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小品演员刘姥姥“谐”中有侠
(2014-11-12 10:50:03)
标签:
娱乐刘姥姥巧姐凤姐《红楼梦》 |
分类: 红楼文化 |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大明星、小品王。她的表演远远胜过赵本山。因为赵本山的小品需要策划、编剧、导演,还要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刘姥姥的小品却是即兴发挥。她既是编剧,又是导演,还是主演,没有时间背台词。她的谐谑不是艺术而是生活本身,或者说,她的生活本身即是艺术。所以,大凡读过《红楼梦》的人,没有谁不会记住刘姥姥。
可是在红学家们批评《红楼梦》的时候,对刘姥姥的理解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有人看到的是刘姥姥的辛酸,说她为了讨好贾母,能从贾家借点钱回家度日,连尊严都不要了;有人看到的是凤姐调戏刘姥姥,不想反被刘姥姥所戏弄,姥姥实在是位高人;还有的人从刘姥姥能够从贾家得到资助一事,引发出公关理论,说白了就是如何吃小亏占大便宜。这些说法的是与非我们暂且不论,只是就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来分析,以上的评论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读胡文彬的《红楼梦人物谈》,其中有《大火烧了毛毛虫——刘姥姥之“谐”》一文,作者抓住一个“谐”字展开对刘姥姥的分析,可以说深得《红楼》三昧。在我看来,写小说与演戏有许多相通之处,生旦净末丑,不能偏废,然而小白脸的生,未必都是好人,鼻子上涂了白粉的三花脸也未必是坏人;故事紧锣密鼓地演进,吊足读者和观众的胃口固然重要,但是调整故事节奏,把紧张变得轻松舒缓也是完全必要的。
《红楼梦》中刘姥姥的表演就像戏曲中的插科打诨,是紧张中的轻松、严肃中的谐谑,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大雅中的大俗。生活的本来面貌如此,小说也应当如此。
但是刘姥姥却不是一个玩偶。《红楼梦》对这位喜剧演员绝对没有贬低的意思,毋宁说还充满敬意。因为刘姥姥的故事除了她谐谑的一面之外,还有侠义的一面,这就是凤姐死后,她拯救巧姐的事迹。原来凤姐死后,贾环、贾芸、王仁、邢大舅等人便谋划将巧姐卖给他人作婢女,却谎言给一个外藩做偏房。平儿和王夫人明知是计,却没有办法搭救巧姐。此时恰巧刘姥姥来了,她凭着自己的历练、胆量和谋略,将巧姐救出贾府,藏匿到了农村,才使巧姐幸免于难。
应该指出的是,刘姥姥搭救巧姐,有其对凤姐报恩的一面,也有其受凤姐临终“托孤”的一面,我想更多的还是她的“见义勇为”。从凤姐“托孤”来分析,实际轮不到刘姥姥。此时凤姐虽然自己已经感到不久于人世,但还有贾琏,还有平儿,还有邢夫人、王夫人,都是对巧姐负有监护责任的人。虽说刘姥姥也是巧姐的“干妈”,但“干妈”不过是一个“荣誉称号”,从亲缘关系上说,怎么也不该由刘姥姥来承担如此重任,可是凤姐却偏偏看重了刘姥姥。这乍看起来有些不合情理,但这正是作者对刘姥姥有大期望之处。反过来,却又是贾环、贾芸、王仁、邢大舅等巧姐的至亲骨肉要算计巧姐。我们可以想象作者一定是心头滴着血泪写出如此情节。从这个意义上来品评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她就不是一般的高大,而是可以上升到“大救星”的高度了。她没有武功,但却有侠肝义胆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