战、祭祖、祭神、婚丧嫁娶等活动中都要使用鼓。所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鼓被视为一种神器。

(三)《红楼梦》中的仪式音乐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与“乐”是密不可分的。“礼乐相须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仪式音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红楼梦》中我们能看到四类仪式音乐:

     ①祭祖仪式音乐

     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祭祀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这源于“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天人合一的“天”有两层含义:一为“自然之天”,这种思想跟中国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崇拜,或者说天地崇拜建立起了联系。古代哲学认为“惟天地万物之母”(《尚书》)。第二层意思是“天命之天”,也就是祖先崇拜。在中国的原始部落中,每一个部落都认为自己的祖先特别是那些对部落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祖先,去世后就会在天上监视、保佑着他们的子孙,所以人们就非常崇拜自己的祖先,认为他们能够时时处处保护自己。这种思想一直延续了下来,甚至在现代。所以祭祖就成了古代礼制中的大事。在统治者眼中,祭祖是维系社会稳定,强化血缘认同,序尊卑,明伦理的重要手段。

     《红楼梦》第53回极为详尽地描述了贾府祭祖的情况:

这一条街上,东一边合面设列着宁国公的仪仗执事乐器,西一边合面设列着荣国公的仪仗执事乐器……青衣乐凑,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尊酒,礼毕,乐止,退出……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

      这里“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和“青衣乐凑”共同构成了仪式的“音声环境”,营造了一个神圣的仪式氛围,是仪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丧葬仪式音乐

丧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严肃的重大礼节。孟子说:“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厚死崇丧”已成为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风尚。《礼记》里面曾诠释了它的意义,比如守丧要守三年,为什么?因为从父母生你下来到你能够相对独立活动,这个时间要三年,所以你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就应该守丧三年。孔子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说我们要非常慎重地对待人的死亡,并且不断地去思念他,这样民风才能归于纯朴。其实深层次的含义是要教人不忘报恩,所以我们常常讲,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报恩的话,大概就不能算是一个人了。知恩报恩是人的一个最基本的品行,丧礼里面实际上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体现了一种对父母的知恩报恩。历史到了汉代,统治者将儒家的这一思想政治化,举孝廉更是把孝道推行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红楼梦》中丧葬仪式音乐描写得最为详尽的应该是秦氏葬礼,其仪式音乐阵容非常庞大,首先“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参与仪式的僧道总计307人,分别在大厅、天香楼、灵堂三处做法事,举行拜大悲忏,打解冤洗业醮,按七作好事。仪式持续49天,另外还在会芳园临街大门外“鼓乐厅”里设青衣乐队按时奏乐……

       对于秦可卿的丧葬仪式音乐环境,孟凡玉先生把它分为七段:

       其一:

      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外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

      其二:

      会芳园临街大门洞开,旋在两边起了鼓乐厅,两班青衣按时凑乐,一队队执事摆的刀斩斧齐。

       其三:

      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阎君,拘都鬼,筵请地藏王,开金桥,引幢幡,那道士们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禅僧们行香,放焰口,拜水忏,又有十三众尼僧,搭绣衣,靸红鞋,在灵前默诵接引诸咒,十分热闹。

      其四:

       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伺候烧纸。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忙接声嚎哭。

       其五:

       这日伴宿之夕,里面两班小戏并耍百戏的与亲朋堂客伴宿。

       其六:

       十来顶大轿,三四十小轿,连家下大小车辆,不下百余十乘。连前面各色执事,陈设,白耍,浩浩荡荡,一带摆三四里远。走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凑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北静郡王)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

      其七:

      走不多时,仍又跟上大殡了。早有前面法鼓金铙,幢幡宝盖:铁槛寺接灵众僧齐至。少时到入寺中,另演佛事,重设香坛。安灵于内殿偏室之中……

      孟凡玉先生指出:从整体上看,这里的丧葬仪式既用到了宗教性的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也用到了世俗性的鼓吹乐、戏曲和百戏,还出现了王公的仪仗卤薄性的“鸣锣张伞”的仪式音乐。分析以上七段涉及音乐的描写,可以把这场丧礼中的音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用于超度亡灵的佛教音乐,包括拜大悲忏、放焰口、拜水忏、诵接引咒等。

(2)用于超度亡灵的道教音乐,包括打四十九日解冤业醮等。

(3)用于接待亲朋的民间俗乐,包括戏曲、杂耍等(两班小戏并耍百戏的)。

(4)用于传递信号的音乐:举哀时“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凑”,众人“接声嚎哭”。

(5)用于一般程序的鼓乐:会芳园临街大门两边起了“鼓乐厅”,两班青衣按时凑乐。

(6)用于祭祀死者的音乐: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乐凑乐,俱是各家路祭。

(7)用于卤薄执事的音乐: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

(8)寺庙里的常规音乐:法鼓金烧,幢幡宝盖。

从秦可卿的丧葬仪式音乐中我们可以看出,仪式中的音乐活动不仅仅有娱乐功能,更重要的是社会功能。张振涛先生认为丧葬仪式中的音乐可以分为性质不同的两种类型:一是与死者相关的,二是与活人相关的。葬礼不仅体现着对死者的怀念与追穆,更重要的是在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区中,发挥着确立死者地位、平衡乡族关系、稳定邻里秩序等功能的重要仪式。

