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现行本后四十回是谁续的?

(2014-10-25 22:48:38)
标签:

佛学

高鹗

续书

凤姐

《红楼梦》

分类: 红楼文化

    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鹳及程伟元所续,几十年来差不多已经成了定论。但是最近由于考证《红楼梦》的新资料出现了很多,当年的许多“定论”都发生了动摇。高鹗续书之说似乎也要重新考虑与商榷。曾经有人要作翻案文章,可惜并不十分成功。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是不能从后四十回文章好壤来判断,这样的论辩不会有结论的。曹雪芹写的文章不一定都好,也可能有坏的,别人写的文章也不一定就非坏不可。更何况文章好坏的标准本身就难定,甲读者认为好的,乙读者可能认为不好,其中主观成份很大。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二分法的问题,后四十回的作者不是高鹗,也未必就直接可以推论出一定是雪芹原著。要真正廓清这个问题,一定要抛开文章好坏的论辩,独立地拿出客观而具体的证据。

  到现在为止,根据现有的证据,尚不易准确制定后四十回是谁作的。不过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它不是谁作的。第一、后四十回不是雪芹原作。第二、它也决不是高鹗及程伟元所续。现在我依次说明。

 脂评本《石头记》的可靠性是不容怀疑的。雪芹在撰写及历次修正删改此书时,脂砚都曾参予,并提供意见。一直到雪芹死的前几个月脂砚还在评阅《红楼梦》。雪芹究竟写了多少,脂砚一定是都知道的。换言之,雪芹不可能有一部份文稿是未曾让脂砚过目的。现在所发现的各种脂评本虽然都不超过八十回,但是脂砚确曾看过八十回以后的文稿。八十回以后的原稿并非仅有回目,脂砚看过并且记得后回的文字与情节。脂砚在批语中提供了许许多多后回的“伏线”。我们都可以很清楚地从这些伏在线知道雪芹原稿后回中有些什么情节。许多伏线所表示的后回情节与今本后四十回的内容完全不同。这点已经有许多红学前辈举出过,下面我只简要地列举一下,凡是以前有人提过的,我就不再注明评语原文。前人未提到的,则注出原评.

  (1)原稿有一百回。有正本第二回有批:“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两大笔以冒之。……”庚辰本廿五回有批:“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

(2)原稿有“狱神庙五六稿”被遗失,此部份是在全书结尾部份是无疑的,但今本后四十回是连贯的,一点没有不衔接的地方。

 (3)后回有情榜。

  (4)“悬崖撒手”文字——即宝玉出家为僧——雪芹尚未写就去世,但今本却有的。

  (5)宝玉后来贫穷不堪。

 (6)袭人出嫁时,宝玉尚在家,袭人劝宝玉留下麝月。

 (7)惜春不但为尼,而且流落到外面乞食。

  (8)后回有十独吟。

 (9)宝玉有专文追悼黛玉。

 (10)甄宝玉送玉。

 (11)凤姐扫雪拾玉。

 (12)佳蕙被逐。

 (13)甄宝玉也穷为乞丐。

 (14)柳湘莲做了强盗。

 (15)贾琏为了玩女人而与凤姐吵架,终于决裂,凤姐被休。

 (16)凤姐临死有癞和向来“接引”。

 (17)结尾有中秋诗。

 (18)袭人有始有终,与蒋玉函供奉宝玉、宝钗。

 (19)有误窃玉一段。

 (20)贾赦去世:在第七十六回贾母对尤氏说:“可怜你公公转眼已是两年了”一句下有脂批:“不是算贾敬,却是算赦死期也。

 这廿条证据已经足够了,没有人能够一一驳倒这二十条而证明今本后四十回是当时脂砚所读到的《石头记》后回。我们又无法相信雪芹在这部原稿以外,另外写了今本的后四十回。所以今本后四十回不是出于雪芹之手是不成问题的。

  可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同样坚强的理由证明今本后四十回也不是高鹗所续。俞平伯等人以前曾经举出许多条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相矛盾之处,以此来证明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但不幸这许多矛盾却正是反证高鹗不曾续书的铁证。高鹞当时真正只是做了些校对的工作,局部的删改是有的,伹说他续书可绝对是寃枉的。现在我也分别说明如下:

