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可卿死后,神秘的“贾蓉之妻”

(2015-05-18 14:33:40)
标签:

情感

贾蓉

贾母

尤氏

秦可卿

分类: 红楼文化

 根据我们的研究,曹雪芹写作《石头记》有一个很长的过程。最早是《风月宝鉴》。这部书尚没有分出章回,主要内容是隐写了毒杀雍正帝一事。后来曹雪芹在《风月宝鉴》基础上,又将竺香玉进宫后先后做公主、郡主的陪读、皇贵妃、皇后的经历作了大量补充,扩展成为110回《红楼梦》小说。乾隆十六年,正在广慧庵带发修行的竺香玉皇太后死于非命,于是曹家遭到第二次被抄没。与此同时,乾隆皇帝并谕旨,不仅不允许在她的陵园上建筑任何的地面建筑,而且不允许为给她立碑。继而,又谕令将竺香玉的名字及事迹从玉牒、历史档案、历史资料给予彻底删毁、篡改。正是这个原因,曹雪芹决心将竺香玉死后的情况也补充进书中。曹雪芹为了使善于思考的读者能够从小说中了解到隐于该书背面的历史,便将《红楼梦》的后30回砍掉,不仅将后30回的内容添加进前80回中,并增加了新的内容,添加了大量脂批,将书定名为《石头记》——意这部书犹如一座硕大无比的巨碑,碑文便是竺香玉皇后的传记。

了解了曹雪芹写作《石头记》过程,也就会清楚:《石头记》开篇不久,刚刚第十五回,蓉妻秦可卿便不幸早死、为她进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这些情节实际上都是在从《红楼梦》到《石头记》形成过程中,补充而进的。只要仔细研究秦可卿的形象、室内装饰、送葬规模,便会发现,规格之高,只有皇太后才可能享有。比如秦可卿死后,东西南北四路王爷,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的贵族都来追悼,如果秦可卿只是一般贵族的孙媳——这种现象绝不可能出现。

至于作者为什么将竺香玉之死隐写在贾蓉妻子秦可卿的身上,并将竺香玉死后的的送葬等活动隐写为贾蓉妻子秦可卿死后的送葬,是由于小说中的贾蓉与历史上的雍正都是第五代的缘故。请看下面两张图表。

清朝前五代的概况:第一代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天命;第二代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崇德;第三代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第四代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第五代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

宁国府的前五代:第一代宁国公、 第二代; 贾代化;第三代 贾敬次子,好道;长子是贾敷;第四代 贾珍贾敬的独子;第五代 贾蓉 贾珍的独子。

 

《石头记》中以“第五代”将历史上的雍正,与宁国府的贾蓉绾系起来,使贾蓉得以隐写历史上雍正,贾蓉妻子秦可卿得以隐写历史上雍正的皇后——竺香玉。曹雪芹为了使读者能够领会自己的意图,在第二回“这位珍爷倒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处,甲戌本有侧批曰:“至蓉,五代。”目的是使读者意识到,贾蓉隐写着历史上清代皇帝的第五代。

《石头记》有正反两面。从小说角度看,贾蓉有自己的妻子——在百十回的《红楼梦》中已描写得十分清楚。后来这部分内容照旧保留下来——这就是第五十回以后贾蓉之妻的形象。她与秦可卿完全不同。这个“蓉妻”一举一动都非常符合自己小说中的身份。

比如,第五十三回,祭宗祠前后贾蓉之妻又出现了,书中写道:

且说贾珍开了宗祠,看人打扫……。这日宁府中尤氏,正起来同贾蓉之妻,打点送贾母这边的针线礼物……

接着书中写道:

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蓉之妻回避了。

从“贾蓉之妻回避”可以看出她与公公的关系,非常符合中国道德传统。

同回,贾府在祭祀之后,贾母来到“尤氏上房内”,大家先按一定规矩坐定,之后蓉妻捧茶给众人:

