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十二个小戏子

(2014-05-17 21:56:15)
标签:

创作意图

规律

宝玉同

水月

贾蔷接

分类: 红楼文化

 红楼博大,包罗万象。上至王宫侯爵,下至市井僧尼,而最为红迷津津乐道的当属书中十二个精彩纷呈的小戏子——红楼十二官。

 这十二个小戏子买自苏州,自元妃省亲至五十八回戏班解散,深居梨香院(谐音离乡怨。另梨香院是当年荣公暮年养静之所,如今竟成了笙歌艳舞之地,可见亦贾府败亡之数)。是一群背井离乡的小人物,也注定是红楼梦中最悲惨的一群薄命人。

 清代自康熙以来,伶人约定俗成以“官”为名。曹雪芹沿袭这个风俗,将十二个女孩子取名为:文官、宝官、玉官、龄官、芳官、藕官、菂官(俗本讹为药官)、蕊官、葵官、荳官、艾官、茄官。其中龄官、芳官、藕官、蕊官有独立篇章,其余皆陪衬。从名字上来看,除文、宝、玉、龄外,其余八人名字皆以植物为名。“菂”为芙蕖之实即莲子;“藕”为芙蕖根;茄为芙蕖径;葵、荳、艾亦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蕊”为花之蕊;芳”喻花之香。这些名字暗含她们本也是良家清白女儿,受生活所迫流于底层,备受欺凌,她们的命运如同其名字一样不过是淤泥中的草芥而已,这是作者别有用心之笔。切不可简单视之。

 十二官以群像登场是在贾府重大庆典之日,如省亲、元宵节及祝寿等。是自家豢养的戏班,职责即娱乐豪族、彰显气派而已。她们每日演习曲文异常辛苦,这点从菂官早夭可见一斑。长期的身心压抑势必导致他们强烈的反抗情绪,所以我们看到的十二官是一群脱缰的野马,是一群恣意生长的野花,尽管她们命运多舛。

 因“国丧”期内天下停乐,她们释放了,是征询个人意愿遣散了。按说这是一件天大的幸事,但除了宝、玉、龄三官外,其余皆愿意留在园中做三等丫鬟,这个异于常理的结果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印证着黛玉葬花理论:“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可见出了园子是怎样的凶险境况。所以芳官、蕊官、藕官宁可剃了头当姑子也不愿叫干娘拉出去。

 至此,小结下这些小戏子的归宿:

 去者:宝官、玉官、龄官(贴旦)。

 逝者:菂官(小旦)(我认为这个比龄官更接近黛玉的影子)。

 留者:文官(正生),归贾母房。

 芳官(正旦),进怡红院宝玉房中。

  藕官(小生),归潇湘馆黛玉房中。

 蕊官(代菂官的小旦),归蘅芜院宝钗房中。

 葵官(大花面),归湘云。

  荳官(小花面),归宝琴。

  艾官(外副生角),归探春。

 茄官(老旦),归东府尤氏

 

去者值得一提的是龄官。对于这个人物按作者意图是属黛玉一类的,无论从形象到性格再到处事态度上都有相似之处。但我认为龄官的反抗意识是黛玉所没有的也不可能达到的高度。龄官本名椿龄,是十二个女戏子中最先出场的,也是十二官中戏唱的最好的一位。她的出场不多,但出场皆有上佳描写。如元妃省亲,因戏演的极好,欲追加两出。但龄官因非本角之戏而执意不从。这段描写已经将龄官不屈的性格展现尽致。重头戏“龄官画蔷”又将一个孤弱的女子的无限情愫描绘的无限凄婉。最后的“识分定”与其说是她的爱情宣言,不如说是她的当时黑暗社会阶级的控诉。这三段无疑是龄官性格的三部曲,也极强烈的描画出龄官的反抗意识。龄官最后的离去并非常人臆想的和贾蔷私配,是贾蔷接出贾府。作者写龄官的意图不是要写地位悬殊下的爱情的。从书中对贾蔷的描写来看,不过是珍、蓉之流,不可能期望他有什么真正的感情给龄官,龄官只不过是他笼中的一只玉顶金豆罢了。所以龄官的结局同样是悲惨的。

 留者七人中分派归房的情况是很有戏剧性的,其间含有微妙的寓意:

 1. 前面提及的八个草字辈的小戏子除菂官已死外均留园中,而其余四个均离开(文官不在大观园内)。

 2. 凡重要人物所配派的小伶官,皆以男女对称为规律,如宝玉(小生)留芳官(正旦);黛玉(旦)留藕官(小生);探春留艾官(副生);贾母留文官(正生)。

 3. 其余为性格正配,如宝钗配蕊官(小旦)(注“二人又都是续弦);湘云配葵官(大花面);宝琴配荳官(小花面);尤氏配茄官(老旦)。

 4. 作者通篇“草灰伏线”,宝官、玉官似为宝玉名字的分身。是否是宝玉分有二身,即富贵与贫困的宝玉,抑或是有甄贾之分?!而二者在园内通常不离不弃是否意味着此时的宝玉是集正邪两赋论的矛盾统一体,不可分割。最终离开大观园是否意味着宝玉日后的出走及悬崖撒手后流离失所的窘迫处境呢,值得商榷。

 5. 留于园中的可分为两类:葵官、荳官、艾官、茄官是一类,对应她们主人的命运一样是属大观园以外的或出嫁,或流落的,是另一番悲剧的集中。作者重点写的芳官、藕官、菂官、蕊官是一类,是属于大观园内的,同时也是映射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的构成部分。

 芳官。前人多有评论,中规中矩。如果说龄官是黛玉的影子,那么芳官则是湘云的替身。而在王夫人眼里又是晴雯一类“狐猸子”,所以这个形象兼有湘云的豪爽又有晴雯的泼辣和不屈不挠,因此有芳官的章节越显情节的嚣张,也越具有反抗意识。芳官的结局是“美优伶斩情归水月”,但这绝对不是芳官的最后结局,芳官的结局势必比做尼姑更加悲惨。

 藕官、菂官和蕊官是一个重要组合,不能单独存在。作者寄情于这三个小戏子的“假凤虚凰”“真情痴理”的真内涵是隐喻宝黛钗三人的最重要、最明显的寓意。藕官与菂官因戏生情至生死不渝,菂官病逝,以蕊官续而不忘菂官。不正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吗?宝玉同黛玉原是虚配,黛逝续钗终不忘黛玉,时时心祭。在宝玉的心意中,一诚一信是最好的表现方式。这种情意,亦是全书的总精神,大命脉。

 顺便说一句,很多人因故事情节设定将龄官、芳官列入情榜的又副册内,我认为不妥。红楼十二官在全书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全书中反封建、反阶级、反黑暗社会最彻底的最底层的典型代表。只有看懂十二官反映的一个阶层的境遇才能带着同情的心态品味着这十二个凄苦的小伶官的艰难命运,从而反映作者创作意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