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在《红楼梦》成书过程中所做的辅助工作
(2014-10-18 22:27:00)
标签:
文化批语批者脂砚斋《红楼梦》 |
分类: 红楼文化 |
一、脂砚负责誊抄、整理及校对等工作
由雪芹同时及稍后的人的诗文杂记中,我们知道雪芹是个“嗜酒如狂”的名士派,像这种个性的入,写成了稿子,是不会耐烦去整理誊清的,刚好,脂砚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他就负责了这些工作,这从现在所存的几部脂评本,可以知晓一些梗概。
这些脂评本虽然都是过录本或再过录本,但大体上是按照原本的形式过录,由于它们之间正文、批语在形式与内容上都颇有参差,就反映了脂砚多么不厌其烦的再三从事誊抄整理的工作。
根据《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个本子,可知在一七五四年(雪芹死前八年),脂砚已经对已完成的稿子,做过抄阅再评的工作,因为甲戌本楔子中明白说出:“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样的话。
在庚辰本第七十五回前页,有条批语: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
这表示在两年后的一七五六年,又做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校对王作。周汝昌称这一次为“三评”,这个说法是大家接受的。
庚辰本有七十八回,题称“庚辰秋月定本”,又在内页《石头记》书名下,注明“脂砚斋凡四阅评过”。从这些提示,我们知道在一七六○年,脂砚斋又做了他的第四次大整理。在整理时,常会发现有残破缺失的情形,他即注明,找机会要雪芹补足,如第二十二回末就有这样一条批语:
此后破失,侯再补。
对于一部几十万字的作品,这样再三、再四的誊抄、批校,不畏艰苦,这在《红楼梦》成书的过程士,实在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功绩。
二、脂砚批书,雪芹创作,相互勉励合作愉快
在雪芹、脂砚生前,恐怕都没有想到《红楼梦>>以后会有风行一时、洛阳纸贵的情形,如程伟元的百二十回刻本序中所说:
……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
因为没有名利上的冲突,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版权或著作权的问题。这部书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名义发表,想必是二人商谈同意的结果。
我们现在能在批语中,看到他二人互相勉励,合作愉快的情形。
批者:“作者自是笔笔不空。”
作者:“批者亦字字留神之至矢。”
又庚辰本二十一回,也有这样的批语:
批者:“真好述者述不错。”
作者:“真好批者批得出。”
有时脂砚体会到雪芹写得卖力,便加以慰勉:
……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
脂砚是毫不吝惜他的赞美和勉励的,如甲戌本这一条:
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
斯亦太过。
后面四个字,可能是雪芹的谦虚,也可能是其它批者如畸笏的意见。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脂砚、雪芹二人合作无间、互相勉励,十年如一日的情形了。
不过,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脂砚批书署年,止于己卯冬夜,到第二年庚辰秋天,整理誊抄出一部只有前八十回的《红楼梦》以后,雪芹、脂砚二人共同经营的工作,似乎就此停止了。我们亦知道雪芹在庚辰以后,还活了两年,这两年中他有没有继续写作后四十回的文字,是一个谜,此地姑置不论。但是脂砚呢?
由靖本“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的批语,使我们相信脂砚死在雪芹之后,那么己卯冬夜以后,他为什么不再继续批书的王作?同时为什么在雪芹死前的壬午春天开始,主要批书的工作转移到畸笏手士?脂砚此时如果没死,是离开了北京,还是卧病?周汝昌就怀疑“别去”二字,是指亡故呢,还是离别呢?种种问题,令我们对庚辰年以后的情形,不敢妄加推测。但是仅就我们已知的一些情形来看,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诗句,已不妨认为是雪芹和脂砚两人所共有的感慨了。
本文探讨的重心,在抉发脂砚斋这个人对《红楼梦》的贡献。
他曾经协助雪芹写书,提供他所知道的家史数据,也曾建议说说的情节应该怎样发展。他三番四次对这数十万字的小说,作誊抄、整理和校对的工作,他也自始至终劝勉在贫困中的雪芹努力写作。
脂砚所以如此,是有特殊原因的,那就是因为他不但是《石头记》一书写作的原始发起人、初稿若干回文字的撰写人,同时因为书中主角宝玉有他的影子,有他的血肉。
我们强调脂砚的功绩,并不是要向“曹雪芹撰着红楼梦”的说法挑战,只是希望欣赏这部亘古名著的人,知道曹雪芹在撰着《红楼梦》的漫长过程中,有脂砚斋其人者,也曾为它付出了十年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