       ③庆贺仪式音乐

      《红楼梦》中贺庆仪式音乐是最常见的一种音乐形式。例如婚嫁、生日、过节、升迁等都会用到贺庆仪式音乐。就贺庆仪式音乐形式来说,不外乎“演戏”、“听音乐”、“看杂耍”等等,只要热闹就可以。

       孟凡玉先生研究说:《红楼梦》中出现的贺庆音乐可以分成戏曲、曲艺、乐器几种类型。戏曲出现了昆、弋诸腔,曲艺出现了说书和打莲花落,乐器出现了合奏、独凑等等。这些情况的描写和清代乾隆年间的音乐艺术发展情况是吻合的,是当时社会音乐艺术的真实写照。

从贺庆仪式的演出方式、演出曲目来看,其风格特点是十分鲜明的,那就是强烈的娱乐色彩,这一点和格兰姆斯所说的“庆典多半是

‘游戏性的’,庆典的特征是玩耍性的、游戏性的、审美性的”完全一致。

       ④驱邪仪式音乐

     “驱邪”是源于古代巫术。以现代科学角度来说是一种宗教法事。“鬼怪”之说不只是在我国,在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所“流传”,“鬼怪”在凡人眼中是祸国殃民的“邪恶势力”所以就有了捉鬼、驱鬼的法事。巫师在传说中是可以沟通人、神的特殊人物,他们大多通天文,知地理,能歌善舞。在远古其地位是非常显赫的,像“驱邪”这样的大事便由他们承担。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并没有涉及到“驱邪仪式”的音乐,而是在后四十回的第102回里有一段生动的驱邪仪式:

     贾赦没法,只得请道士到园作法事驱邪逐妖。择吉日先在省亲正殿上铺排起坛场,上供三清圣像,旁设二十八宿并马、赵、温、周四大将,下排三十六天将图像。香花灯烛设满一堂,钟鼓法器排两边,插着五方旗号。道纪司派定四十九位道众的执事,净了一天的坛。三位法官行香取水毕,然后擂起法鼓,法师们俱戴上七星冠,披上九宫八卦的法衣,踏着登云履,手执牙笏,便拜表请圣。又念了一天的消灾驱邪接福的《洞元经》,以后便出榜召将。榜上大书“太乙混元上清三境灵宝符录演教大法师行文敕令本境诸神到坛听用”……只见小道士们将旗幡举起,按定五方站住,伺候法师号令。三位法师,一位手提宝剑拿着法水,一位捧着七星皂旗,一位举着桃木打妖鞭,立在坛前。只听法器一停,上头令牌三下,口中念念有词,那五方旗便团团散布。法师下坛,叫本家领着到各处楼阁殿亭房廊屋舍山崖水畔洒了法水,将剑指画了一回,回来连击牌令,将七星旗祭起,众道士将旗幡一聚,接下打怪鞭望空打了三下。本家众人都道拿住妖怪,争着要看,及到跟前,并不见有什么形响。只见法师叫众道士拿取瓶罐,将妖收下,加上封条。法师朱笔书符收禁,令人带回在本观塔下镇住,一面撤坛谢将。

    在上段描写中,许多“法术”至今还保留了下来,溶入到了民俗和道教仪式当中。“驱邪”仪式本身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而它的功效在于给人“心理安慰”,以达到内心“降妖除魔”的目的。

(四)《红楼梦》中的音乐术语和音乐典故

       所谓“术语”是一门学科中的专业词语,是以极为精炼的,用词汇表达出的科学概念,而且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典故则是语言中所隐含的古代故事,往往和一件著名的事件想关联。所以音乐典故则专指和音乐相关的著名故事。它们是文化的积淀和民族精华的浓缩。

孟凡玉先生曾总结归纳过《红楼梦》中的音乐术语和音乐典故,我们摘录一二:

南北九宫之限:宫,即宫调,中国戏曲、音乐术语。舞台上常用五宫四调,习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即: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中吕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北曲宫调要求非常严苛,要“一宫到底”,即一套曲子限用一个宫调,这是与联曲体音乐结构在调性上需要统一相关的。南曲在套曲中虽不限于一宫调,也要求不同宫调必须在笛色上相同或相通。演员唱曲,必须遵循此类宫调的限制。

张良吹箫:音乐典故,《红楼梦》第51回有“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诗句。这个音乐典故和一场战争有关。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传说当汉军项羽困于彭城九里山下时,张良命士兵做了一只特大的风筝,悬挂上箩筐,人坐筐中,吹奏楚歌,其调哀婉悲凉,楚兵听了军心涣散,不战自溃。张良凭借一支洞箫吹起哀婉的楚调,竟致楚军倾刻瓦解,是流传非常广泛的音乐佳话。摘自马经义的《中国红学概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