故下面方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位,再下便是尤氏、李纨、凤姐、贾蓉之妻。

尤氏用茶盘亲自捧茶与贾母,蓉妻捧与众老祖母,然后尤氏又捧与邢夫人等,蓉妻又捧与众姊妹。

贾蓉妻子先用茶盘捧茶与“众老祖母”,“然后尤氏又捧与邢夫人等”,之后“又捧与众姊妹”,这很合乎她的身份。

第五十四回,在庆元宵节时,宝玉给每个人斟酒,但特别提到贾蓉之妻除外:

于是宝玉将里面斟完,只除贾蓉之妻是丫环们斟了,然后出至廊上,又与贾珍等斟了一巡。坐了一会,方进来仍归旧坐。

贾蓉之妻是宝玉的侄媳妇,当然不为她斟酒,而由丫环们斟。作者在处理辈份关系时,考虑得非常周到。

三更以后,又重新排了座位,书中写道:

贾母便说:“这却不要拘礼,只听我分派你们就坐才好。”说着便让薛、李二位正面上坐,自己西向坐了,叫宝琴、黛玉、湘云三人皆紧依左右坐下,向宝玉说:“你挨着你太太。”于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中夹着宝玉,宝钗等姊妹在西边,挨次下去便是娄氏带着贾菌,尤氏、李纨夹着贾兰,下面横头便是贾蓉之妻。

“下面横头便是贾蓉之妻”,说明即便是座位,也要体现她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地位。贾蓉在这个大家庭中,是重孙子辈,作为他的妻子,在贾府女眷中辈份最小,地位最低。

贾母与贾蓉媳妇的关系是这样叙述的:

这里贾母笑道:“我正想着虽然这些人取乐,竟无一对双全的,就忘了蓉儿了。这可全了,蓉儿就和你媳妇坐在一处,倒也团圆了。”

当下贾蓉夫妻二人捧酒斟了一巡,凤姐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

贾母作为长辈很高兴看到贾蓉夫妇坐在一起,说:“蓉儿就和你媳妇坐在一处,倒也团圆了。”而“当下贾蓉夫妻二人捧酒斟了一巡”的描述,也表明:贾蓉妻子在节日宴饮上,与丈夫一起为长辈斟酒,很符合重孙媳妇的身份。

第五十八、五十九回,因老太妃薨逝,“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又须“送灵一月方回”,贾母等也将前往,在这里写道:

临日,贾母带着蓉妻坐二乘驮轿,王夫人在后只坐一乘驮轿,贾珍骑马率领众家丁围护。

“贾母带着蓉妻坐二乘驮轿”,这就是说贾蓉妻子也陪同贾母去送灵了。她的这种作法也很符合她的身份。

第七十五回,尤氏到荣国府,陪同贾母过中秋节,到起更时才回到宁国府,这时:

贾蓉之妻带家下众媳妇、丫头们,也都来秉烛接了出来。

贾蓉之妻,等婆婆一回家,便立即出来迎接,很像一个大户人家的媳妇。

第二天一早,尤氏在去荣国府前,贾蓉之妻先陪她吃完早饭:

说话之间,贾蓉之妻也梳妆了来见过。少时,摆上饭,尤氏在上,贾蓉之妻在下陪。婆媳二人吃毕,尤氏便换了衣服,仍过荣府,至晚方回。

第七十六回,尤氏与贾蓉媳妇陪同贾母过中秋节,当邢氏告辞回去时,书中写道:

贾母听说,笑道:“这话很是,我倒也忘了孝未满。可怜你公公转眼已是二年多了,可是我倒忘了,该罚我一大杯。既这样,你就率性别去,陪着我罢。你叫蓉儿媳妇,他就顺便回去罢。”尤氏说了。蓉妻答应着,送出邢夫人,一同至大门,各自上车回去。不在话下。

贾蓉的妻子退席,是经贾母发话后,才去的。而且她在回家前,先“送出邢夫人”,非常合乎礼节。

从书中对贾蓉妻子的上述描述看,不论贾蓉,还是妻子,均礼数周全,十分符合自己的身份。霍国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