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诗词
《红楼梦》里的诗词(以下简称红诗词),因数量之大,形式之多,艺术性之高,成为《红楼梦》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是浓缩了的精华。《红楼梦》里的曲、赋、对联、联句、骈文等,从广义上说,也是红诗词的一部分。红学家周汝昌、蔡义江分别编著了《红楼梦诗词曲赋赏鉴》和《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在周汝昌的书中,列了232处,一一作了阐释赏析。红诗词的丰富与驳杂,任何一部古典长篇小说难以望其项背。红诗词中有五言,七言,绝句,曲,赋,对联,骈文,骚体,词等,相对散文而言的韵文之形式几乎无所不包。红诗词的艺术性之高,难以表述,妄自蜻蜓点水地说说吧。
一、刻画人物
曹雪芹直接用诗词的方式,刻画人物。比如对宝玉、黛玉、王熙凤的形象与神态描写,细致,传神,文辞精美。更主要的,红诗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小说中的人物所作。所以,这部分诗词也就自然刻画了人物本身。一个人做许多的诗,容易,可是一个人为许多人作诗,又各得其妙,何其难也?而曹雪芹做到了。黛玉的诗,湘云写不出,湘云的诗,也绝不会是宝钗所写。“孤标傲世偕谁隐”、“也宜墙角也宜盆”、“珍重芳姿昼掩门”这样的诗句,都是分别将个人的性格特点融合在其中,泾渭分明。黛玉对生命与爱情的悲剧意识,孤傲,清澈见底的真性情,都在诗中表现出来。湘云在诗中表现出了随遇而安、包容。宝钗的诗表现出沉稳、端庄、保守等。毫无疑问,作者把最好的诗才赋予了黛玉,全书人物中黛玉写的诗也最多。《葬花诗》、《菊花诗》、《题帕诗》等都是她卓越的诗篇。
二、凝练厚重
所说的凝练厚重,不仅仅是字数少,文辞佳,而是以极少的字数,明确主旨或昭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开篇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就是作者的直抒胸臆。第五回里,判词,曲演《红楼梦》,昭示了诸多人物的命运与结局。昭示或暗藏人物命运与结局的,也不仅仅限于第五回,其它章节的红诗词中也有的,虽不甚明显,但许多的红学研究者,都是籍此推理分析的。如从诗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推测黛玉卒于春末,且当时宝玉不知,从诗句“焦首朝朝共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推测宝钗寡居、生活困顿的结局等。像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等本身的厚重与深刻已经无以复加。最长篇的《芙蓉女儿诔》,真的是悼晴雯一个人的吗?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是悼念诸多的像晴雯这样的女子。而晴雯身上,黛玉的影子最多,或许是曹雪芹的障眼法,真真假假,悼晴雯也是在悼黛玉。宝玉诔文读毕,黛玉突然出现,竟被疑为晴雯,此细节值得揣摩。
三、文辞优美
红诗词中,鲜见唐宋诗词的影子,用典也很少。《红楼梦》,是“假语村言”写成的市井化口语化的小说,在红诗词中,作者也没有故弄高雅、晦涩难懂。可以说,红诗词也基本是“口语化”的风格,除了那段骚体诔文,文辞上很少有绚丽、华美、高深、晦涩,而是质朴、清朗,具有“原生态”的风格与魅力。黛玉的三首《题帕诗》。就是在写泪,动情深处,泪如涌泉,可是诗中没什么渲染和夸张。红诗词中,浪漫的渲染、夸张,是不多见的,只是有许多的用喻和联想。这种情形,更说明了红诗词的质朴、清朗,写实化,生活化,口语化的风格,更贴近读者。文辞的工巧,想象的奇美,也是红诗词的特点。这方面特点在对联、题咏等方面表现得很突出。如“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等,举不胜举。
四、诗文一体
红诗词与其他小说中的诗词还有一点很大不同,就是红诗词往往和行文血脉相连,融为一体,许多的红诗词,在全书中,就有着情节和结构的作用。其他小说中的诗词,往往是镶嵌在文中的,相当于一种装饰品,起到一般的描述作用或夸张作用罢了。而红诗词中起到装饰作用镶嵌在文中的,很少见。起到一般描述作用的,也不是很多,大一部分都有着结构和情节的作用,意义丰厚,又不缺少文采。
总之,红诗词是《红楼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刻画人物,凝练厚重,文辞优美,诗文一体等特点,是洋洋长篇里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