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探佚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原稿”的结构
(2014-03-26 21:34:44)
标签:
第二个诸芳散极至目的最为文化 |
分类: 红楼文化 |
探佚学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全书的总回数”以外,就是“原稿”的结构。
对于《红楼梦》“原稿”的结构研究,也是被探佚学家所重视的,因为一旦抓住了“原稿”的结构,其探佚的“筋骨”与“脉络”便有章可循了,从而可以降低“探佚”的难度,尽可能大地达到“显示本真”的目的。
在《红楼梦》“原稿”的结构研究中, 周汝昌先生的“大对称”说最为有名。可以说“大对称”法把“探佚”的“筋骨”与“脉络”发展到了极至。所谓“大对称”法就是认为:《红楼梦》“原稿”全书,在结构上有一根中轴线,此“线”落在第五十四和五十五回之间,前一半写“盛”,后一半写“衰”。周先生认为:曹雪芹运用对称法来布置自己的著作是因为《红楼梦》具有一种奇特的“双面性”。其宗旨是将“真”隐去,以“假”演真。“红楼”人物是分“甄”家“贾”家两姓门楣;风月宝鉴是“正”面“反”面分照两边;太虚幻境是“无”为“有”处,有亦成无。《红楼梦》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大对称。大对称的内容必然生出大对称的构思。从这个大对称的构思中,作者便使用了大对称的布局和笔法。
曹雪芹是否真用“大对称”来构思、布局自己的小说,现已无从考证。但就以周汝昌先生的这种“大对称”思想来源而论,多是受到我国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中华传统美学最注重“对称”,例如宫殿、房屋的建筑,“阴阳”的设想,无不是“对称”的。
许多探佚学家在探佚“佚稿”时,或多或少运用了“大对称”结构。虽有少许出入,但“精神”实质是一样的。例如王国华先生在《太极红楼梦》一书中说道:曹著《红楼梦》全书一百一十回,可以第五十四回与五十五回为分水岭,分为上下两部,每部分三个段落,每个段落占十八个章回,每段落的开头与结尾之际都写及元宵或中秋;每段落又可分为两节,各占九回,以九为单元。
再如丁维忠先生认为:第五十五回探春理家是一大转折。这之前,从第十六、十八回元春晋封贵妃,归家省亲,到第五十三、五十四回“祭宗祠”“庆元宵”这是贾府的“盛极”。第五十五回之后,“家反宅乱”、“抄检大观园”,贾府已“由盛转衰”。从第七十九、八十回后便最终“衰败”“诸芳散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