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脂砚斋就是作者曹雪芹

(2015-09-23 21:52:22)
标签:

脂砚斋

曹雪芹

批语

阿呆

作者

分类: 红楼文化

脂砚斋就是作者曹雪芹,其根据是:

一、第四十五回黛玉与婆子对话,有一夹批:“几句闲话,将潭潭大宅夜间所有之事描写一尽。虽偌大一园,且值秋冬之夜,岂不寥落哉?今用老妪数语,更写得每夜深人定之后,各处灯光灿烂、人烟簇集,柳陌之巷中,或提灯同酒,或寒月烹茶者,竟仍有络绎人迹不绝,不但不见寥落,且觉更胜于日间繁华矣。此是大宅妙景,不可不写出。又伏下后文,且又衬出后文之冷落。此闲话中写出,正是不写之写也。脂砚斋评”。

以上指出写作手法的脂批有很多,提到的具体写作手法有: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伏脉千里、横云断岭、云罩峰尖、偷渡金针、春秋字法、拆字法、避难法、避俗套法、避繁文法、错综法、三五聚散法、不写之写法、千手千眼法、未扬先抑法、倒卷帘法等等大约四十余种。

本人认为这些阐释写作手法的基本都是夹批,它们应来自于创作与抄写的过程。从语气与概括方式及都未纪年的习惯来看,应出自一人手笔。能道出书中这么多写作手法,又不是书成后细读细品中冥思而成,非作者安能为?

第四十八回有一条夹批:“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然阿呆兄又如何方可远行?曰名,不可;利,不可;无事,不可;必得万人想不到,自己忽发一机之事方可。因此思及之一字及呆素所误者,故借情误二字生出一事,使阿呆游艺之志已坚,则菱卿入园之隙方妥。回思因欲香菱入园,是写阿呆情误,因欲阿呆情误,先写一赖尚荣,实委婉严密之甚也。脂砚斋评。”

这条批语极其重要,以往红学家没有关注到,它是说明脂砚斋署名乃曹雪芹的铁证之一。从这条批语可读出如下信息:一是它表明作者为安排香菱入住大观园很纠结,凭香菱的根基、容貌、端雅、贤惠完全有资格入园的,但作者找不到机会;二是“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说明作者为安排香菱入园是费了很大心机的,是有步骤的。三是作者为薛蟠寻找远行的缘由又费尽心机,不是随随便便打发他远行的,而是要让他“忽发一机事方可”,所以才构划出薛蟠因“情误”挨打的情节;四是作者考虑到直接写阿呆因“情误”挨打是不妥的,要由赖尚荣引出。这条批语完全道出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与对情节安排的深思熟虑。

俞平伯说过“作者著书心理,旁人怎能得知?”除了曹雪芹,还能是谁?

、第四十八回写香菱梦中写诗,有一条夹批:“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作此一大梦也。脂砚斋。”

这条批语道出了非常重要的信息:“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红楼梦》里最令人心旷神怡的梦是游太虚幻境,但并未有脂批说它来自《风月宝鉴》。《风月宝鉴》为曹雪芹的旧作,深知这个底里的只有曹雪芹本人。再就是“今作诗也是梦,余今批评亦在梦中”表明,小说中做诗的人与现实里做批的人都在梦中,世上有这样的奇事吗?两者惟为作者一人耳!

、脂批中有不少牵涉到全书结构和寓意的特点,除作者外别人是不可能批出的。例如:第一回 “无材补天,幻形人世”处有脂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这样的话当然是作者自己说的。讲到青埂峰下顽石时,就有一系列脂批,表明“青埂”实为“情根”,“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高十二丈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照应副十二钗,三万六千五百块照应周天之数”, 这样的解法是只有作者解得出。第五回在警幻仙子说到有“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时,批道:“点题。盖作者自云所历不过红楼一梦耳。”

脂批对书中隐词廋语、难文僻字、人名谐音、典故渊源与故事情节,做出注解与说明,也非作者所能为。第四回门子对贾雨村说的“护官符”,每句下皆有详注,无注便不可懂,“元迎探惜”实为“原应叹息”,这样的深意只有作者才知。《芙蓉诔》的注解批语有33条,且都是夹批,没有这些批语,旁人无法读出繁复典故中的深意。根据第一回脂批:“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可判断《芙蓉诔》出自曹雪芹之手。再庚辰本第十八回有夹批:“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己卯本十九回有夹批:“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而《红楼梦》正文并未有暗示“情榜”的引文,且己卯年、庚辰年《红楼梦》尚只有前八十回,至通版一百二十回本也没有“情榜”。那么道出情榜秘密者,唯有作者。

甲戍本第一回有单独一行:“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谁能决定书名?只有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脂砚斋同步进行了五次评点。曹雪芹生前历次抄本都叫《石头记》,他死后,《石头记》被改名《红楼梦》。因此,脂砚斋就是作者曹雪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