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佚《红楼梦》研究方法之三

(2014-03-20 21:37:46)
标签:

应加以

研究方法

徐高源

之三

幕幕

分类: 红楼文化


第五:化用典故法

 所谓“化用典故法”就是指:用中华文化史中的成语典故来暗示人物的命运与“归结”。

 例如林黛玉在大观园诗社中的雅号为“潇湘妃子”,此名是探春所取,她曾在第三十七回道: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

 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湘妃”的典故在中国早已被人所知。娥皇和女英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她们曾同心协力帮助舜度过难关,登上王位。后来舜为国为民,巡视南方,病死异乡。两姐妹痛不欲生,泪洒斑竹,跳进湘江,殉夫而去。此典故化在林黛玉身上,正好符合了还泪之说。

 梁归智先生认为:“湘妃”是两位,娥皇暗指林黛玉,女英暗指史湘云。因为史湘云的判词上有“湘江水逝楚云飞”“云散高塘,水固湘江”的句子。所以梁先生探佚道:

 曹雪芹原著中的写法是贾宝玉经历了爱情婚姻三部曲:黛、钗、湘,而与宝钗的一段是缺少爱情的包办婚姻。只有黛、湘才是他真正的爱人。所以“潇湘妃子”明用“湘妃”的典故,但是用在别号中;而史湘云暗用同一典故,却是在正式姓名中,两位“湘妃”原是平分秋色,不相上下。

 以上的五种探佚方法,历来被多数探佚学家使用,但是使用的“程度”不一样,探佚出来的结果就千差万别,五花八门,且离奇古怪。例如薛宝钗的判词为:“金簪雪里埋”,贾雨村有一幅对联“玉在牍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有探佚结果为:薛宝钗后来嫁给了贾雨村作姨太太,在送夫充军北上途中,倒毙于雪地。在甲戌本第一回《好了歌注》中,有一句“保不定日后做强梁”,脂批在此云:“柳湘莲一干人”。杨光汉先生据此,探佚结果认为:柳湘莲后来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京师,震惊朝野……。还有更甚者探佚出:贾宝玉出家后还俗,且充军;王熙凤死后被奸尸,弃遗骸于荒野;史湘云婚后性欲无度,致使丈夫脱阳暴卒……引蔡义江先生的话说,真是:“惊耳骇目,情节之离奇,如读当代某些外国流行小说。”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是因为众多研究者把这些所谓“诗谶”、“谜谶”、“戏谶”、“语谶”当作哑谜来猜,既然是“猜”,那么结果定是千奇百怪了。

 例如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对这首“诗谶”的理解就多种多样。192976日,北京《益世报》发表了化蝶(笔名)的一则文章,其中他对此的理解为:

 ……“一从”二字是一个“从”字;“二令”二字是一个“冷”字;“三人木”三字是一个“来”字。合在一起是“从冷来”,这个谜实在难猜。

 1947年,《人间世》第一卷三期发表了徐高源先生的一则文章,其中对此的理解为:

 ……“从”就是三从四德的从,“一从”就是指凤姐闺中和初嫁守其妇道的时代;“令”就是发号施令的“令”,“二令”是指凤姐掌管家政,操纵一切的盛日;“人木”就是休弃的休,“三人木”是指凤姐时非事败致遭遣归的末路。

 1975年哈尔滨师范学院出版的《红楼梦诗词选注》的一则,对此的解释为:

 “一从二令三人木”:拆字,似指贾琏对凤姐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最初是听从,然后是冷淡,最后是休弃。周春《阅红楼梦随笔》:“诗中‘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句,盖二令‘冷’也,人木‘休’也”但曹雪芹书只存八十回,凤姐结局是否如此?不得而知,高鹗续书也没有被休事。

 如上,可见一斑。“金陵十二钗”等人的“判词”“判画”是作者根据《推背图》的原理演化而来的,用一图一谶来隐射书中人物的“成败荣辱”。这种“谶语法”其含义往往是模棱两可的。作者用它来“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但这种特殊的创作手法却“苦”了读者,其也只能凭借主观臆断,仁者见仁地去“猜”,至此“骇人听闻”的一幕幕便在探佚文章中接踵而至。

 至此强调探佚的“度”便迫在眉睫。1994726日,梁归智先生在《太原日报》发表了《探佚的空间与限度》一文,梁先生在文中指出:

 探佚研究要把握好一个“度”,否则失之毫厘,就可能谬以千里的。这个“度”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文本内所提供的证据与合理的推想的结合之度。我始终坚持,推想应当紧扣文本,有所节制,漫无边际地放纵想象反易产生副作用,减弱论证的说服力量,损害探佚的声誉。

 丁维忠先生也曾对探佚的“度”提出过自己的意见:

 探佚的逻辑思维如果违背了小说美学的基本原理,那么就必然成为谬探或悬揣……探佚学之所以成为“学”,就是要在“情理”逻辑和美学原则的融会运用中,探佚原稿的形象体系的逻辑框架。……平心而论,对《红楼梦》佚稿的探佚,其必然率和或然率半对半,就很不错了,可信度已经很大了;其确切性与谬探、悬揣七三开,基本上是个“好同志”;但如果谬探、悬揣占了七分,则基本上应加以否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