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运用俗语的成就

(2014-11-29 21:00:57)
标签:

文化

俗语

《红楼梦》

民间谚语

曹雪芹

分类: 红楼文化

 《红楼梦》中的俗语是指谣谚、古话、格言、成语、歇后语等,它凝练、深刻、深含哲理,是一种压缩性的语言,言简意丰,耐人寻味;它具有通俗性和流传性的特点。《红楼梦》的作者对俗语的运用是极为重视的,全书中共有三百多条俗语,大都用得精妙传神。

  陈雨《〈红楼梦〉中成语的运用》举例论证了曹雪芹“匠心妙手”运用成语的功夫,他认为:“这些成语的运用,对人物的刻画,语言的生动,都有很大的好处。”

 何仲英《〈红楼梦〉的歇后语从两方面论证了《红楼梦》中歇后语的独特风格:

“第一,《红楼梦》选材适宜,力求形式和内容的一致,绝没有庸俗粗糙或者偏僻难懂的歇后语。”“第二,《红楼梦》的歇后语善于变化,不拘一格,要怎样说得好就怎样说。不因袭、也不捏造。不浅露、也不含糊。它的一切构成规律,总求符合于民族语言的传统性,而又不可捉摸,极变化之能事,具有创造性和独特的风格。”他总结《红楼梦》歇后语有以下几种形式:只有比方,没有说明;先比方,后说明;先说明,后比方;下半截比方解释上半截比方;几个歇后语连用,或者跟别的俗语混合用。他说:“作者歇后语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由于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这是作者的风格和个性的表现。”

 腾云《〈红楼梦〉文学语言论》认为曹雪芹将生活中的方言词、俗语词、社会习惯语、俗语等予以文学化所达到的成就在于:首先,作者将大量的非文学词汇“驯化”为文学词汇,又输入了不包括在已有的书面文学语言之内的新的词汇,从而丰富了我们的文学词汇。其次,曹雪芹利用、改造成语、谚语、俗语、行业语、阶级同行语、隐语、粗俗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利用这些词语深广的社会含义,即加强、提高这些词语的思想性;一是利用这些词语为塑造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服务,即发挥、提高这些词语的文学性。另一方面,《红楼梦》中的俗语等,具有较高修辞格的意义,成为塑造性格的手段。

 周中明《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谈〈红楼梦〉中对俗语的运用说:“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民间俗语来增强文学语言的表现力,这是人们屡见不鲜的。然而,却很难得有像《红楼梦》这样,把民间俗语广泛运用到正确观察和反映社会生活,构思和组织作品的故事情节,揭示和体现作品重大的政治倾向,刻画和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格,使民间俗语成为艺术皇冠上的灿烂的明珠。”

  高国藩的《〈红楼梦〉中的民间谚语,将《红楼梦》中二三百条谚语从形式上分为了十大类,他认为:“《红楼梦》中所选择的谚语内容上的特点就是在简短的语句中包含了深广的意义,它们都是清代民间谚语中的精华部分。”他将《红楼梦》中民间谚语的艺术性概括为四个特点,即:语言的整齐性;形式的多变性;音韵的和谐性;形象的丰富性。他举例论述了《红楼梦》谚语的五个艺术表现方法:比喻;对偶;矛盾;对比;反衬。他认为《红楼梦》中民间谚语的思想性表现在鲜明的民族性,鲜明的斗争性,鲜明的婚姻问题的特色,鲜明的倾向性。他还讨论了《红楼梦》中运用民间谚语的特点,第一,曹雪芹对民间谚语作过精细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每条谚语只用一次,只有几条谚语是重复使用的;第二,集中运用民间谚语,对不同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运用不同的谚语;第三,曹雪芹所掌握的民间谚语比高鹗所掌握的民间谚语多得多;第四,《红楼梦》在注解和批语中储有清代民间谚语的宝藏。

  林文山《要点在于本色——从〈红楼梦〉说到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一文认为,《红楼梦》在引用俗语方面总的说来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也有个别地方似乎堆砌过分。以尤三姐骂贾珍、贾琏的那段话为例,他说“堆砌那么些谚语、歇后语,倒不如少用几个更见明朗。用‘偷的锣儿’来比尤二姐,也不像一个妹妹的口吻。看来,要点也在于恰如其分”。

  宋德胤《〈红楼梦〉俗语论认为:“曹雪芹就是这样匠心独运地把这些闪光的俗语熔铸到《红楼梦》中,用来刻画人物,展开情节,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深化作品的主题。”一、在塑造人物方面,“当作者让他们在读者面前活动起来的时候,往往用最经济最概括的笔墨,恰到好处地用一句或几句俗语,便把人物的个性和灵魂给勾勒出来了”,尤三姐性格的刻画便是成功的一例。“《红楼梦》中用俗语来刻画人物,不仅是让人物自己说出极有个性的俗语来,还表现在由第三者客观的评述上。”兴儿评论凤姐的俗语真是一语破的,入木三分。二、在展开情节方面,他以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俗语、抄检大观园时探春的口中的俗语以及秦可卿给凤姐托梦的俗语,论证“俗语是含义尤深的。曹雪芹在安排情节时,他用这深含哲理的俗语来统摄全局,这就引导和预示了情节的展开,使全书形成了完整的艺术整体。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曹雪芹就是在这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刻画他笔下的人物的。这样,用俗语来预示和安排情节、展开情节,无疑是增加了作品的广度和深度,为人物性格的完善提供了条件。在曲折生动的情节中,俗语是起了特殊的作用的”。三、在深化主题方面,“曹雪芹深谙俗语的深刻性。在他把俗语融入《红楼梦》中时,有意地用俗语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钟必琴《〈红楼梦〉运用俗语刻画人物的艺术》认为《红楼梦》运用俗语,既丰富又精彩,俗语的运用,符合特定的生活情景和不同人物的身份及性格特色。俗语跟特定的生活内容和特定的人物性格,已融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在人物描写上,《红楼梦》运用俗语已经达到了性格化的高度。”

 钟必琴《论〈红楼梦〉对俗语的熔铸和提炼认为:“《红楼梦》运用俗语来刻画人物、发展情节、表现主题,达到了很高的思想艺术水平。”“《红楼梦》运用俗语的艺术,不只是一般地表现在选择恰当、使用准确、富于生活内涵上,而且还表现在作者对俗语进行精心的熔铸和提炼上。”《红楼梦》对俗语的熔铸和提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改动字词;二、改变句型或语气;三、改变句式;四、相似或相同俗语的不同运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