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女先儿”是“”弹词“”艺人
(2015-05-16 14:59:53)
标签:
文化弹词女先儿《红楼梦》琵琶 |
分类: 红楼文化 |
“女先儿”做为女艺人的形象多次出现在《红楼梦》中,是《红楼梦》各种重大场合不可或缺的角色。“先儿” 是“先生”的俗称。但“女先儿”究竟是怎么回事,“女先儿”所表演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却是众说纷纭,甚至“女先儿”为说鼓书女艺人的说法占了统治地位,因为曹雪芹在北京,人们自然的就把这女艺人和北京的鼓书联系到了一起。笔者本文就是要从文本分析入手,揭开蒙在“女先儿”头上的神秘面纱。
先看“女先儿”的几次出场:
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手握大把银子的尤氏在大送人情的情况下还能把凤姐的生日办得轰轰烈烈。喝酒听戏那是免不了的,此外,还请来了说书人:“园中人都打听得尤氏办得十分热闹不但有戏连耍百戏并说书的男女先儿全有 。”
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贾府元宵夜宴,听完戏的贾母意犹未尽,“一时歇了戏便有婆子带了两个门下常走的女先生儿进来放两张杌子在那一边命他坐了将弦子琵琶递过去。”两个女先生说了一出新戏《凤求鸾》却被贾母一通“掰谎”,中断了演出。
从这两段描写,把“女先儿”说成“说书人”似乎不无不可,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第六十二回作者对“女先儿”的表演形式的明确定位。
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宝玉四人生日宴会,由于国丧期间“禁止音乐”,家里的戏班子刚刚解散,只好请来了女先助兴:“两个女先儿要弹词上寿,众人都说:‘我们没人要听那些野话,你厅上去说给姨太太解闷儿去罢。’”
注意了,“女先儿”是来“弹词”的而不是说书的。
何为弹词? 弹词是明清两代民间很流行的集说、唱、弹于一体的一种曲艺形式。弹词亦称“南词”主要流行于南方,用琵琶、三弦伴奏,在说唱艺术方面,唐有变文,宋有陶真,元明有词话,弹词便是从这一系列中脱化而成。明末清初时弹词在北方也偶有出现,但很快就演化成了北方独特的鼓词,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弹词所用的乐器为琵琶和三弦,而鼓词则是用鼓和板击节的说唱曲艺形式。大约自乾隆年间弹词流行的地区已逐渐缩小于江苏、浙江等江南一带,地域文化的特征也愈来愈明显。
前面所说的说书正是弹词中说的部分,五十回两个“女先儿”说书所用乐器“弦子琵琶”也证明了“女先儿”表演的是“弹词”而非“鼓词”。
“女先儿”演唱“弹词”屡屡出现在《红楼梦》中,可以说是书中的艺术形式。曹雪芹从小就受到了江南文化的熏陶,在他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之后,却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过家乡文化,所以在他用毕生心血铸就的鸿篇巨著中,溶入了江南文化的精髓,从三生石到西溪;吃茄鲞,品螃蟹;赏桂花,咏菊花;玩斗草,采莲藕。细腻的江南文化犹如小桥流水一样迷人。
《红楼梦》中最早出现“弹词”二字在第十二出,凤姐在东府点戏,点了一出“弹词”,这出戏,是安史之乱发生后,宫廷乐师李龟年拿着一把琵琶到处流浪,走到哪就把“弹词”唱到哪:
“剑门关尘蒙了凤辇鸾舆,马嵬坡血污了天姿国色。江南路哭杀了瘦骨穷骸。”“赤紧的倚了御床,博得个月夜花朝同受享。”
我们再来审视一下“弹词”这出戏的本身,你会发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弹词作为一作艺术形式,正式确立起来是明朝的事,在唐朝根本就没有弹词这种艺术形式,在唐朝的相关记载和文学作品,还有没有关于“弹词”方面的描写。但透过看似不合理的地方,我们依稀看到了一个浪漫主义的文学大师不拘一格的创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