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寄生草”曲及“参禅偈”诗词解读

标签:
宝玉寄生草贾宝玉黛玉思想 |
分类: 红楼文化 |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宝钗生日,贾母叫她点戏,她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又叫《山门》、《醉打山门》),并向宝玉推荐其中这一支“寄生草”曲子。宝玉听了,喜得拍膝叫绝。这是剧中人鲁智深英雄无奈,离开赵员外家,去五台山时,唱的一支曲子。
一、【《山门》中“寄生草”曲】
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注释:
1、“漫搵”二句——说自己英雄末路,转徙避祸。漫,聊、且的意思。搵,揩拭。处士,古时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这里当指智真长老的兄弟七宝村的赵员外。鲁智深先避难于七宝村,受赵厚待,后因走漏风声,赵又将他转移至五台山。
2、剃度——佛教把落发为僧说作是超度苦难,所以叫剃度。莲台,寺庙中佛像多塑作坐于莲花座台之上。
3、缘法——佛教称遇到能随缘指引入法门者为有缘法。乍,突然。
4、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佛教用以说不受身外之累。
5、“那里讨”几句——意谓独自云游四方,任凭我自由自在,化缘度日,这样的生活向哪里去讨呢?是自得其乐的意思。用苏轼《定风波》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句意。蓑衣笠帽是雨具,细雨如烟叫烟雨,拆配而成“烟蓑雨笠”是修辞用法。俺,我。芒鞋,草鞋。随缘化,随处化缘之意。僧道向人求布施,鼓吹布施的人能与仙佛结缘,所以叫化缘.。
【简评】
《山门》中鲁智深所唱的曲子与宝玉作一偈一曲,都是在现实中“碰壁”之后,想用逃避现实的方法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破坏佛门清规的鲁智深和不遵守严格家教的贾宝玉都不为周围的人们所容,所以,作者以前者作为触发后者“禅机”的诱因。这样,我们看待宝玉的苦恼,也就不应只限于表面所写的儿女纠葛。《参禅偈》中宝玉所作和黛玉所续,既是禅理,也是谶语。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禅宗的宗教哲学对曹雪芹的思想影响之深。
史湘云口快,说出演戏的孩子“倒像林妺妺的模样儿”。宝玉怕黛玉恼,马上使眼色,结果恼了湘云。宝玉忙去解释,又被黛玉听到,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两面受气,觉得庄子的消极无为的思想有道理,联想到自己也如《寄生草》曲中所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十分颓伤,便参究禅理,题了一偈和下面一支《寄生草》曲。第二天黛玉看了,说偈末二句“还末尽善”,便又续了两句。宝钗就引惠能作偈而承师位的故事,说黛玉的偈语方是悟彻,笑宝玉愚钝,以此阻止他参禅。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黛玉续: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注释】
1、你证我证:证,佛教用语,意为证实,佛教中的一个教派,把排除一切世俗观念的真空的思想状态作为人的最高思想境界,一旦达到了这个境界,就算是大彻大悟,得到了佛法,有了佛性。他们认为这种最高精神境界的到达,是靠内心的自我修养和灵性的顿然醒悟来实现的。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他们把心灵醒悟和证实自己确实达到“空”的境界叫做证。
2、是无有证:所达到的“空”的境界,高得不能再高了。
3、斯:这,指示代词。
4、无可云证: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已经“证”了。意为已经到达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而只能意会。云,说,用语言表达。
5、立足境:立足点。境,即达到的最高思想境界。
6、干净:指思想中一无所有,非常纯净。
【译文】
你我都证实自己的思想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通过内心悟彻和意会的途径。
思想空的没有再“证”的余地,
这才算登上了精神境界的高峰。
最精确的语言都无法表达思想的净空,
那便是看一切问题的立足之境。
黛玉续:
若把对待问题的立足点也干脆抛掉,
那才算是思想真正的纯净。
三、【贾宝玉:寄生草·参禅】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
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
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注释】
1、原:根本,本来。
2、伊:第三人称代词。后来用作专指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她”。此处译作“你”。
3、肆行:随心而行,我行我素。
4、茫茫:指人生渺茫。这是消极悲观的虚无主义人生观。着甚——干什么,何用。
5、“纷纷”句:第二十回宝玉对黛玉说:“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胡涂,亦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妺,宝姐姐是两姨姊妺,论亲戚她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她是才来的,岂有个为她疏你的?”
6、碌碌——宝玉体贴姊妹丫头,忙着替别人操心。宝钗取他绰号为“无事忙”。
【译文】
没有我从中调解根本就不会引起你们的意见分歧,
听了他的诉说我又无法理解你的道理。
我最好是摆脱纠葛放步走开任凭你们来往不休地争论。
茫茫的人生我还干什么悲伤、忧愁和欢喜?
乱纷纷的关系怎么还说我分出疏远和亲密?
从前我忙忙碌碌来回劝说为什么倒落下埋怨?
今天我回头想一下真觉得无趣!
【简评】
宝玉、黛玉和宝钗、湘云、袭人之间的矛盾斗争,是初步的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封建思想的斗争。对这种斗争,贾宝玉试图用虚无主义的佛教思想来折中、调和,那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贾宝玉感到无奈、痛苦,于是就想从佛、老思想中寻求解脱。《书贾宝玉续胠箧文后》、《参禅偈》和《寄生草·参禅》就是贾宝玉这种思想斗争的反映。可见,贾宝玉是背负着沉重的佛、老思想的枷锁,走上叛逆封建正统思想的道路的。然而,林黛玉在这场思想斗争中,表现得头脑比贾宝玉更清醒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