 (一)第一我们要问,如果是高鹳续的后四十回,在他续书的时候,是否看到过这些脂批呢?从程甲本的前八十回来看,这前八十回是一个不带脂批的本子,周汝昌已经列举了许多证明,例如‘男芸跪书一笑”等类的错误。可是从后四十回来看,这部续作却又是看过脂批以后才写出来的。虽然前面引过二十条今本后四十回与雪芹原稿后回不符之处,但是它又有许多地方照应到前八十回的伏线,而且都是些小地方,不是未看过脂批而单单根据正文所揣摸得出的。例如写贾雨村之忘恩负义,后来陷害贾府,甄宝玉后来出场等等。这些都是前八十回正文从未提过,但在脂评中却透漏过的。如果说高鹗、程伟元当时根据的是脂评本续的。那么前面所引的那二十条伏线,写得十分明显,高、程为什么不加以利用?既然想冒充雪芹写续书,就应该尽量利用全部伏线,尽量求其逼真。他们既然可以得到脂评本,难道就敢断定别人不会得到这类的脂评本?难道就不怕别人根据脂评本的这些伏线来揭穿他们“狗尾续貂”的作品吗?这种矛盾是无法解释的。下面我将进一步证明后四十回的作者不但看过脂评,而且深知曹家底细。他之不按照雪芹原稿中的那些伏线写,是表示这个续书者是有立场的,他故意要改写后回的情节,这正是他要续书的动机之一。高鹗与程伟元得到的确是一个没有脂评的前八十回抄本,后来又得到了后四十回续书的稿。他们因为没有读过脂批,只看到前后两部的正文“尚属接榫。,所以认为都是真的,然后作了一点校核删剔的工作,就拿去付印了。这也就是他们为什么在程甲本出版以后不到一年又要改版的原因,因为程甲本出来以后,他们又得到了另一种抄本,而且发现以前很多没有校正过来的矛盾之处,不得不改版重印。

  (二)清朝名女诗画家恽珠,在她的《红香馆诗钞》第四页士有《戏和大观园菊社诗四首》,即《种菊》、《咏菊》、《画菊》和《簪菊》。其韵脚与《红楼梦》中的菊花诗完全相同。这倒没有什么奇怪。但是在第五页又有一题作《分和大观园兰社诗四首》。我们知道《红楼梦》中前八十回中没有兰花诗,后四十回也没有。而且根本就没有兰社这个名词。恽珠的菊花诗与《红楼梦》中的菊花诗完全相合,证明她是有所根据。更何况此处不说“戏合”而直曰《分和大观园兰社诗》,可见不是瞎说,不过我们都没有见过她所合的原诗而已。恽珠诗集中又有《美人杂咏》四首,也与黛玉的《五美吟》相像,这也证明她是有所依据。奇怪的是,在通部《红楼梦》中找不到兰花诗,但是在后四十回中却有四叠《猗兰操》。在第八十六回中秋纹奉了王夫人命给黛玉送来一盆兰花。当时宾玉与黛玉正在讨论琴事,宾玉见了兰花后便说:“妹妹有了兰花就可以做猗兰操了。”到了第八十七回黛玉真就赋成四叠《猗兰操》,然后配上谱子弹琴,下面接着就是妙玉和宝玉路过潇湘馆,在院外听琴一段。四叠《猗兰操》实际上只有三叠是完整的,因为当黛玉刚吟到第四叠琴弦便断了。《猗兰操》的体裁形式与恽珠的四首《兰花诗》完全不同。但是韵脚均又完全符合。现将三叠完整的《猗兰操》与恽珠的兰花诗韵脚比较如下:

  (1)黛玉猗兰操第一叠杨字韵:长、光、茫、凉。

 恽珠  画    兰:翔、芳、香、长、相、茫。

 (2)黛玉猗兰操第二叠侵字韵:深、吟、襟。

 恽珠  簪    兰:新、晨、人、颦、春。

 (3)黛玉猗兰操第三叠:由、忧、投、尤。

 恽珠  兰    梦:稠、头、勾、秀、幽、留。

 由韵脚看来,它们完全相合。这件事绝不能用“巧合”两字来解释。可是黛玉的《猗兰操》与恽珠的《兰花诗》体裁毫不相同,显然恽珠不是“合”的黛玉的琴曲。而且《猗兰操》是黛玉偶然心血来潮所作的,根本与任何诗社无关,更无所谓“兰社”。我认为两者是根据同样的东西而脱胎出来的。恽珠是直接模仿原来形式合成四首诗。《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则是用原来《兰花诗》的韵脚改写成琴曲。现在我的问题倒不是要追究他们的原始依据究竟是什磨。在这里我只想证明高鹗不曾续作后四十回的《红楼梦》。恽珠诗集前面有“铁岭高鹗”的序。这个“铁岭高鹗”一定就是与程伟元出版<<红楼梦》的。铁岭高鶸”无疑。高鹳既然为惮珠诗集写序,当然读过其中的诗。他既然知道惮珠的《分和大观园兰社诗》,那么他就可以根据这个现成的数据在后四十回中添上一段康姐妹结“兰社”咏兰花的诗。为何他反要绕着圈子将兰花诗改体写出一段抚琴听琴的故事?由此可见高鹅不曾续书,他虽然见到惮珠的兰社诗,也无可奈何,因为他只是打算做一些补苴校核的工作,而未敢臆改原文,以免尽掩本来面目。

 (三)俞平伯曾经举出后四十回中巧姐的年龄“暴长暴缩”,认为这是高鹗续书的铁证,高鹗不但想作伪,而且很饭桶,续得这样拙劣。这条例证被许多

研究红学的人所引用过,他们在这一点上都同意俞平伯的看法,认为这是缤书的铁证之一。伹依我看,这一条才真正是高鹗不曾续书的铁证。俞平伯所举出的巧姐年龄之矛盾如下:

   (1)第八十四回:“奶子抱着巧姐儿,用桃红绫子小绵被儿裹着,睑皮发青,眉稍鼻翅,微有动意。”俞平伯说这是婴儿抽筋的样子,不过两三岁。

  (2)第八十八回:“那巧姐儿在凤姐身边学舌……。小儿翠舌也不过三岁。

  (3)第九十二回:“巧姐跟着李妈认了几年字,已有三千多字……跟着刘妈学做针线已会扎花儿,拉锁子了。”至少已是七八岁。

 (4)第一○一回:“巧姐儿哭了,李妈很命的拍了几下,向孩子身上    拧了一把。那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了。”光景也不过三四岁。

  (5)一一七回:“巧姐儿年纪也有十三四岁了。”可以论嫁娶了。

 从这几条来看,年龄确是矛盾,似乎不可置辩。伹问题才不这样简单。我们纫读庚辰本脂评《石头记》,就可以发现雪芹最早写书时,曾写凤姐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巧姐”,小的叫“大姐”。在庚辰本第廿七回中有:

 凤姐等并了巧姐、大姐、香菱……。

 在同本第二十九回中写得更清楚:

  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还有两个丫头。

 这很明显地是一大一小,大的约有五六岁,小的不过周岁多。后来雪芹要改写书中若干情节,而且要把凤姐的女儿与刘姥姥拉上关系,所以改写成凤姐只有一个女儿,原来名叫大姐,后来按刘姥姥的意思,命名为巧姐儿,取其“以毒攻毒”的意思。这是四十二回的事。当时雪芹忘记照应前面,所以在庚辰本中第二十七回、二十九回的文字未改,直到戚序本的时代才被改掉,全部书只剩一个巧姐儿。这种改正恐怕还不是出于雪芹之手,而是后人改的。不过我们知道雪芹最初写凤姐有两个女儿是毫无疑问的。我断定今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仍是依照雪芹最早的写法,为凤姐安排了两个女儿,一大,一小,后四十回的原稿恐怕还是用“巧姐儿”和“大姐儿”两个名字。当这份原稿到了高鹗手中,从他们前八十回抄本中已经找不到凤姐有两个女儿的痕迹,而且四十二回中明说“大姐儿”已改名为“巧姐儿”,所以他们便擅自将后四十回原稿中的“大姐儿”字样完全改成“巧姐儿”,使之前后一样。现在我们试依这个方法重看巧姐的年龄问题,一切便都了然。周汝昌曾为前八十回编了一个年表,编得很不错,秩序与证据井然。我们可以按着周汝昌的年表,接上后四十回一直排下去,到宝玉出家(十九岁)为止。然后再将巧姐的年龄配合如下表。

