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和象征
(2014-02-11 15:48:02)
标签:
多得世界各国保护自己古籍登天杂谈 |
分类: 国学经典 |
华夏民族对龙特别崇拜,把自已誉为“龙的子孙”。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成为华夏民族的代表和象征。
龙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五位。属龙的六十年中(俗称“六十花甲”),就有五个“龙年”,分别是:戊辰年、庚辰年、壬辰年、甲辰年和丙辰年。
据《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传说中神异动物,它具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特异形象。
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传说龙生九子,个个形象不同:龙长子名赑屃(bi xi),样子像龟,善于背负重物,还喜欢文字,爱扬名,因此,让它驮石碑;龙次子名螭(chī)吻,喜欢登高望远,能喷浪降雨,因而它通常被装饰在建筑物的屋脊上,用以防火;龙之三子名蒲牢,爱吼叫,喜爱音乐,因而它常被用来装饰大钟,做钟顶的钟扭;龙之四子名狴犴(bi an),样子像老虎,是威力的象征,因此把它装饰在监狱的大门上,用来威吓罪犯;龙之五子名饕餮(tāo tie),生性贪吃,所以人们把它装饰在食物的器皿上;龙之六子名蚆嗄(bā xia),平日最喜水,所以它大都被装饰在桥头处,桥洞和桥栏等处;龙之七子名睚眦(ya zi),传说中它性情凶残,爱争斗厮杀,所以它被装饰在刀剑的柄上;龙之八子名金猊,样子像狮子,喜欢烟火,它一般被装饰在香炉上;龙之九子名椒图(jiāo tu)样子像螺蛙,善于封闭和保护自己,因此人们把它装饰在大门上,用来守门。
在古代,龙形是皇权的象征,封建帝王穿的是龙袍,坐的是龙椅,住的是龙宫,连房屋的照壁,都是九龙装饰;还有蔽尘的掌扇、遮风避雨的万民伞、走路的台阶,吃饭的食具、办公的印章(玉玺),宣召的圣旨,出行的仪仗,无一不是龙形显露,张牙舞爪,威严张扬,不可一世。所以,在封建时代,凡使用龙形图腾时,历代帝王都有严格规定和界限,任何人不得逾越,轻则受罚,重则毙命。这在传统戏剧舞台服饰上,表现尤为突。如演员穿的“蟒袍”,是龙袍的别称,这是避讳“龙”之说。由于龙的特殊地位。另外,中国十二生肖地名,以“龙”命名的,多得数不胜数,这里不再赘述。