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定要破读,而绝不可迷读
(2014-02-18 21:58:18)
标签:
舞台专家学者文学艺术开篇宗教文化 |
分类: 红楼文化 |
所谓破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该词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古代汉语中用同一个字表示的词,有时由于意义和词性的变化而使读音有所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词,如同是“王”字,用作名词,读平声;而用作动词,则要读去声,一般为名词作动词。这在古书里叫做“破读”。
和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其他作品一样,对《红楼梦》这样的书来说,你最好还是报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态度去阅读它。因为只有这样,读者才不会被《红楼梦》美妙绝伦的文学元素所左右,从而陷入它所设下的美丽陷阱。不管是在开篇还是在结尾,《红楼梦》的作者都重三遍四地告诫读者,这不过是一部供人把玩的闲书,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可言。
佛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矣。《红楼梦》是不能够被当作入世的现实意义来解读的,它不过是一种佛法的表现方式而已。在作品中,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最终也被转入为“情僧”。《红楼梦》的作者如果不了这情,他就无法修得正果。因此,曹雪芹不过是通过文字这种手段,了却了自己一段挂碍于心的尘缘而已,是他大彻大悟者带果修因的必经之途。
对自己生活经历中际遇过的人物有情要了,对中国文化思想,特别是文学艺术的际遇也有情要了。所以《红楼梦》的作者对自己笔下的世界也进行了极其透彻的“否定之否定”,从而摆脱中国文化对他在觉悟之途上的最大羁绊。最高明的否定是进行超越。《红楼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做到了这一点,而且还做得非常完美。读者只不过没有机会获得他那样的经历,所以才会叹惜,才会倾羡。
具体到文学创作来说,《红楼梦》也不是只被动地注重反映生活。而实际上,它也是在通过形象的语言,用《红楼梦》这部著作对中国文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和诠释,从而最大限度地进行继承和创新。这样的例子在《红楼梦》中可谓比比皆是。我们在探春的身上能看到蔡文姬和王昭君的影子,尤三姐的身上也能读出杜十娘的精神;晴霁撕扇大有幽王博笑之意,而《芙蓉诔》则完全是楚辞的翻版;太虚幻境中十二钗判词和图谱是《梅花诗》、《推背图》和《烧饼歌》等预言诗文体的总结和发挥;及至夏金桂之死、世井小人物的叙述、大观园行酒令及许多闺中描写更可读出明代小说,尤其是《金瓶梅》中的许多生活场境之影子。妙玉为空中之色,惜春为色中之空,宝玉为色空不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因此,我们读《红楼梦》一定要破读,而绝不可迷读。只有破读才能超越《红楼梦》,并从中读出作品之外的文学营养来。
就让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们去迷读《红楼梦》吧!
因为他们需要靠《红楼梦》扬名显身,需要靠《红楼梦》显摆他们的文化身份。否则,他们就不可能像贾雨村那样,借助世上之一“贾”,一步步走向事业的最高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