 

回 

宝玉年龄

巧  姐  年 

大  姐  年 

 

二七回

一三

六 

 

二九回 

一三 

六 

 

八○回

一五 

八 

八四回

一五

  三(婴儿抽筋)

 

八八回

一五

三(小儿学舌)

 

九二回 

一五

八(识三千字,会女红)

 

一○一回

一六

九 

四(李妈打孩子)

 

一○七回 

一九

一二(论嫁娶)

 

      从这个表上,我们可以看出巧姐的年龄本无问题,问题是发生在高鹗不明就里,而乱把两个人的名字给改成了一个人。读者如果不信,可以翻回到第一○一回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个“大姐儿”的名字。这就是高鹗校正时的漏网之鱼。我们从今本《红楼梦》四十二回读下来,再也找不到一个“大姐儿”这个名字,因为凤姐的女儿已经有正式的名字,所以以前的小名再也不用了。可是为什么隔了六十回突然又蹦出了一个“大姐儿”的名字,而从这以后直至全书完又不见一个“大姐儿”之名,这不是漏网之鱼又是什么呢?所以我说这一条是高鹅不曾续书的铁证。高鹗曾经考取进士,写过文集。他再饭桶也总不至于连一个人的年龄不能暴长暴缩的道理都不明白。这种矛盾之出现正表示高鹗之无可奈何。高鹗校书是谨守尽量少改原文,“不欲尽掩本来面目”的原则。在面临上述的矛盾情形下,一个忠实的校书者只能做两件事,一是将两个人的名字一致化,使之与前八十回相合,第二个办法是将有关“大姐儿”的几段通通删去,只留下一个“巧姐儿”。根据尽量保持本来面目的原则,他只好采取第一个办法。高鹗的这点苦衷,我们应该原谅的。这件事给我们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说这位续书者,如果不是根据雪芹最原始的稿本(此庚辰本还早)所续,就一定是曹家本家的人。他深知凤姐实际上是有两个女儿,这个印象深刻的很,以至于续书时随笔写出了两个人来。

    (四)研究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书首的甄士隐是曹家的一个缩影,它是暗含“真事隐”三字。甄士隐的遭遇也就是曹雪芹的遭周,不过具体而微罢了。在第一回中那个癞头和尚曾经送甄士隐四句诗,这四句诗是全部《红楼梦》的缩影。这四句诗是: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在“好防佳节元宵后”一句下面甲戌本有一条脂批写道:

     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

      甄士隐本人是个杜撰的人物,那有什么“知者”,所谓“知者”,当然是指知道曹家历史的人。“好防佳节元宵后”是表示曹家家世的一个大转折点。这个转换点的大事实际上是发生在元宵节前,但是雪芹在诗中故意说“佳节元宵后”。所以脂砚批:“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这是点明雪芹写书的花枪。曹家家世的转换点是什么呢?当然是抄家了。根据《永宪录》续编第六十七页中记载曹俯在十二月罢官,接着就是籍家。可见脂砚所指的是这件事,它是曹家的转折点,它发生在元宵节以前,所以他说雪芹是“讳知者”。现在我们再看后四十回中描写贾府抄家的时间。在那一回中续书者从未正式明说抄家发生在那个月。但是从前后文中可以对得出来这件事是发生在“元宵节前”。计算的方法很多,最明显是从史湘云身上算。在第一百零六回,贾府抄家的第二天,史侯家派了两个女人问候道:

     我们家的老爷太太姑娘打发我来说……我们姑娘本要自己来的,因不多几日就要出阁,所以不能来了。

     然后就是贾母谈到湘云和她未来姑爷的事。贾母曾说:

    ……月里头出阁,我原想过来吃杯喜酒……

     史家的来人又接着说:

    ……等回了九少不得同着姑爷过来请老太太的安……

     到了第一○八回写湘云出嫁回门,来贾母这边请安。贾母想打起精神来热闹一下,湘云就提议说:

     宝姐姐不是后日的生日吗?我多住一天给他拜个寿,大家热闹一天……。

     下面接着就是“强欢笑蘅芜庆生辰”一段。宝钗的生日是正月廿一日。由此向上推,抄家的时间不正是在元宵节前几天吗?这真是奇巧,难道高鹗续书时已看过脂砚的批,而要挑破雪芹的花枪?或者他真的查过曹家籍家的历史才如此写来?如果说是偶合,这种偶合的或然率只有十二分之一呢。这一点又证明了高鹦不曾续书,这位续书的人完全晓得曹家的历史,而且抄家之事在他脑中印象至为深刻,所以他在续书时,虽然无心要点明抄家之事发生的时间,但是随笔写来自然而然地把这一段事安排在元宵节以前。

      (五)在今本后四十回《红楼梦》中贾母身边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大丫头,她是傻大姐的姐姐,名字叫做珍珠,从九十四回起此人出场,后来愈来愈重要,地位与鸳鸯琥珀相等。查庚辰本《红楼梦》,珍珠确有其人,她就是袭人。在第三回中说道:

      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宝玉因知她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

      这段在甲戌本上更明白,因为该处有批语:

      亦是贾母之文章。前鹦哥已伏下一驾鸯,今珍珠又伏下一琥珀矣……

      可见袭人原名珍珠不是误抄,确是雪芹的安排。但是到了高本的后四十回中袭人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珍珠,而且也是贾母的大丫头。前面第三回中的“袭人原名珍珠”处,却被改成“蕊珠”。这一点又是高鹗不曾续书的明证。高鹗为什么看见前面有了一个珍珠,后来更名为袭人,却又要在后面另外写出一个珍珠,而且也是贾母的丫头?即令高鹗要为贾母创造或增添一个丫头,用什么名字都可以,为什么一定要用珍珠一名?高鹗为什盐要把前面的珍珠改成蕊珠,而在后面另写一个珍珠?为什么不留着前面的珍珠,而把后面的丫头命名做蕊珠?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名字不便更动,但自己续书却是活的,愿意用什么名字就用什么名字。高鹗为什么偏偏要改了前八十回的珍珠来适应自己的续作,而不拿续作来适应前八十回呢?这个道理无论怎样也是说不通的。唯一的可能就是高鹗不曾续书,前后两部抄本到他手中都是写就的,现成的。但是两部稿子在这一点上发生了矛盾。站在校书的立场上,高鹗要设法去掉这个矛盾。其办法当然是要将两个“珍珠”之一改个名字。要改后四十回的珍珠则改不胜改,多至数十处以上,但是前八十回只有此一处。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把前面的珍珠改为蕊珠而留着后四十回的珍珠。这一点我想是不容置辩的。由此可以证明高鹗当年确是只校书而未曾续书。其次这件事似乎暗示这位真正的续书人是曹家本家,确实知道贾母真有一个丫头名叫珍珠,就如像雪芹知道贾母有婢名叫珍珠一般。但是这位续书者竟忽略了雪芹在前文中将珍珠更名袭人的安排,而完全根据自己的印象在后四十回中把珍珠丫头大加利用一番。这种贾母丫头双包案的事件倚不止一个。在第三回中贾母曾经把自己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的给了黛玉。在第七回中从雪雁口中知道鹦哥已更名紫鹃。但是到了后四十回中在紫鹃之外又跑出一个鹦哥,而且也是贾母的二等丫头,在第一一二回中贾母去世鹦哥尚被派去守贾母之灵。我觉得这与珍珠的情形正相同,此人明明记得贾母有珍珠与鹦哥两个丫头,不见拉出利用一番。但是他忽略了雪芹在前文已对两人另有安排。从这件事上使我联想到后四十回的“五儿承错爱”一节,这一定是原续书者的错误,他忘记了前面五儿已病死。等到高鹦校书时,发现了这个矛盾。他一来觉得“承错爱”一段写得很好,二来文章很长,若删去则将显得前后不衔接。站在校书者的立场,他不得不做一点起死回生的工作,把七十七回王夫人“幸而那丫头短命死了”那句话删去。高鹗如真立意续书冒充,就决不会为了自己要写一段文章,而来更改前八十回的内容。他一定要尽量呼应前八十回的文词去写他的续书。难道他不知道当时《红楼梦》前八十回已经流传很广,“不胫而走”多年矣?难道他一点不怕露出续书的马脚?这一类的例子说明后四十回的续书者知道曹家底细,续书有其立场,故意要改写《红楼梦》故事的结尾,而且常常是根据自己当年的实际经验写来,不免与前面雪芹的原作发生矛盾。高鹗相信两部稿子都是真品,对于矛盾之处则尽量找牵动最小的地方去删正。上述各例都是校书者的苦恼,徂绝不会成为续书者的苦恼。

       (六)主张高鹗续书的人也常常引用后四十回鸳鸯上吊的那一段文字。在一一一回中鸳鸯上吊之前见到秦可卿拿着汗巾子在前引颈。鸳鸯自己想道:“……他怎么又上吊呢?”这是明写可卿当年是吊死,现在是吊死鬼在找替身。而且鸳鸯说“他怎么又上吊呢”表示知道他已经上过吊,现在“又”上吊。在今本《红楼梦》中可卿是病死的。在所有的脂评本中也是如此。我们只是从甲戌本的脂批中晓得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之事曾被删去。脂批也只说将秦可卿“死故隐去”并未点明秦可卿是上吊死的。好几位考证红学的专家们费了几年功夫,根据各种线索,互相辗转商讨,最后才肯定了雪芹在甲戌本以前写的秦可卿是“淫丧天香楼”,死的方式是士吊。为什么高鹗当年续书时能一眼就看穿了这一点?难道他手中有脂砚初评《石头记》的钞本吗?如果他这样有把握,为什么不直接把第十三回的文字改动,使之恢复本来面目?有人说高鹦写此节是根据警幻的画册,因为上面画着一个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俞平伯说高氏是看过此画册,知道可卿是吊死,但“他因为前八十回将真事写得太晦了,所以愿意重新提一提,使读者可以了然”。这个解释实在牵强。各位红学家们在看到脂甲本以前,谁也没有觉得这个昼是影射秦可卿。俞平伯自己也以为是指鸳鸯。等到大家汇集了各种线索,又得到了甲戌本《石头记》,才回想到这个画,觉得应该是指秦氏。为什么高鹗独具慧眼一下就知道此画实写可卿死状?高鹗又为什么要“重新提一提,使读者暸然”。而且第一一一回写缢鬼找替身,与前八十回写得同样的“晦”,生疏的读者没有人会因此而“了然”。更奇怪的是在程甲本上第十三回写道:

     秦氏死了,合家无不纳闷,都有些疑心。

      但是几个月后高、程又改出程乙本,将“疑心”两字改成“伤心”。高鹗原意如果是要在一一一回明点可卿死状,使“读者了然”,为什么偏又不出数月就把“疑心”两字改成“伤心”,使请者更无法“了然”?从程、高改版的情形来看,证明高鹗根本就未曾看出秦氏的死状。他反而觉得十三回中的“疑心”两字用得不通,所以才急急忙忙把它们改成“伤心”两字。高鹗实在不是后四十回的作者。而这位后四十回的作者如果不是读过比甲戌本更早的《红楼梦》就一定是曹家自己人,深知秦可卿是上吊死的。

       (七)俞平伯等人又提出过凤姐识字与否的问题来证明高鹗是续书者。在今本的九十二回中写道:

     凤姐不识字。

     于是俞平伯说:“这是和八十回前后不相接的。”他引第五十回凤姐曾作过“一夜北风紧”的诗,及第七十四回凤姐念潘又安的信二段为证,认为这是“凤姐识字的铁证”,而且也就是高鹗续书的证明。其实凤姐粗通文字是前八十回《红楼梦》给读者的印象,伹未必是凤姐给曹家家人的印象。曹家的家人是晓得凤姐不识字的。现举几条脂批如下:

       (1)第三回写凤姐学名王熙凤,甲戌本有脂批:

     ……然此偏有学名的反到不识字……

       (2)在庚辰本第十四回中脂砚与另外一批者曾为探明此人的身份打了一顿笔仗,下有:

       且明写阿凤不识字之故。壬午春。

      (3)前面引过第二十二回中之脂批:

      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

      从这许多关系上,更可以证明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家自己人。在他的印象中凤姐是不识字的。

     (八)认为高鹗是续书者之人,又常常喜欢提第九十三回凤姐听到馒头庵而吐血一事。在脂本第十五回中写道:

     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寺……

      他们认为续书连馒头庵就是水月寺都搞不清楚,可见是高鹗所续无疑。我承认这是这位续书者的疏忽。但是这个错误不是发生在高鹦身上。在高本第十五回中原来的那句话已被改成:

      原来这馒头庵和水月寺一势……

      这正表示高鹗校书时无可奈何之状,不得已而将原句改成“馒头庵和水月寺一势”来掩盖后四十回的谬误。如果真是高鹗续的,他绝不会将前八十回的句子改掉,再把馒头庵和水月寺分而为二,实在无此必要。

      (九)我曾经说过这位后四十回的真正作者是有立场的。他之要写后四十回并非是出于“未窥全豹”之恨,也不是要“附骥尾”以流传。他是立意要改写《红楼梦》的结尾。他不但写了,而且并不强调这就是雪芹的原著。他自己承认这是续书,可惜读者未太注意。在第一回中开始有下面一段文字(按庚辰本原文):

     ……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峯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描入红堕,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空空道人听如此话……方从头到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在第一百廿回最后也有类似一段文字如下:

       这一日空空道人又从青埂峯前经过,见那补天未用之石仍在那里,上面字迹依然如旧。又从头的细细看了一遍。见后面偈文后又历叙了多少收缘结果的话头。便点头欺道,我从前见石兄这段奇文,原说可以闻世传奇,所以曾经抄录。但未见返本还原,不知何时复有此段佳话……便又抄了……。

        前后两段一对照,情形就再明白不过。后一段明白写明后四十回是续的《石头记》。第一次空空道人发现这块石头,上面只记了“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但是没有“收缘结果”,空空道人当时已经将它“从头到尾抄录回来”,并且问世传奇了。但是后来空空道人“又”路过该处,见那石头真“仍”在那里,并且发现偈文后又多了一段“收缘结果的话”,便点头叹道他“从前”见过石兄这段奇文,并且“曾经抄录”,但未见返本还原,不知“何时复有此段佳话”,便“又抄了”。此人明说这是《石头记》的续记,是空空道人第二次抄来的。我们大家不去注意,反骂他“冒充做伪”,岂不寃枉好人。这位续书人最后还写了两句诗,其中一句是“两番人做一番人”,似乎也暗示续写《石头记》之意。在第一百廿回空空道人这段话前面还有一憎一道所说的话:

    ……倒是那蠢物已经回来了,还得把他送还原所,将他的后世述明……。

        这一段话与庚辰本以下各种钞本的第一回卷头语都不十分衔接,唯独与甲戌本特有的一段侩道石头对话相衔接。

       从以上这许多证据看来,这本后四十回的续书,既不是出于雪芹之手,也不是高鹗所续。它的真正作者很可能是一个曹家本家的人。他很了解《红楼梦》故事的背景,他也读到过雪芹的全部原稿。他之要续做后四十回的《红楼梦》,完全是根据他自己的立场。他是有意要更动雪芹原来故事的终尾,而且他并不隐瞒他的后四十回的作品是“续作”。硬把它与前八十回当成一本完整的作品,恐怕还不是他自己的意思,而是高鹗、程伟元的意思。此人续写后四十回《红楼梦》是有计划的。他很有把握地知道外间不会有雪芹原著八十回以后的文稿。或者根本就是他自己的意思使雪芹八十回以后的文稿不流到外间,然后自己再慢慢续补上四十回来代替雪芹的后回。他是先将回目拟好并且以某种方式向外间宣布,然后再仔细斟酌四十回的文字。不但程伟元、高鹗在出版程甲本以前就知道有后四十回的目录,在他们以前还有两个人见过《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目录。一个是裕瑞,他在《枣窗闲笔》就说在程、高出书以前他就看到过后部的目录,但是没有书文。其次,在一七八九年有名舒元伟者曾在一本《红楼梦》钞本前的序中提到百二十回的目录。不过除了程、高以外再也没有人得到过连带书文的百廿回钞本。想来此人续书将完未完之际,不是亡故就是发生突变,所以没有来得及按原计划把续书流传出去。此人大概当时是住在北京。所以后来程伟元能在故纸堆中及鼓担上找到原稿。这些稿子也“漶漫不可收拾”。程、高得到稿子以后,便进行整理及校核,然后出版问世。

       以上是我推想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产生的情形。至于要确切找出这位续书者,却并不容易。在这里我只检举一个续书的“嫌疑犯”,那就是雪芹的堂兄脂砚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